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如何借東風_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

  諸葛亮借東風指的是孫劉聯軍打敗曹操的戰爭裡東風助火攻的故事。那諸葛亮如何借東風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諸葛亮如何借東風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諸葛亮如何借東風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曹操率兵南下,準備攻打孫權。東吳領地有長江之險作為天然屏障,曹操攻打東吳必須過江。曹軍多是北方騎馬兵士,不擅水戰,曹操命人把軍船固定連鎖在一起以防船面搖晃,曹部下有人擔心萬一孫權用火攻怎麼辦,曹操卻說,江南冬天只刮西北風,如果火攻,根據地理方位只會燒到孫權他們自己營地,反而更有利於曹軍。

  孫劉這邊,東吳大將周瑜嫉妒諸葛亮才能,故意刁難,要求諸葛亮三日內籌備十萬只箭。諸葛亮卻使一妙計,利用稻草人夜裡行船至曹營附近,曹軍放箭皆落稻草人身上,如此借得十萬只箭。而後周瑜和諸葛亮看到曹操軍船相連皆想到火攻曹軍,可是周瑜卻苦於風向的難題。此時諸葛亮告之周瑜,築七星壇,作法可借來東風。果然,三日之內,江面颳起東南大風,大火借勢燒燬曹軍船。曹操大敗,逃回北方。

  借東風的故事被廣為流傳,後來還有了一個相關的歇後語,諸葛亮借東風將計就計,金蟬脫殼。關於借東風的真實性爭議頗多,有的認為諸葛亮故弄玄虛的,有的認為諸葛亮善觀天象,料事如神,至於為何神壇作法是為了提高自己在孫權心中的形象,提升劉備在孫權心裡的地位,為以後聯合東吳作準備。但為何曹軍不熟悉天文氣象,不懂江南氣候,還有如何借到東風在很多學者心裡仍然是一個迷。

  關於諸葛亮的成語

  東漢末年,時局***,各地豪傑紛紛起義,直至天下三分,蜀,吳,魏局面形成,這一段歷史裡流傳了非常多的英雄故事。諸葛亮是三國蜀國的丞相,流傳至今的傑出人物。關於他的成語也不下少數。

  草廬三顧:諸葛亮年少時隱居田園,耕田為生。劉備聽聞諸葛亮之才,親自去往草廬拜訪。後用這個故事表示帝王對臣子的知遇之恩,也表示誠心誠意邀請對方。搖鵝毛扇:諸葛亮行軍作戰時候常拿著鵝毛扇指揮作戰,後來的舞臺劇電視形象裡也出現了諸葛亮手拿鵝毛扇的場景。這個成語多用來比喻出謀畫策的情景。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則來自於諸葛亮死後,留下遺囑,囑咐軍中隱瞞死訊,而安然退軍,此時司馬懿不知道諸葛亮已死,因懼怕諸葛亮而沒有追趕。阿斗太子,成語指的是劉備的兒子,諸葛亮輔佐的皇帝劉禪,小名阿斗。阿斗庸碌無能,雖有丞相盡心輔佐,卻成不了任何事。阿斗太子,比喻的是懦弱無能的人。

  關於諸葛亮的成語流傳很多。有誇讚諸葛亮才能的,比如料事如神,也有來自於諸葛亮行軍作戰的典故,比如草船借箭,七擒七縱等。

  對諸葛亮的評價

  諸葛亮是一個舉世罕見的全才,對當時的政治、軍事、科學發展均有突出貢獻,不僅如此,琴棋書畫更是樣樣精通。正所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此出色的一個人,不出師卻也能瞭然天下事。如此大才之人,得之便可得天下。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師後,更是將其本身的才華發揮的淋漓盡致。

  有人說他選錯了主,終其一生殫精竭慮也只是偏於一隅,這樣的一世才子定然有更大的抱負,卻也沒有完成。也有人說他選對了主,也只有劉備可以給他這樣的發展空間。才子麼,在性格上肯定有一些怪癖,也只有劉備這樣的主才能配合得了諸葛亮的缺。有一定文治武功的孫權和曹操根本就不可能容得下諸葛亮。

  魯迅先生說孔明之智近乎妖,確也不是誇談。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孔明一生太亮,所照之處寸草不生。表現最突出的就是他死後,蜀國人才凋零。你一個丞相什麼事情都做了,還做的那麼完美,下面的人根本就沒有辦法發展呀。本來有點才華的,另謀高就了。沒有才華練一練也能用的,都沒有練手的機會。當然蜀國後來人才凋零,這中間肯定是當時歷史環境的影響。

  五十四歲死於五丈原,想來也是活活累死的。死了都不敢發喪,可見諸葛亮對司馬懿等人的威懾力,所謂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現如今,南陽諸葛廬以及安徽的諸葛八卦村每日人來人往,均是後人對其傳奇一生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