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孝的國旗下講話3篇

  孝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孝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體系中的基德。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孝的國旗下講話,僅供參考。

  有關孝的國旗下講話篇一: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好!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韓信報恩》。

  古時候,有一個孩子名叫韓信,從小就和哥哥嫂嫂住在一起,因為家裡很貧窮。所以小韓信就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很懂事,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可是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嫂嫂覺得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把他趕出了家門。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老婆婆見到這樣的情況,很同情他,不但支援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後來韓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著名的將領,當上了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於是他千辛萬苦地找到了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裡,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小朋友們,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要學會知恩圖報,我們要向韓信學習永遠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要感謝的人太多太多。

  一要感謝爸爸、媽媽,是他們給了我寶貴的生命。

  二要感謝老師對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教給我們淵博的知識、教會了我們各種本領。

  三要感謝同學們,因為他們給我帶來了許多快樂和幫助。 四要感謝校園,因為校園園是個充滿了快樂地海洋。

  感謝所有關心我愛護我的人。因為他們,我們擁有了更多的夥伴,擁有了更多的快樂。

  常懷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常懷感激之情的生活是最甜美的。所以我們應該對親人,要有孝心。孝敬父母,孝敬前輩,孝敬老人,講文明懂禮貌。對朋友,要有愛心,學會友好相處,學會分享,學會互相幫助。

  有關孝的國旗下講話篇二: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我是xxx班的xxx,今天我要發言的主題是“孝”。

  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中國自魏晉開始,至唐、宋、元、明、清,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古往今來,就有許多“孝”的例子:春秋時期,孔子有名的弟子子路小的時候,父母體弱多病,家裡很窮。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飯,可家裡一粒米也沒有,怎麼辦?小小的子路,於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裡的山路,從親戚家裡揹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他是個孝順的孩子。 我國的開國元勳——陳毅元帥,即使自己作了元帥,可還是親自為自己病弱的母親洗衣洗褲,從來不要自己的下屬去做。

  孝的真意是什麼?孝,就是愛。在中國傳統啟蒙典籍《孝經》中告訴我們,不僅僅要對父母孝,還要擴而廣之大孝於天下,愛天下人才為大孝。也就是說,你孝敬父母長輩,這只是小孝。你還要用同等的心去孝敬親戚長輩,這算是中孝。普天下的人都會老,你也要做父母,父慈子孝,你能用平等的心孝敬天下的父母,視天下父母如同自己父母,用慈愛的心對待天下所有的人,視天下兒女如同自己的兒女,這才算大孝。

  在另一本中國傳統經典《論語》中提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是說: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就是仁的根本吧?可見,孝和悌是密不可分的。悌,就是關愛兄弟姐妹,同輩之間要相互友好,相互幫助。澳門、香港本是一家親,對於偉大祖國我們都有同一顆的孝心,我們身軀裡搏動的都是炎黃的血脈。今天非常高興,榮山中學凶惡了我們香江的同胞!

  東方之珠,世所聞名;南風南風古灶,薪火不息。在這裡,閃耀的不正是中華民族的光彩嗎!“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我們的祖國已經飽經滄桑,中華的復興需要每一個華夏子孫的孝與悌。我們責無旁貸,我們樂於擔當!

  作為中學生,我們不僅要對父母好,對長輩好,還要尊敬老師,熱愛同學,更要心懷祖國,放眼世界。作為一家人,我們也應該手挽手,同甘樂,共艱危。還記得香港著名歌星羅文先生的《獅子山下》是這樣唱的“我們大家在獅子山下,寫下了不朽的香江名句”。不僅是“香江名句”,還有“佛山名篇”,還有“中國華章”,都應該由我們同心攜手去譜寫!這就是我們這一代新世紀的中華兒女應該繼承必須發揚的“孝”!

  願我們偉大母親健康,願粵港友誼長青!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

  有關孝的國旗下講話篇三: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百行孝為先,“孝”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 ,“孝”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孝”是一首動聽的歌傳誦至今,“孝”是我們每個人該有的最基本的美德。

  悠悠五千年,長江黃河的滔滔玉液,孕育了多少“孝”,感動天地的古老傳說。從西漢的董永賣身葬父,東漢的黃香扇枕溫衾,三國的孟宗哭筍,到今天的山裡女子佘銀花三十年如一日的照顧殘疾母親。這樣的故事太多太多,他們給予我們心靈太多的震撼和感動,他們是我們心靈的浸潤劑。

  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古老的故事已經演變成了一種文化,但是“孝”不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行動。那麼“孝”到是什麼呢?“孝”是沉香不怕艱難險阻,排除萬難一定要救出母親的赤子之心,“孝”是許士林為了救母親磕紅的額頭,“孝”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的遠見。

  從古至今,“孝”的故事永不落幕,無論什麼時候,“孝”都不會過時,一個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更好的感恩他人,感恩社會。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呢?朋友們想一想是誰用虯勁的手臂,為我們撐起一片無邪的天空,沒有風也沒有雨,是誰贈我們傲翔的雙翅搏擊長空。我們始終飛不出那一雙牽掛的眼神。回想一下吧,來自深夜的一聲咳嗽,是否叩醒你們沉睡的心靈,你們是否聽到筋絡退化的聲音,是否聽到皺紋肆意綻放的聲音,是否聽到黑髮脫落的哀怨。這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偉大的父母。當我們漸漸長大,已不再需要父母的扶攙。怎可忘記,父母曾因為給我們撐起一片天,背影已變的衰老,憔悴已佈滿的雙眼。

  因為“孝”我們才有了這和諧的社會,因為“孝”才是我們領悟了生命的真諦。“孝”不僅是我們應該盡的義務,更應該是我們對父母的感恩和愛。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動人的樂章,那是大樹對大地的感恩,白雲在藍天中飄蕩,那是對藍天的感恩。草木非人,皆有感恩,更何況我們人呢?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時代的驕子,更應該把“孝”付諸於行動。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我們不要等到父母他們離我們而去的時候才懊悔。有了侍奉父母的心,即使不能終老,亦無愧於父母,無愧於天地。

  親愛的朋友們,讓我們共同努力,共同建築永恆的孝心,留下生命永恆的奇蹟。

  我的發言完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