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陶淵明的散文有哪些
陶淵明是偉大的田園詩人,是值得紀念的詩人。關於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描寫陶淵明的散文篇,希望大家喜歡。
描寫陶淵明的散文篇1:我心中的陶淵明
陶淵 明,這個讓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記》讓我認識了他,讓我知道了他內心的所向往;《歸園田居》讓我瞭解了他對官場的厭惡及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說明他是一位清高,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詩人;《歸去來兮辭》讓我讀懂了他遺世獨立,心胸獨曠的樂觀精神。
陶淵明帶給我的都是積極的影響,給我的感覺總是那麼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應該人人皆有耳聞,這也充分地體現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質。
然而,我又覺得他的一生是那麼的不如人願,因為“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於是便有了“遂見用小邑”,做官並非是他自己的心願,但是,由於這些外界因素的所驅使,他是別無選擇。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如果讓我們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種心情該是多麼的難過。
陶淵明在歸隱田居後寫了許多以山水田園為題的題材的詩作,他應該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他寫的每一首詩或詞,語言都讓人感到很質樸、簡練。
陶淵明,他的一生不知該用怎樣的詞去描述,或悲或喜吧,這隻有他本人所能領悟到的,但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給後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財富——文學。
他的成功和喜悅讓我們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敗和悲傷讓我們一同陪他承擔;至於他的一生中的遺憾,就讓後人來彌補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我想:陶淵明也在其中吧!
描寫陶淵明的散文篇2:我與陶淵明有個約會
微風拂,夜闌珊。又是一個月明星稀之夜,我手捧《歸去來兮辭》,卻漸漸沉入了夢鄉。
依稀中,薄霧蒙朧。一位高吟“但是願無為”的老者進入了我的視野。那老者手持荷鋤,悠然自得的心境便可從他那微笑的雙眼看出。我上前詢問他的姓字,老者答曰:“本人乃陶淵明是也。”我趕忙深深作了一揖:“不知是五柳先生,失敬,失敬。”那老者竟是陶淵明!我卻心生疑惑:以五柳之才華,早應成為國之棟樑,為何在這山野間勞苦耕種?
我與五柳先生並排走在田間小路上,我將我的疑惑與其說之。五柳先生聽後竟仰天一笑:“性本愛丘山!”我驚愕,不解道:“宮室之美,妻妾之奉,無不強丘山數倍啊!”陶淵明嘆了口氣,無奈的說:“誰人不想要那宮室之美,只是……嗟夫!如今君主昏庸,佞臣當道,使我等無處落腳啊!這朝廷已成了一個大染缸,我等怎能被它所染?只能來這無車馬喧的幽靜,以澹泊來明志啊!”五柳感嘆著,臉上滿是憤恨與無奈。
未幾,我與五柳邊來到了一座草屋前。“這……”我望著草屋,卻不知這是何處。“此乃吾之棲身之處,姑娘請坐。”我雖應聲坐下,可眼睛卻離不開那簡陋的茅屋。“陶老先生,以您的才華,您完全可以在山上搭一間像樣的宅院,可是這……”五柳先生笑著答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山間豪宅與市井危樓有何區別?”“不,先生,您是否聽說‘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您既然已知心遠地自偏,您為何還要來此幽靜且不復出焉?您何曾想過您的退隱是棄人民水深火熱於不顧,是見天下大業敗落於不顧,是棄深明大義於不顧。您怎能自詡性本愛丘山便埋沒於丘山,吟唱但使願無為卻不在理會民之所願!這不與您崇尚的精神境界相悖嗎!”
五柳先生竟愣住了,轉身,久久不願再說話。
一陣寒風吹過,將我從睡夢中吹醒。抬頭望天,依舊月朗星疏。月光鋪灑在我身上,卻不知剛才,我與陶淵明有個約會。
描寫陶淵明的散文篇3:情到深處亦醉人
平生慕陶令,五柳品自馨。
神浮遍市井,氣定皆山林。
欲學鯤鵬志,怎奈斥鷃心。
非為無益事,何遣有涯身?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晉朝最偉大的詩人。說到他最著名、最廣為人傳詠的莫過於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了。陶公眼見世俗是非混淆,便從此無意混跡於市井,毅然辭官歸隱。在南山下,東籬旁,菊叢中,陶公忘卻了煩惱,忘卻了名利,忘卻了塵世。沒有了寤寐思服,也就沒有了輾轉反側,自然過得是優哉遊哉。他在山林之間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大自在。
陶淵明是高人。如果不是高人,怎能寫出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意味深長,耐人尋味的千古佳句呢?陶淵明是逸人。如果不是逸人,怎能脫離世俗,安於貧寒,用心體會山水之樂,並且感受的是如此之深之切呢?陶淵明是神人。如果不是神人,怎能像神仙一般的魂遊太清,常作逍遙之遊,而又絲毫不被塵世俗物所牽絆呢?
他就是這樣一位“高人”、“逸人”、“神人”。
杜甫詩云:“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陶淵明的確有了“千秋萬歲名”,但他的身後事卻並不寂寞。只因他是陶淵明,只因他是一位避世的賢者,只因他用如櫞大筆向黑暗的社會做了最堅決的鬥爭,只因他留給後人太多的傳奇經歷。對他的評說,或褒或貶,或贊成或反對,千百年來爭論從未停止過……
我常說,人生而乃方石一塊,稜是稜角是角。有的人選擇把自己放入河流中,經過了水的不斷衝擊,他的稜角被日漸磨平,變得無比圓滑;有的人選擇一直在岸上待著,雖說經年風吹日晒,他卻仍舊稜角分明。很明顯,應將陶淵明歸入後者。
其實,我對陶公亦是有一個逐步認識、理解、嚮往的過程的。原來我對陶公所持避世之態度,是否定的,是批判的,是難以理解的。我對男子漢大丈夫的理解和大多數人一樣,就是要頂天立地,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簡言之,就是要“出世”。而絕非像陶老夫子一樣,躲在深山老林,不食人間煙火,裝成個聾子,啞巴,瞎子。去“避世”。後來,我才真正意識到:陶公乃大智慧也!在剛走出家門,接觸到親人以外的人和世界的時候,我總是想著改變,要把一切改變成我心中的理想狀態,把自己當做是耶穌式的救世主。漸漸的,我發現,這個世界自有這個世界的法則,不是一人之力就能夠改變的。而我更不是什麼耶穌,充其量是“一粟”而已,是那滄海里小的難以再小的一粒粟,能激起什麼大的波瀾來呢?置身於無邊的天地間,微末的我,該怎樣放言?放言,往往如泥牛入海般了無訊息,甚至會招致嘲笑,怨恨;不放言,就表示順從,有時就要說違心話,辦違心事,自己良心會受到譴責。所以經常會感到進退兩難,令我不知所措。現實和理想,生存和自我,彷彿生來即為天敵,根本冰炭難以同爐,要是有它就必定沒它。這還是在現今這樣一個相當文明、發達、文明、自有的時代,而今尚且如此,更何況陶淵明是身處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封建帝制的統治之下,其處世之艱難,可想而知。我忽然與陶老夫子竟有些同病相憐,惺惺相惜之感。我頓時覺得陶公不是真心想成“聾啞瞎”,而是不與絕大多數叫板,採用隱蔽戰線,看似無為,實則無為而無不為。陶淵明非但不瞎,他還是個千里眼;非但不聾,他還是個順風耳;非但不啞,他還是個歌唱家。他用最尖銳的目光,看透了壓迫者的本質;他用最靈敏的聽覺,聽到了勞苦大眾的心聲;他用最嘹亮的歌聲,讚美了勞動人民的質樸。他用最華美而又無比辛辣的語言,鞭撻了暗無天日的封建統治!
之所以陶淵明顯得十分另類,是因為他始終保持著“方石”的本色。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他的隱居,其實就是像我所說的“在岸上”的一種生活,是在有意保持自我。是不是單純的明哲保身呢?絕對不是!假使說陶淵明真的要保身的話,又何來那一道道檄文一樣的詩作跟文章呢?不過,保持“稜角”,不是講非得歸園田居,一個人只要有良心,敢於說真心話,又何必計較身在山林還是市井呢?
人生,譬如登山,高山仰止,還未啟程,早已膽寒。假如,所看的只是眼前,所想的亦是眼前,也就忘記了前途的崎嶇,經過的艱險。反倒時時不同,處處新鮮,不知不覺,已達山巔。你若問:“什麼是快樂?”我答:“隨遇而安。”反正,我這個人向來胸無大志,很少去跟某個人爭某件東西,奪某項名譽。我認為,有失才有得,有得必有失。跟別人搶這個搶那個,得到的是身外物,失去的是原有的快樂,得不償失。有時候在看動物因為食物而自相殘殺時,我們會說:“都是同類,如之何必?”說這話時,我們忘了人類自己。獸尚有人性,人卻是有獸性,有些人在名利之前的爭奪比禽獸奪食還要狠三分呢。話說回來,得到了金錢、名譽、地位,就真的快樂了嗎?那又有多少人坐著私家車,在鱗次櫛比的大廈間來回穿梭,心中念著的,卻依舊是騎著自行車,奔波在無邊的田野中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