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較法複習世界史介紹
世界史,一般是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雖然世界歷史本身早在人類文明出現前就出現,但人類一直到近現代才真正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和訴說歷史。
中世紀以後,西方史學受到基督教影響,開始有將全世界視為統一的,將世界歷史作為走向天國曆程的觀念出現,最明顯所此影響的艾克哈德的《世界編年史》,可以說是最早的一本“世界史”著作。
但早期的“世界史”不可能記述本身文明之外的歷史,因此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則必須要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才可能逐漸出現。但早期受文藝復興的人文思潮影響,是先開始對各地區而不是整體的世界歷史發生了興趣,而啟蒙運動促成西方真正對於全世界的歷史發展產生興趣,到十九世紀史學更進一步發展,並形成許多解釋世界歷史的理論,雖然當時對於世界史的瞭解,常是西方中心而進化史觀式的,但是已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
這種世界史的概念也在西方向外發展的過程中影響到世界各地,如日本在19世紀 末開始發展世界史的研究,中國知識分子也開始對世界歷史感到興趣。但在西方,一直到20世紀晚期,西洋史仍然一直是學術主流,直到1980年代,以來,打破西方中心的努力下,歐洲以及美國的歷史課程主流,才開始由西洋史轉向世界史。
在歷史教學中,對不同時間、空間條件下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比較分析,找出異同,發現本質,探尋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這就是歷史比較法。合理利用這一方法,有利於較好的掌握複雜的歷史現象和概念,把握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構成較為完整的知識網路,從而更系統的掌握歷史知識。複習世界史時,巧妙運用比較法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來說,歷史學習中的比較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是橫向比較:通常是指對同一時代、不同國家間同類性質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比較。如1929—1933年經濟危機期間,通過比較美、日、德、意等國擺脫經濟危機的一系列措施,進而歸納,認識到美國是通過“新政”緩解了經濟危機,其他幾個國家則分別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通過比較,幫助學生區分了個性與共性、本質特徵與一般規律,形成了知識網路,從而提高了綜合分析歷史資訊的能力。
二是縱向比較:通常是指對同一國家或地區先後出現的同類事件、人物等的比較。如將亞歷山大二世、列寧、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等幾位領導人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瞭解他們在當時的主要作為及對俄國曆史發展的影響。通過縱向比較,找出歷史事件的差異,加深對歷史知識深層次的理解。
運用這種方法的關鍵是抓住比較的要素。例如,比較歷史人物應包括國家、民族、時代、身份、主要事蹟、影響等等。如對新航路開闢中四位航海家的比較,可以將國家、成就、時間等列成一個表格,從而區別記憶,加深印象。比較歷史事件時既要綜合全面,又要突出主要方面,如對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比較,既要從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結果、意義等要素上比較,又要突出革命的原因、影響等重要的方面比較,從而得出革命的異同點,這樣,既改變了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又培養了綜合分析能力。
當然,學無定法,還要注意點面比較,做到縱橫結合、中外結合、古今結合、圖文結合、史論結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