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泰戰爭特點

  緬甸封建統治階級以此刺激士兵為他們在對外戰爭中賣命緬甸軍隊對外戰爭中的這種破壞性和掠奪性充分體現在歷次緬泰戰爭中。那麼每次戰爭的特點是怎麼的呢,是以什麼形式進行的呢?讓我們看下。

  早期的緬泰戰爭和中緬戰爭基本屬於冷兵器時代的戰爭。軍事統帥之間的單打獨鬥式的挑戰,軍隊的組織形式、帶有中南半島特色的象戰都是這一時期戰爭特點的具體體現。

  在後期的緬泰戰爭和中緬戰爭中,緬軍中已經擁有一定數量的西方僱傭軍,並裝備了一定數量的近代西式武器,戰爭開始從傳統的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

  早期的緬泰戰爭屬於傳統的戰爭,這也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戰爭的通行的做法是這樣的:國王們和將帥們作戰時身披鎧甲,使用矛、刀、弓等武器,騎馬或騎象。

  單獨的交戰是約定la期的,在單獨交戰中只能國王對國王,王子對王子,王侯對王侯,將帥對將帥,士兵對士兵。~1592年,東籲王朝國王莽應龍就曾派他的長子王儲率兵入侵泰國,結果遭到當時泰國國王納臘統帥的強大的泰國軍隊的反擊。緬甸王儲就是在象上和泰國國王單獨對陣時戰敗被殺的。

  國王和將帥們帶著他們的妻子出征,在撤退時經常出現妃子掉隊、被俘虜後成為敵方國王妃子的事。在每年的第一次季風來臨時,交戰雙方都同意停止戰爭,因為到那時不管情況如何.戰士都會逃回去耕作。

  延伸閱讀:

  雍籍牙王朝統治時期,緬軍的組織既有原始的組織形式,又有很強的職業性和世襲性,從而使緬軍具有較大的靈活性。19世紀義大利傳教士聖迦曼諾曾對緬軍的這一特點進行過生動、具體的描述,“緬甸士兵一接到出征的命令,就立即停下栽秧、收割以及和平時期從事的任何生產活動,到指定的地點報到。

  準備出征。他們把武器扛在肩上,武器的一頭掛著鋪蓋、彈藥、煮飯鍋,另一頭掛著米、鹽和蝦醬。就這樣,緬甸士兵不用車輛,不帶帳篷,穿著日常衣服,頭上裹著作為士兵標記的紅布條,開拔到所要去的地方。宿營時他們就地休息,起床後各tl煮飯。吃完簡單的早飯後,他們又繼續行軍。到了夜晚.他們就用樹枝樹葉遮蓋,露宿於曠野中。有時,戰爭延續到第二年,士兵們就在敵人的土地上從事耕作,以取得足夠的糧食”。

  雍籍牙王朝統治前期,緬甸實行兵農合一的制度。男子從15、16歲到6O歲,都有服兵役的義務。在發生戰爭時,上自國王下至農夫都必須從軍。緬甸這種兵農合一的制度中國古籍中也有記載。***清史稿·緬甸傳>上說,“緬人素不養兵。有事則於所屬土司諸寨籍戶口多寡出夫,名日門戶兵。自雍籍牙據阿瓦蓄勝兵數萬”。

  象戰是古代緬泰戰爭的一大特色。蒲甘王朝時期緬甸軍隊就分為步兵、騎兵***馬軍***、象兵和水兵等多兵種。其中,象兵是陸上作戰最強有力的兵種。物件兵的選拔也是極其嚴格的,法律規定:步兵身經十戰者提升為馬軍,馬軍又身經十戰者方可提升為象軍。象軍的待遇非常優厚,象軍每人每月的軍餉是五十籮穀子***每籮約22公斤***。

  “勝兵”就指當時緬甸的職業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