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繡的歷史發展
粵繡即廣繡,全國四大名繡之一,歷史上指廣州、佛山、南海、番禺、順德等地的刺繡品,即專指廣府地區的刺繡工藝品,包括刺繡字畫、刺繡戲服、珠繡等。下面一起看下
廣繡始於唐朝。關於廣繡有一段真實的故事。據史籍記載,唐代一個叫盧媚孃的14歲的廣東姑娘在一幅一尺見方的絲絹上繡出一卷佛經《法華經》,字型比粟米還小而且點劃分明。這個故事說明廣繡的歷史是多麼悠久綿長,技藝是多麼的卓越超群。廣繡發展到明代,已經成為民間重要的手工業之一[3]。
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個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獻給國王而得到重賞,廣州繡品從此揚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產品輸出國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羅茲看到珠繡花鞋等一些廣繡工藝品而發出“絕妙的工藝品”的驚歎。當時廣州刺繡藝人已經達到極高水平,能夠嫻熟地和創造性運用絨線繡,用孔雀毛、馬尾作線縷和勒線,用金線和銀線刺繡[4]。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廣繡業的繁榮時期。英國商人開始來樣加工。由於來樣設計色調豐富,突出了西洋畫的藝術風格,運用了透視和光線折射原理,故對廣繡產生深遠的影響。廣繡開始從民間小作坊小批量生產逐漸向商品生產發展。室內裝飾和日用衣飾的廣繡繡品大量生產,使之出口進入了全盛時期[5]。
到了清朝中葉,由於粵劇和粵曲的繁榮,使廣繡又增加了一類新品種――粵劇戲服。當時廣州狀元坊製作的戲服已享譽國內,連宮廷戲班也慕名前來定製。乾隆年間廣繡業已成行成市,繡坊、繡莊多達50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
清末民初時期廣繡業依然保持發展勢頭。民國十八年在廣州舉辦的四省市繡品展覽競賽中,廣繡以“孔雀牡丹”、“番獅”、“雪地風景”等作品參展,被評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7].
1955年5月,廣州市組建了由新滘區大塘鄉19位繡花外工組成的刺繡供銷生產合作社—第一刺繡社,兩年後更名為新滘刺繡社。
1956年,廣州刺繡業實現全行業合作化。
1957年,廣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在配備繡工、設立實驗工廠的同時,吸收一批美術學院的畢業生和美術專業人才從事繡稿的設計和繡制。
1965年,新滘刺繡社與其它刺繡社合作,抽出人員專門從事珠繡品生產,從來料加工逐步向出口外銷發展。
1978年9月,新滘刺繡社轉為合作工廠,1979年改名為廣州珠繡品工藝廠。
1983年4月,廣州珠繡品工藝廠與南華工藝廠合併,定名為廣州繡品工藝廠。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加上製作廣繡的藝人的退休、轉行等,這段時間,廣州繡品工藝廠不僅沒有優秀作品面世,甚至曾經輝煌的廣繡工藝也幾乎成為一種絕藝。
2003年以來,廣州繡品工藝廠召集老藝人回廠帶徒學藝,經過新老藝人多年的共同努力,廣繡行回覆生機,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傳統技術與現代藝術元素互相滲透,融會貫通,傳統的工藝品逐漸向藝術品層次提升。
2010年3月,廣州繡品工藝廠正式改制。
粵繡著名大師
陳少芳
2001年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的陳少芳:是廣繡的光榮。2001年9月至2002年6月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展出的“陳少芳廣繡作品展”,吸引了眾多國內外觀眾,令廣繡再鑄輝煌。然而,當我們放眼廣州,廣繡畫這一民間工藝美術,卻只剩下陳少芳一枝獨秀了。當年聞名海內外的廣州刺繡品早已不生產繡畫,唯有退休後的陳少芳與友人合辦的番禺廣繡藝術研究所不斷創作新精品,令廣繡畫依然屹立於中華明繡之中。
許熾光
廣繡大師、廣繡行業裡最後的“花佬”——許熾光:擅長廣繡傳統技藝,是目前廣州市廣繡行業裡頭最後的“花佬”***廣州刺繡行業內,男工俗稱為“花佬”***。出身刺繡世家,家族從事廣繡140多年,7歲起跟從父親學藝,不管是刺繡人像、山水、景物,還是刺繡獸口、花鳥、魚類等,使用的針法和表現手法都比較全面精通,併發明、創新“施蓋針”、“雞仔針”等新針法,被同行譽為“對針法頗有研究”的藝人,有高超的藝術造詣和豐富的創作經驗,廣州一百雙巧手之一。
從藝60多年,指導和參與刺繡了一批享譽中外的廣繡藝術精品,其中有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陳列,被中央輕工部選作禮品參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會,獲得國家級、省市級獎勵,被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收藏。先後獲得“廣東省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高階工藝美術師”、“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繡專案代表性傳承人”等稱號。幾十年來,培訓輔導400多人***次***學習刺繡技藝,現仍在廣州繡品廠從事設計、刺繡,帶徒授藝。
樑桂開
廣繡大師樑桂開:6歲起跟隨母親學習廣繡基本刺繡技藝,師從蘇繡大師和廣繡大師後,學習和掌握了人像刺繡技藝和廣繡獨有的刺繡技藝,並把廣繡、蘇繡技藝融合貫通並有所創新,在日用品刺繡和人物、山水、風景、花鳥等欣賞畫方面有嫻熟的刺繡技藝。從藝50多年,參與刺繡了一批膾灸人口的廣繡藝術精品,先後被評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師”、“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繡專案代表性傳承人”等稱號,至今仍在廣州繡品工藝廠有限公司任技術顧問,從事刺繡、帶徒授藝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