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陶淵明的散文

  陶淵明是一個偉大的田園詩人,關於描寫他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你們喜歡!

  篇1:讀陶淵明

  閒時翻翻古書,覺陶公形象非一般君子之所比也,於是細細讀之,連綴成篇以為學習之楷模。

  陶淵明一生,大約可分三個階段:出仕前***公元365--392年***,出仕中***公元393--405年***,歸園田***公元406--427年***。他所處的時代,正值東晉末季。其間戰亂頻繁,國無寧日。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劉裕建劉宋王朝,陶淵明成亡國遺老,時55歲。劉義龍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十一月,他含恨離世,享年63歲。

  陶淵明出身於名門貴族,其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豹,父親淘貽曾做過太守,縣令。到他時家世沒落,江河日下。他在29歲時才出仕,任過一些小小祭酒,參軍職務。直到41歲時,其叔太常陶夔見其貧苦提用於小邑彭澤縣令。

  一個大司馬的後代,最終成為“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的寒士,可悲,可嘆!然而這樣的結局又在情理之中。“寧困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他在作彭澤令時,為何只在官八十餘日?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會君遣一督郵至見,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孤高,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在那個時代家世沒落的重要原因。

  不僅如此,疾惡如仇,是他又一性格特點。《讀山海經》是其代表作。共十三首,第一首發端,二至十二首詠讀書之所記,末首寫了齊桓公不聽管仲而任用奸臣易牙豎刁,繼而為亂,桓公飢渴而死。他大呼“明處天鑑,為惡不可履“!在他心裡“猛志固常在”,他要效仿刑天,他要學習精衛,其濟世壯志不亦顯乎!他欣賞荊苛,“其人雖己歿,千載有餘情“,封建時代,劍客軾君為大逆不道,正因他認為秦始皇獨裁,殘忍,自然也就該殺!不然這些詩怎會被魯迅評為“金剛怒目式”詩歌呢?

  性格決定人生。陶淵明最終與統冶者完全決裂迴歸園田,當起了“隱士“。隱士者,“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歸園田詩》是他仕途終結,歸田生活的開始。他以出仕為“誤入塵網”,為“久在樊籠裡”,而田園則成為他寧靜閒適的修身養性之處,雖有人指責他“樂天安命”“潔身自好”,我們不妨看看那狂放不羈的上代“竹林七賢”之一的稽康,那西晉文學家張華,不都因得罪司馬氏而遭殺害嗎?那素有濟世之志而守正不阿的阮籍,也不得不發出“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的慨嘆,在“終身履薄冰“的惡劣環境下縱酒談玄,佯狂放蕩度餘生!陶淵明也有過“弱齡寄事外“之志,他何嘗不想以自己的才華濟天下蒼生,但在那爾虞我詐,賣官鬻爵貪腐成性的時代,憑著他的性格情趣,歸隱或許是其最為明智的作法。我們又怎能以現代人的觀念去要求那個時代的人呢?

  陶淵明憎惡統治者,但他卻是非常愛國的。宋亡晉後,他“不復肯仕“,他“所著文章,皆題其年月”,不書晉氏年號,“唯雲甲子而已“。他“奢恥宋臣,儉笑王孫“,其愛國守節之情可嘉!

  陶淵明渴望理想社會,57歲時寫的《桃花源詩並記》,充分反映了他這種思想。有人說他的“桃花源"有點像歐州人莫爾的“烏托邦“,錯!因為它是和平的,是寧靜的,在那滿目瘡痍,哀鴻遍野的時代,這裡正是詩人精神的寄託。雖是幻想,也是作者的嚮往和追求。今天,我們實現了陶公的願望,應為他的巨集圖偉略而感到高興才是。正是由於世世代代人們的追求,奮鬥,才有了我們不是桃源,而又勝似桃源的社會主義今天!

  篇2:懷念陶淵明

  人的精神世界是極其神祕的,且深不可測,歷史上的文人]們離我們已經很遙遠了,其情其境早已灰飛煙滅了,那有關精神世界的博大精深我們不能妄自忖度。人是複雜的。有一位著名的文人說,個人***他指的是八大山人***的精神世界是個孤獨的小天地。我不願意附和這種說法。我能舉例子證明,個人的精神世界的豪氣可以衝擊浩大的宇宙和整個人類世界固有的且固守著的文明。

  東晉那個不願意在樊籠裡的詩人,他歸田園隱居,原因僅僅是性本愛丘山,當然也是猛志溢四海的壯志沒有能夠得以伸張,理想不能實現的逃避。但是他能夠告別歷史文人的進亦憂退亦憂的入世思想,真正的捨棄了居廟堂之高和退江湖之遠的一切煩惱,把自己真正的放到自然裡,以動物的純潔的生活方式,追求幸福平等的沒有等級門第觀念的生活,他的超然已經達到共產主義的境界了。寄情於天地之逆旅,我不知道他的精神世界是大了還是小了,我不去冥思苦想旁徵博引,他的樂趣我不知道我不懂,我也不因此煩惱。陶先生在南山種豆時的歡樂,是沒有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鬱悶情懷的,是他炒了皇帝老兒的魷魚。我從心理佩服他的勇氣欽佩他孤傲的骨氣的。他的精神世界與治國救世無關,卻也熱熱鬧鬧的紅火了上千年。如果說這種精神天地是小的,那麼懷才不遇憂思無邊志向不的伸張的有志之士的精神世界也大不了哪裡去。先是想贏得身前身後名,接著就可憐白髮生,不管是為國為民還是留名青史,這個名,就像千斤磐石壓在心頭,無論如何也不會讓人輕鬆快樂起來!這種憂傷

  實在不如天子呼來不上船隻願散發弄扁舟的自在和瀟灑。那匹白鹿馱著的不應該是個夢境。

  前幾天和四年級的孩子一起欣賞陶先生的《歸田園居》、《飲酒》、《詠荊軻》和《桃花源記》,沒想到孩子們是那麼的貼近他,似乎是舊相識。那詩他們很快就會背誦了,我給他們介紹的詩人中他們最喜歡陶先生。陶先生也不可能想到幾千年後的孩子會喜歡他超過別的詩人啊。有一個孩子對他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境況深表同情。我當然不敢這樣猜測今後學生們會不會寫出這樣的詩句:誤入學網中,一去幾十年。來應和陶老先生的淡定的情懷。

  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是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執著,所以我想陶先生的精神世界是下小了。他的世界是古代文人在疲憊的時候,走入心靈驛站小憩的夢,長路漫漫,他們需要這種慰藉。我影影綽綽的覺得現代的人們開始追求一些純真的東西了,是飢渴的追求著真實的一切的時候了。人性中本來該有的東西,讓我們飢渴的等待,這是悲哀的。物化的追求夢想的光輝,在生之苦旅中苦苦的奔波掙扎,需要我們的精神世界小一點,真一點,純一點。如果你累了,就歇一程吧。

  有許多個人的東西,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無法和人類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矩相抗橫。布魯諾的學術冒天下之大不違,所以要受火刑 ,他的精神世界不受世人所接受,可是其精神世界是不小的。還有達爾文、王安石、柳宗元。。。。。。但真理***也就是他們首先發現的精神世界的東西***是他們留給我們的最神聖的精神財富。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有多少個人的精神的精髓,灼灼其華,讓渺小如螞蟻的我不敢仰視。

  今天的世界與陶老先生是大不相同。以手工來個果腹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可是生活貧困的人僅僅是孩子的教育費用也令他們摧眉折腰了。心中暗暗的對陶先生的戀情就粘染上了許多的紅塵。應了那句歌詞,想說愛你不容易。以便奔波在物慾橫留的世俗,以便暗戀但使願無違的詩人,不知道我在這裡真的純的東西能有幾許?

  我只能是懷念陶淵明,僅僅懷而已。靈魂裡的東西在字裡行間醞釀的濃釅如酒,酣暢淋漓的表現自己的想法,我不學隱逸的高士,在繁華的市廛,燈紅酒綠的住所裡,我的生活很便捷。能時時讀到一個又一個意境不同的精神世界,逼仄我惶惑的精神空間。斑斑駁駁的精神的身影總是撞響我的沉重。

  篇3:時光裡的陶淵明

  陶淵明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梁啟超先生說他最能領略自然之美,最能體味人生的妙味。作為中國古代士大夫在無路可走時退守的精神歸宿,陶淵明一直備受推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曠達瀟灑的隱士風采也成為中國古代文壇的一道淡遠的風景。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文人從政時進與退的原則,換句話說,得志時他們選擇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入世;失意時他們要做的是“笑看花開花落,靜觀雲捲雲舒”的出世。陶淵明不走尋常路,對他而言,仕途的壓力並非來自外界,而是源於內心。不願意整冠束帶見督郵是因為靈魂深處的清高提醒他不能折腰,所以陶淵明在短暫的入世之後沒有選擇做官場上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而是像一個離家的孩子投入母親的懷抱一樣“載欣載奔”地迴歸田園。於是酒成了他的朋友,菊造就了他的品性,詩涵養了他的靈魂。

  也許有人會說,陶淵明是一個政治上的棄兒,選擇歸隱是無奈之舉,至少,歸隱就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消極態度。迴歸田園之後的陶淵明有著短暫的自我陶醉般的快樂,他時而“引壺觴以自酌”,時而“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時而“登東皋以舒嘯”,時而“臨清流而賦詩”。但也有過“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胡為乎惶惶欲何之”的苦悶和自我安慰。恰恰表明詩人在浪漫的田園生活中內心也隱伏著一種痛。更何況在東晉那個群雄逐鹿,戰火頻仍的年代又如何能找到一塊田園樂土呢?所以陶淵明過著的是一種“環堵蕭然,短褐穿結”的生活。陶淵明他真的很快樂嗎?

  我想陶淵明的選擇是否積極,要看他的志向,如果他的志向在官場,顯然迴歸是消極的;如果他的志向在田園,那麼迴歸則是積極的。就像一個哭著鬧著要去河邊游泳的孩子被你活拉死拽地摁在凳子上看日落,你說說去河邊游泳是積極的呢,還是坐在凳子上看日落是積極的呢?在陶淵明看來,官場生活是“誤落塵網中”,是命運和他開的一個玩笑。陶淵明不是屈原,如果說屈原給我們留下的是一個“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的執著的背影,那陶淵明則是一個和往事說再見的人,更準確的說,陶淵明是和“心為行役”的官場說再見。所以“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才是詩人理想的歸宿。至於詩人心中的彷徨,我覺得這恰恰是“質性自然,性本愛丘山”的詩人本色。不要以為詩人內心的彷徨就否認詩人選擇,就像不要以為夫妻之間有爭吵就否認的愛的純正一樣。

  今天,當我再一次走近詩人,耳邊又響起歐陽修的“兩晉無文章,唯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不禁熱淚湧出。莊子願意做一隻在泥地裡曳尾而行的烏龜而不願意做楚相,是因為他嚮往著那份人格的自由,陶淵明呢,不也是這樣嗎?在中國,不乏隱士,但又有誰像陶淵明那樣窮的叮噹響仍然吵著鬧著去隱居的灑脫呢。簡單的陶淵明要的就是一份簡單的生活。陶淵明的那份“種豆南山下,戴月荷鋤歸”的快樂又有多少今天站在窗前眺望自然風景的人能懂呢?陶淵明血液裡流淌著的那份不折腰的清高又有多少知識分子能做到呢?這讓我想起了阿爾卑斯山口的一句話:慢慢走,欣賞。面朝大海的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讓人“望之彌高”的人。

  

1.寫陶淵明的文章

2.關於陶淵明的事例作文

3.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

4.陶淵明名言大全

5.關於陶淵明詩歌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