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對外政策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對外政策

  清朝建立伊始,清政府為了禁止和截斷東南沿海的反清勢力與據守臺灣的鄭成功部的聯絡,以鞏固新朝的統治,曾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十三年***1656年***、康熙元年***1662年***、五年***1666年***、十四年***1675年***五次頒佈禁海令;並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康熙元年***1622年***、十七年***1678年***三次頒佈“遷海令”,禁止人民出海貿易。

  1683年清朝攻佔臺灣後,康熙接受東南沿海的官員請求,停止了清初的海禁政策。但是康熙的開海禁是有限制的,其中最大的限制就是不許與西方貿易。康熙曾口諭大臣們:“除東洋外不許與他國貿易”,並說:“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而且此時日本的德川幕府為了防止中國產品對日本的衝擊,對與清朝的貿易也採取嚴格的限制。因此,此時的海外貿易與明末相比,已經大為衰弱。

  到了乾隆以後,清朝開始實行全面的閉關鎖國政策,一開始是四口通商,到後來只有廣州開放對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壟斷其進出貿易。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完全阻礙了中國與西方世界的接觸,使中國喪失了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最佳時期,為後來中國百年積弱落後埋下伏筆,而清廷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時西洋的科技發展蓬勃,漸漸地超越了以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為首的伊斯蘭世界和以中國***清朝***為首的東方世界。

  晚清時期,經歷一系列失敗之後,清朝在西方國家的威逼侵略下通過開放租界口岸,允許外國人來華經商等割地手段來達到和解。同時也激發了洋務運動等改革措施使西方的科技、文化以及民主憲政思想傳入中國為隨後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發展契機,至此中國開始向近代過渡,清廷在被迫開啟國門的同時也喪失中國大量領土的管轄權,由於不斷的割地賠款被侵略,中國人的國際形象和地位也驟然下降。

  清朝對外政策:與西方傳教士的交往

  湯若望像清朝入關之初,對定居中原的西方傳教士採取禮遇態度。其中,順治帝特別倚重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並尊其為“瑪法”***滿語“爺爺”的意思***。順治帝多次向湯若望學習天文、曆法、宗教等知識,以及治國之策。不久湯若望成為“欽天監”的負責人,掌管國家天文。在隨後的一百多年前,“欽天監”皆由耶穌會士掌管。由於需要新的歷法,清政府遂下令根據湯若望所著的《西洋新法曆書》,制定新曆法並頒行全國,名為時憲曆。

  順治帝在世的時間,安徽人楊光先就多次指責湯若望地用西洋曆法替代中國本土曆法,是別有用心、蔑視大清之舉。但由於順治帝對湯若望的倚重,楊光先的指責未得到重視。順治帝去世後,楊光先再次誣告湯若望,結果輔政大臣鰲拜等人定湯若望死罪,直到後來才被放出。湯若望去世後,比利時耶穌會士南懷仁接管“欽天監”。不久楊光先又誣告南懷仁。這時康熙帝已親政,他對西方的科學技術,包括數學、天文、地理、光學、醫學、解剖學等都有較大的興趣。為了公開驗證楊光先與南懷仁的是非,他於是多次召楊光先與南懷仁到宮中當眾測驗,結果證明南懷仁正確,楊光先錯誤。結果湯若望被平反,而楊光先被免職。這使得耶穌會士獲得了更大的榮譽。

  然而,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天主教內部發生了“禮儀之爭”。羅馬教皇下令禁止教區內的傳教士使用耶穌會的中文詞彙“天”和“上帝” 來稱呼天主,也禁止中國教友敬孔敬祖。這與當初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以及其後的傳教士在中國傳教時所採取的本土化政策截然相反。清政府對此十分不滿,認為這樣做有違中國敬孔祭祖的傳統。康熙帝於1700年批示說:“敬孔敬祖為敬愛先人和先師的表示,並非宗教迷信”。然而羅馬主教則認為:在有關信仰問題上,基督教神學界比中國皇帝更具權威。雙方爭持不下,最後清政府發出了“禁教”令,規定“不準不守‘利瑪竇的規矩’的傳教士在中國地面繼續行教”。1722年雍正帝即位後,下令對天主教奉行全面禁教政策,而多數傳教士也因此被迫離開中國。這樣清朝初年西方基督教在中國傳教被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