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原文及翻譯賞析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今天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敕勒歌》原文及翻譯賞析,希望你喜歡。

  《敕勒歌》原文

  佚名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註釋

  [1]敕勒川:泛指當時敕勒人遊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內蒙古土默特旗一帶。敕勒:古代中國北部的一個遊牧民族,原名狄歷族,—名鐵勒族,也稱為高車部。系原匈奴族的一支後裔。

  [2]陰山:又名大青山。坐落在內蒙古草原。

  [3]穹廬:遊牧人住的圓頂氈帳。即蒙古包。

  [4]野:郊外,原野。

  [5]見:同“現”。呈現。

  《敕勒歌》翻譯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陰山下,天空彷彿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著四面的原野。天空藍藍的,原野遼闊無邊。風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於草叢中的眾多牛羊。

  《敕勒歌》賞析

  這是我國古代的一首敕勒族民歌,詩文是由鮮卑語翻譯成漢語的歌辭,是我國古代詩歌文苑中的一枝奇葩,千百年來為我國各族人民所傳頌。

  敕勒是古代中國北部的一個遊牧民族,它的後裔融入了今天的維吾爾族。

  這首詩就是敕勒人放牧時所唱的牧歌,是對自己生活的土地的縱情謳歌,充滿自豪、雄渾而豪放。當時的敕勒人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分佈在廣闊的內蒙古大草原。

  敕勒川,泛指當時敕勒人遊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內蒙古土默特旗一帶。而陰山,又名大青山,坐落在內蒙古草原上,西起黃河河套,東接內興安嶺,綿亙千里。全詩一開篇,就以美麗的草原和雄偉壯麗的大山為背景,呈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和磅礴的氣勢。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穹廬即蒙古包,浩渺的藍天像無比巨大的氈帳,籠罩著浩瀚的草原。詩句不僅以獨特的民族化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蒼茫的天宇,又自豪地表示了家園的無比遼闊。與南方等農業地區人們固守在一定的地方不同,敕勒族等遊牧民族逐水而居,經常遷徙,天地之間,凡可放牧的地方,都可以視為自己的家。這兩句充分地顯示出北方民族的典型特點,因此而視野特別開闊,性格自由豪放,景色尤其壯美。

  “天蒼蒼,野茫茫”,浩瀚無涯的藍天下,是滿目蔥綠、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渾渾浩浩,蒼蒼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天地是如此廣闊,在這蒼茫的天地之間,勁風吹拂豐茂的草原,茂密的綠草中牛羊成群……這最後一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由於這神來之筆,使蒼茫無垠的草原充滿了無限的蓬勃生機;由於這神來之筆,儘管詩中絲毫沒有出現人,但我們看見了遍佈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們才是這裡的天之驕子。《敕勒歌》只用了二十七個字,就如此形象地描繪了天空、大地、高山、草原、牛羊等壯觀場面,這一切,像是一幅與天地齊觀的民族風情圖,蒼莽遼闊,震魂懾魄,令人心曠神怡。

  南北朝時,與南朝繁榮綺麗的文壇不同,北朝一片蕭條,然而樂府民歌卻一枝獨秀,與南朝樂府一起,成為這一時期文壇雙璧。與南方山重水複的江南水鄉、燕舞鶯啼的荷塘柳色不同,北方那廣闊無垠的草原風光,橫無際涯的大漠戈壁,使人心胸廣闊、情緒酣暢,因而民歌也風格迥異。南歌大多描述纏綿婉約的情愛,委婉細膩;北歌則傾向抒發一種慷慨悲壯的情懷,直率粗獷。題材上吳聲西曲基本寫男女愛情,而北歌則多寫戰爭慘景、人間疾苦、民風人物等,視野開闊得多。然而對風光環境描寫的不多,像《敕勒歌》這樣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北方特有的自然風光的真正是鳳毛麟角,因而異常珍貴。

  《敕勒歌》是當時敕勒人眾口傳唱的牧歌。相傳公元546年秋天,由北魏分裂的東魏在高歡的帶領下攻打西魏,久攻不克且傷亡慘重只好撤退,於是軍心渙散、士氣低落,失敗的情緒籠罩全軍。高歡為了激勵大家的情緒,就令能征善戰的敕勒族大將斛律金給大家唱《敕勒歌》,年過六旬、兩鬢斑白、戰功赫赫的老莊嚴地站起來,用鮮卑語唱出了這膾炙人口的敕勒族民歌。他那悲壯蒼勁、慷慨激昂的歌聲,讓大家看到家鄉雄偉的陰山,廣袤的草原,奔騰的駿馬,成群的牛羊……在場將士無不為之動容,很多人已是熱淚盈眶,軍心為之大振。

  這首歌辭很早就從鮮卑語譯成了漢語,可見這首歌的魅力與影響,並使今天的我們得以欣賞我國古代詩歌寶庫中這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