河南公考申論經典範文參考

  河南公務員申論考試注重對分析、判斷、概括、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綜合素質及能力的測試,如何取得申論寫作高分呢?經典範文閱讀是其中的備考方法之一,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河南公考申論經典範文幫助你提分。

  ***一***

  創新需要合理運用習慣

  在胡蘭成的《禪是一枝花》一書裡面,一句話至今記憶猶新。“我們失落和挫敗,是我們衝動得想扮演不屬於我們的角色”。革新和創造成就了一個時代的榮耀、夢想,也伴隨著坎坷和無常。但也是隻有革新才讓我們知曉“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但也只有革新才讓我們知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而革新,與習慣又彼此依存,相互聯絡。

  不執著存量以創造增量。創新需要的要素,不僅只是擁有創新思維,或是充裕的人力物力財力。更加的重要的是打破習慣,只有“破舊”才能“立新”,習慣其實就是存量,是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包括已有的思維,已有的做事方式,已有的物質條件,存量一方面給帶來滿足感,來消除對於未知的恐懼,但是這些習慣也會將我們束縛其中,左右每個人的思想行為。所以,面對當前萬眾創新的格局,倡導打破常規,形成創新的機制和氛圍,改變習慣非常重要,打破了以往的行政審批制度,才能促成政治體制革新;打破了關係社會,才能促成法治社會建成;打破了市場準入圍籬,才能激發創業創新熱情。

  要創造增量來形成存量。革新需要破舊,改變習慣,而革新的目的則是為了建立新的更好的習慣,也就是創造新的存量。社會是需要穩定的,革新意味著打破了以往民眾視為安全感來源的生活方式,從而陷入到不穩定之中。深陷拉美陷阱的國家總是軍政府和革命派輪番上臺,相較而言,革命黨更有理想,但是弊端在於革命之後難以形成新的穩定的新局面,往往又使社會陷入危機,所以革新最終也要形成習慣,變成新的穩定的局面。因而,我們需要創新,更需要健康的創新型社會,我們需要改革,更需要改革帶來穩定的局面,我們需要創業,更需要創業帶來經濟的繁榮。創新不僅是創新本身,而是新的更有希望的局面。

  增量與存量共生。兩者之間並非恆定不變的,增量和存量在不斷演進變化,增量由於時代的洗禮而變成存量,存量由於某種特殊因素又變成了增量。一方面,某一時期新的思想時過境遷便已過時,就如改革初期我們只需要發展經濟,“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當下社會我們還需要發展與保護並重,以往的改革存量變成深化改革的絆腳石。另一方面,存量也會為創新提供啟發,創新往往不是一蹴而就,沒有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依託網際網路的創新就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沒有多年治國理政的經驗,深化改革落到實處只會紙上談兵。就如老莊的自然無為,在以往看來是消極迴避,在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卻變成與萬物以生息,順應自然規律最好的論證。所以,增量與存量缺一不可,需要革新也需要習慣。

  在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創新成為我們經常聽到的話,我們要打破常規,改變積習,也要利用好已有的積極因素促成新的更好的局面。創新沒有止境,創新是永恆的主題,希望能以之改變觀念,改變社會,改變我們。

  ***二***

  腳踏實地是一種精神品格

  腳踏實地是每一位成功人士的品質,是一個人良好品格的體現,更是實現中國夢的核心關鍵所在,我們要採取多種措施,客服多種困難,塑造腳踏實地的優秀品格,以成就自我,實現大國崛起的巨集偉目標。

  要做到腳踏實地,需確定奮鬥的方向。目標是我們奮鬥的指南針,是前進道路上的強大精神推動力。沒有目標,猶如落葉浮萍,飄飄蕩蕩,無歸宿,無歸宿,得過且過,混混沌沌一生。葉麗萍之所以能夠在醫學領域取得成功,實現自身的價值,是因為她有著愛崗敬業、視他人生命為根本的巨集偉目標想;同樣,如果沒有對書法的愛好和奮鬥的目標,那麼王羲之也不會成為一代“書聖”。這些傑出人物的事蹟都在告訴我們,要想腳踏實地的幹好一件事,就要確定為之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也只有這樣,才能感覺出自己奮鬥的意義所在,才能在某一領域堅持下去,繼而取得成功。要樹立奮鬥的方向,我們就要在分析個人實際的基礎上,結合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制定出合理的克己奉公實現自我的巨集偉方向。

  要做到腳踏實地,需增強社會責任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沒有責任意識,做事就如空中樓閣,華而不實,虛無縹緲,儘管能力是基礎,知識是關鍵,但無愛國意識,偉大的胸襟,一切皆是空談。工作無優劣、好壞、高低之分,僅有分工的不同,路面清潔工、科研工作人員、行政公務人員,工種不同而已,近代有時傳祥為國家所讚揚,現代有屠呦呦而為國爭光……,一切示例都證明,唯有做,唯有強烈的責任感,為自己負責的態度,才能真正造福他人,成就自己。要真正做到服務於民,則需認清個人的工作性質,端正個人的工作態度,才能更好的為國家、為社會做出個人皆有成效的貢獻。

  “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夢想照進現實,非一日之功,個人夢想的實現,更非一蹴而就,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幾代人的實現,而非急功近利,這也就需要你好從現在做起,避免空談,避免空想,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為個人的小夢、國家的大夢而努力奮鬥,忠貞不渝,恪守一生!

  ***三***

  有種奮鬥叫空巢有夢

  “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萬家燈火,沒有一個人在等我”“這個城市的風很大,孤獨的人總是晚回家”“水果一次只買三四個,快遞只能寄單位”……這段時間,“空巢青年”的話題正在網路上火熱。一句句留言中透露著心酸,但心酸之外,我們讀到的不是萎靡沉淪,而是廣大有志青年們的樂觀和對生活的熱愛。

  其實,“空巢青年”更像是一種自我調侃,奮鬥才是當代青年更篤定的信念。我們會抱怨孤獨與失落,卻堅守理想是青春應有的姿態。不同於傳統的鄉土中國,現代社會人的流動性大大增強,建立自己的家庭之前,“空巢”幾乎是所有青年人必然要經歷的階段。晚燕歸巢,這是自然的規律,老人有“巢”,新人無“巢”,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自然現象。忍受“空巢”的孤獨感,背井離鄉,在大城市中摸爬滾打積累成才的資本和生活的經驗,這就是你我——當代中國青年最平凡卻又最勵志的奮鬥故事。

  忍受“空巢”苦楚的不只中國的青年人,世界青年也都是在奮鬥和孤獨的磨礪中尋求平衡,進而書寫多彩人生。即使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也會存在不少的“空巢青年”。美、英、加拿大等國家的青年人高中畢業後,往往選擇利用一兩年的時間遊歷世界,而不是直接步入大學的象牙塔;以色列高中畢業生同樣不會直接上大學,而是義務參軍守衛國家……“耐得了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空巢”是青年成長成才的應有體驗。

  “空巢青年”式的顧影自憐是青年易於陷入的心理狀態,而近日大學生村官因與男友分手而自殺,更是讓人唏噓感慨青年人的心理承壓力。青春充滿著猶豫不決和矛盾情緒,是風雷激盪的人生時期,常常懷疑自己被討厭,幻想沒有希望的愛情……但教育心理學先驅斯坦利·霍爾認為,“青春期是一次新生,在此刻誕生了更高階、更復雜的人類特質”,青春期是讓一切變得更好的必要開端。不頹廢,不沉溺,保持鬥志昂揚、樂觀向上,更應該是青春的底色。“空巢青年”的標籤瞬間戳中了“北漂”“上漂”們最柔軟的那根神經,但“將自己看作為在大城市的戰鬥者”的達觀才該是在調侃之外應有的青春意氣。

  “青春,意味著甘願放棄溫馨浪漫的愛情闖蕩生活,意味著超越羞澀、怯懦和慾望的膽識與氣質。”厄爾曼在經典短文《青春》裡這樣寫道。《青春》陪伴了美國麥克阿瑟在太平洋戰場上縱橫馳騁的歲月,也成為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的座右銘。為實現人生的突破而在大城市打拼的我們,需要的正是敢闖、敢於超越的青春氣質和青春膽識,相信麵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

  “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空巢”有心、“空巢”有夢,為夢想奮鬥的歲月,吃過的苦,都會成為我們未來的路,忍受過的孤獨,都會成為未來胸前一枚枚閃耀的勳章。

  在社交網路四通八達的資訊時代,這段日子反而有可能會成為培養青年個體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的一段最佳時期。“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心態擺正,理想豐滿,“空巢”有夢,獨行奮鬥的歲月就充滿光亮,不會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