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獨立思考的散文

  與其挖空了心思與人一決高下、隨波逐流,不如留點時間獨立思考,提高自己。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篇,希望你們喜歡!

  篇1:我喜歡思考

  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在思考,只是思考的環境、過程和結果,對每個人而言是不同的。我喜歡思考,記不清從何時起;我喜歡思考,不問結果如何;我喜歡思考,明白了思考的些許意義。

  只要醒著,我的腦海裡就會生出各種各樣的念頭或想法,有時候記住了,變成了行動,有時候忘記了,一輩子再也找不回來。即使睡覺了,思考也沒有停歇過——做夢就是思考,有時記得夢中的一些情景,有時什麼也記不得。如果就這樣任思考無影無蹤地飛舞,我有點不願意,所以,總想把思考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實際上,因為想得太多,雜亂無章,什麼事情也記不住。如要我給孩子們講故事,我就覺得口吃,可能就是“眉毛鬍子一把抓”,什麼也抓不住的緣故吧。我開始懷疑自己什麼也不懂,在別人講得天花亂墜的時候,我就是插不上嘴。有什麼辦法呢?我只有橫下心來繼續思考,只有思考,把腦海裡的想法或感受變成文字,才能讓我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

  一起床,我思考今天會做些什麼。現在,我考慮最多的是如何維護自己的健康。起床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魏源公園跑步。魏源公園離我家近,不用十分鐘就到了。一踏入公園門口,就會看到魏源的塑像。周圍有不同年齡的男女在打羽毛球、打太極拳、跑步。一路小跑,走進青松翠柏的綠色世界裡,腳下是人工修建的小道,小道上石板和砂石相交替,有不少人提著鞋子、打著赤腳,小心翼翼地走路鍛鍊,因為腳底部的穴位很多,通過腳踏凹凸不平的砂石,可以起到按摩腳底穴位、強身健體的作用。

  有一位七八十歲的老爺爺,經常很早地來到公園最低處的一個涼亭裡。他打著赤膊、赤腳,獨自鍛鍊。一會兒用手拍打全身,一會兒在涼亭的水泥長椅上,跳上跳下,一會兒在原地踏步,就像一個頑童,使出渾身解數,做著各種遊戲,一做就是一、兩個小時。我在上下坡的小道上,時而注意他,他看上去身體很健壯,紅光滿面,四肢肌肉發達,跟六十歲的人一樣,一點也不顯老。我想,要達到他那樣的身體素質,還需加油!加油!!

  在路上,看到人來人往,我思考自己為什麼獨來獨往。不是我不想跟人在一起交往,是我的家庭導致我這樣。我的丈夫下崗之後,一直在外面勞作:先跟大姐做豬皮生意,經常跑溫州,後又跟別人合夥去懷化收豬皮。接著,跟他的兄弟到廣州、深圳做快餐生意,還到湖北做了一年的服裝生意。無論我想什麼辦法把他留在身邊,他總是閒不住,想過自己的生活。沒辦法,在楚雲學校燒鍋爐一年,在自家一樓的後面賣快餐半年,給我在家做飯菜四個月,他還是跟他兄妹到灘頭去養豬了。一晃就是十多年***2002年至今***,我帶著兩個孩子,堅持上班,休假的時候就是去灘頭看婆婆,去白練看看親孃,哪有時間出去玩。想玩的時候,基本上是到外面參加學術會議和業務培訓、考試等。如今,母親在我這裡,他在灘頭,我下班之後要照顧母親,休假了就想辦法去灘頭。我的命運就是這樣——獨來獨往,我從不適應到適應,如今習以為常。丈夫也感概:反正,我一個人過慣了,你走吧***每次從他那裡回家,我們戀戀不捨,又不得不分開***。上次幫他弄玉米,他希望我再幫他幾個小時,要我吃完中飯再走,我等他等到十點鐘吃完早飯就回隆回了,因為我心裡惦記母親。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只有安慰自己:獨處才是最佳的生活方式,它教會了我如何照顧自己。只有獨處,才能消除對任何人的依賴性,把面對的各種困難或處境當做是自己應該處理好的,與他人無關。也只有獨處,才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到底有幾件值得回憶和讚賞。

  工作期間,我會主動思考如何讓工作充實愉快。在病房從事護理工作三十年,可以說,嚐盡了各種辛酸苦辣:繁瑣又繁重的工作內容、複雜的人際關係、各種利益衝突、難得統一的言論、各種打擊或傷害……為了得到周圍人的尊重、理解、支援、滿意,我唯有多付出,嚴以律己,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寧願做一個傻子,也不願與人爭論不休鬧不團結或不愉快的事。因此,我學會了積極面對現實,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樣舒服就選擇哪樣,絕不跟風,人云亦云。就是現在,到了事業發展部,我除了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贏得鄉村醫師的滿意,我珍惜每一分鐘,堅持把好的經驗寫出來分享給大家。所以,我覺得我無論在病房,還是在辦公室,心情是愉悅的。

  篇2:思考人生,思考宇宙

  曾經我是個無知的孩子,自卑且懦弱。現在我依然是個無知的孩子。我不知道命運,我不知道我在等待什麼或者什麼在等待我。

  生活總是在變化,至少在某些時候,我不再自卑和懦弱。我可能會突然以為自己是巨人。並且為自己寫下哲理:生活就是讓一個傻子,讓一個自卑者,相信他是天才,並開始索求,開始探索,開始主動活著。

  凝望歷史,我總是感嘆。從古到今,紛繁變幻,曲曲折折,可還在前進。在每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總有一群人在震撼我們,影響我們。讓我們沉思。沉思人類的結局,沉思宇宙的大小……

  你是否問過自己:你為什麼活著?你會在老態龍鍾時後悔今天的選擇嗎?

  社會繁榮,形形色色的人為形形色色的目的奔波。古語云:熙熙攘攘為名來,熙熙攘攘為利往。你是為什麼在奔波?看看周圍,有多少是真正的自己。淚水,無奈,迷茫,絕望……每天都在重複,當然還有快樂,笑容。

  有時候,我們莫名的害怕,感到孤獨和泣下。我也是。所以我問自己:我活著的意義何在??

  馬克思說: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只有在社會中才能找到價值。我對此深信不疑。

  前些日子,學了海子的詩歌,我想到了一些關於自殺的問題。海子自殺,卻寫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美麗。梵高自殺,卻畫出了驕陽似火的向日葵。還有那個海明威,聽他說過:“一個人可以被打倒,但不能打敗。”你相信他會自殺嗎??川端康成,三毛,顧城,魏寧格等也都是自殺。這是為什麼?你費解嗎?

  在我看來,自殺是一種極端,但是比自殺更極端的是慢性自殺。所謂的慢性自殺是混混沌沌,不知所以的生活。不要費解。名人也好,平凡也罷。自殺或者迷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原因。但是可以這樣說:這一種或多種人生挫折,他沒有在挫折中找到活下去的理由,活下去的動力,於是悲劇就發生了。

  當你聽到校園槍擊,大學生自殺,巴以戰爭……你會如何想。我以為人生不能承受之東西,遠遠不是上面所說的東西。是探索。應該也必須是探索。

  從人類進化以來,我們除了吃喝保命,就是在探索。在黑暗中前進,每一步都艱難,可是我們走過來了。所以有今天的繁榮,今天大把的時間。

  我以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是杞人憂天的,害怕火星撞地球,害怕人類像恐龍一樣滅亡。探索是唯一的出路。我們像是在茫茫大海中行進。我們大口大口喝著唯一解喝的海水。越喝越興奮,越喝越渴。可是不能停止,直到死亡。

  亞里士多德跳海而死,他說:“願厄裡帕的海水吞沒我吧,因為我無法理解它。”蘇格拉底也說:“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也不知道。”顯然他們是一夥的,他們都向探索繳械投降。是的,探索是無止境的,你永遠也無法到達終點,這也許是我們最大的悲哀。

  許多哲人絕望,正像一個哲人所說“”我們對我們熟悉的水,又有多少了解呢?“再給你一生,你又能瞭解多少?”

  你覺得悲哀嗎?錯了,你錯大了。我以為一個探索者最大的興奮就是探索的無止境性。試想,探索是有止境的,你還能探索多久?人類還能探索多久?繁榮會持續多久??所以我們始終在探索的黑暗中汲取興奮和奶水。

  篇3:叔本華: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獨立思考的人

  哪怕是再大的圖書館,如果它藏書豐富但卻雜亂無章,其實際用處就反不如那些規模雖小卻條理井然的圖書館。

  同樣,如果一個人擁有大量的知識,卻未經過自己頭腦的獨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麼這些學識就遠不如那些雖所知不多但卻經過認真思考的知識有價值。

  因為,只有當一個人把他的所知結合各方面來考察,把每一真知相互比照之後,他才能真正理解、掌握這些知識,並使其為己所用。一個人只能對自己知道的事情加以仔細思考,因此他必須要學習新東西;但是,也只有那些經過深思熟慮的東西才能成為他的真知。

  一個人可以隨意地閱讀和學習,卻不能隨意地思考。

  思考與閱讀會對人的精神產生不同的影響,其差別之大令人難以置信。因此,這就愈發加大了人們之間本來就存在的思想差異——因為天性的不同,導致有的人熱愛思考,有的人喜歡閱讀。閱讀是把某些外來、異質的思想強加於我們的頭腦,這些思想與我們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就像印章強行在石蠟上留下印記一樣。因此,我們的頭腦就承受了完全來自外在的壓力,一會兒思考這個,一會兒考慮那個,既非出於本能,亦非因為喜歡。

  大量的單純的閱讀會使我們的精神喪失靈敏性,就像是一根彈簧連續不斷地受到重壓就會推動彈性。如果一個人不想動腦思考,最保險的辦法就是一旦空閒了就拿起一本書。這就解釋了何以博學多識常使很多人變得比原來更加愚蠢麻木,並阻礙他們的作品獲得成功。正如蒲柏所說,他們始終是:不停地閱讀別人,卻從來不會被別人閱讀。

  學者是成天閱讀、研究書本的人。而思想家、天才,以及那些照亮世界、推動人類發展的人,則是直接運用世界這本大書的人。

  實際上,只有自己本身的根本思想才具有真理和生命力。因為,只有這些才是一個人能真正、完全理解的。閱讀別人的思想,如同吃別人的殘羹剩飯,或穿陌生人丟棄的舊衣。

  通過閱讀獲得的思想與自己心中萌發的思想相比,正如史前植物的化石遺蹟與春天裡蓬勃茂盛的植物相比一樣。

  閱讀只是獨自思考的代替物。閱讀時,一個人本身的思想是在被別人的思想牽引管束。

  此外,很多書籍都無甚益處,除了向我們表明錯誤的路徑如此之多,如果一個人聽從這類書的引導,就會誤入岐途。但是,受天賦指引的人,亦即獨立、自發、正確思考的人,卻擁有能夠找到正確方向的羅盤。因此,一個人應當只有在自己的思想源泉乾涸的時候才去讀書——即使是最優秀的頭腦也會經常發生思維停滯不前的情況。

  因手拿書本閱讀而趕跑自己的原創思想,不啻是冒犯神靈的罪過。

  只有通過自己獨立思考獲得的知識,才能融入我們的思想體系,成為整個思維體系的一個鮮活部分,並與整體保持一種完整、堅實的聯絡。

  獨自思考的人只是在形成自己的見解之後才知道與權威暗合,此時的權威也同時增強了他們二者的力量。

  閱讀是在用別人的、而非自己的頭腦來思考。自己的獨立思考是要努力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一個系統,即使它不是嚴密、完備的。沒有什麼比孜孜不倦地不斷閱讀,讓別人的思想源源不斷地進入自己腦中更為有害的事了。

  那些將一生的時光都花在了閱讀中並從書籍中獲取智慧的人,就像是從旅行者的描述中瞭解一個國家的詳細狀況的人。這些人可以提供關於這個國家的很多資訊,但實際上他們對此地的真實情況並沒有連貫、清晰、透徹的瞭解。而那些一生致力於深思的人,則像是親自到過某個國家的人。只有他們才真正知道自己所談的事情,他們對此地的狀況完全瞭解,說起來如數家珍。

  但是這裡有一個小小的困難需要克服:思考這種事並不能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意志。一個人只要願意就可以隨時坐下讀書,卻不能隨時坐下思考。思想如同客人,我們不能隨自己高興去召喚他們,而只能耐心等待他們的到來。

  我們必須要等待恰當的時機,即使最偉大的天才也不能每時每刻都在獨自思索。因此,把思考之外的空餘時間用來閱讀是可取的做法。正如我說過的,閱讀是對獨自思考的替代物,它可以借別人的思考為我們提供精神材料——雖然常以一種與我們自己的思維完全不同的方式。

  出此原因,一個人也不應該讀書太多。這樣,我們的頭腦才不會習慣於思考的替代物,因此而忘卻了認識事物的能力;才不會習慣於踏上別人已經走過的道路,遵循別人的思路而忘記自己的思維。當然,更不應該僅僅為了讀書而完全放棄對現實世界的關注。

  單純的經驗和閱讀一樣,並不能取代思考。純粹的經驗與思考的關係,猶如進食之於消化吸收的關係。當經驗吹噓說只有通過它的發現,才推動了人類知識的進步時,就像是嘴巴揚言整個身體的生存只是它的功勞。

  有思想之人的作品與其他庸人作品的區別,就在於它主題鮮明、內容明確的特點,及由此而來的清晰、流暢。因為這些人明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不管是以散文、詩歌或者音樂的形式。而普通之人卻沒有這種果斷、清晰,因此二者之間就很容易區分開來。

  具有最高思想能力的人的特徵是,他們對事物的判斷都是直接、明確的。他們說的任何東西都是自己思考的結果,其表達見解的方式中也完全顯示出這一點。因此,這些人像精神王國的王侯一般,擁有無可辯駁的權威。而其他人只是處在從屬的地位,這從他們那缺乏自己特色的表達風格中就可看出。

  因此,每個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領域內全然是位君主。相比之下,那些頭腦庸俗的普通大眾,隨波逐流於各種各樣的流行觀點、權威說法與世俗偏見之間,使自己的思維受到限制,就像是那些默默服從法律和命令的平民。

  在現實世界中,哪怕它被認為是多麼的美麗、愉悅和迷人、愜意,我們還是不得不受制於萬有引力定律來活動,一生都在不停地克服它。但在精神的世界裡,我們是了肉體束縛的精靈,不再受重力的控制,也沒有了貧困之苦。

  這就是為何一個完美充沛的精神頭腦,在某一神妙時刻從其自身中所得到的快樂、幸福,在現實世界是完全找不到的。

  浮現在腦中的思想,猶如站在眼前的戀人。我們幻想著自己永遠不會忘記這一思想,自己的戀人也永遠不會變心。但是,眼不見,心不想!最精妙的思想如果不及時寫下,也會有被遺忘的危險,再也無法挽回;最心愛的人如果我們不與之結婚,也難逃被遺棄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