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300字

  篇一: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帶有自傳性質的一部小說。小說主人公霍爾頓因5門功課中的4門不及格而被學校開除,由於某些原因,他也不能直接回家,於是不得不在外漂泊流浪了兩個多星期,原本,他是打算到西部去的,天天不遂人願,卻因妹妹菲芘的跟隨而打消了這個念頭。後來,他最大的願望便是能夠是做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樣就能保護在麥田裡玩耍的孩子不掉下懸崖去,但最終,他在大病了一場之後不得不再回到學校繼續上課。大病也就意味著霍爾頓的大徹大悟,意味著一個人的生活最終要與現實接軌,意味著我們的叛逆是錯誤的。

  主人公身上充滿了叛逆色彩,他打架、逃課、吸菸、酗酒、等等,都是青春期孩子身上典型的叛逆特徵,他厭惡學校,以及學校裡的老師、同學等一切的人和事,他總是希望逃離現實生活而到自己理想的世界中去,卻又一次一次被現實打擊的失望彷徨,一次次的提醒著他,理想與現實之間是具有差距的。

  的確是這樣,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反差,你的理想,往往就是你在現實中無法得到卻又渴望得到的東西,現實越糟糕,理想就更美好。而理想只有通過我們的努力才能夠得到實現。小說中主人公的理想很美好也很樸素,但對於他來說,依然是很難實現的。他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還沒有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因此他不能也不可能離開家離開父母獨自一人到西部去生活。小說的最後,也許正因為作者認識到理想的不切實際,才乖乖的回到了家,回到了學校。

  現實中的我們也是如此,和主人公霍爾頓有著一樣的叛逆,總想著脫離社會規則而按照自己一個人的意願去生活,然而理想和現實之間存有差距,人本來就是群體動物,成年人也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完全獨立的一個人存在,更何況是還沒有自立能力的我們呢?但也不要否認理想的存在,正因為有正確的理想鼓勵我們,引導我們,我們才能夠不斷髮展、不斷進步。

  理想和現實之間是有距離的,承認現實是我們實現理想的基礎,而美好的理想又是鞭策我們不斷進步的動力,只有正確的把握好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以現實為基礎,以理想為目標,腳踏實地,我們才能不斷前進,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

  篇二: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由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所著,原名為《The Chacter in the Rye》,於1983引入中國,正式譯名為《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是作家塞林格寫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以一個青少年的角度深刻的揭示了資本主義的腐朽的社會狀態。

  書中的主人公霍爾頓是個叛逆,對身邊人和事都極其不滿的16歲男孩。他對於身邊發生的是感到迷惑,他心中找不到屬於自己的真實存在感。對於他來說,在他的世界裡,善與惡,好與壞,好像總是找不到一個固定的支點,使其平衡。因此,他內心極其痛苦,精神以及心靈都飽受摧殘。在這種痛苦達到一種飽和狀態時,他對自己最信賴的人,他妹妹說出了內心最真實想法:我要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對於主人公霍爾頓來說,就是在一片金燦燦一望無際的麥田裡,那裡有著成千上萬的孩子在奔跑,而麥田的另一頭是懸崖,孩子們不停地奔跑,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危險……於是,主人公霍爾頓想當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樣就可以在孩子們遇到危險時及時守住孩子,把他們帶到安全的地方。不論在什麼時代,怎樣的背景下,我們青少年都會經歷一段精神上的困惑時期。而這部小說就是描述青年人的心理狀態,並提出了一個關於“麥田裡的守望者”的美好的暢想!就讓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永存一個這樣的“守望者”並且努力成為一個“守望者”,成為能真正能淨化他人心靈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