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不要盲目從眾議論文優秀作文

  要有自己的堅持和看法,盲目的從眾心理會讓我們失去辨明事物真相的能力,致使自我喪失,所以我們要切記不要盲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關於不要盲目從眾議論文,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關於不要盲目從眾議論文篇1

  愛默生說過:“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必須先是個不盲從的人。人心靈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他的話極大的諷刺了喜歡強調“從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以增進人際關係的人。但“從別人的觀點看事情”與“從自己的觀點看事情”兩者並非完全矛盾,所以愛默生的名言可以這樣理解:“要儘可能從他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觀點。”這是成熟的表現,即是發覺自己的信念,與實現信念的信心,勇氣。

  年輕人有時常常會害怕自己與眾不同,無論是穿著、行動、言談或思考模式,都儘量與自己所屬的圈子認同,我的某些同齡人在被家長指責時總會提起周圍同樣是去網咖的或是打耳洞的或是談戀愛的同學,這樣使它們看起來不會很傻。這是因為“孩子”喜歡與同齡人做相同的事,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對自己的看法,畢竟我們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

  擴大年齡範圍,當我們身處不熟悉的環境,又缺乏經驗時,最好的方法便是順應一般人的標準,直到我們自己有了足夠的經驗和勇氣,才會按自己的標準與信念做事。我們總認為順應人群大流是安全的,但事實上也是虛假的安全,因為此時我們很單純,更易被人牽著鼻子走,於是人漸漸變為環境的奴隸,人真正的自由,是接受各種挑戰,不斷奮鬥。

  假如我們思想理性了,能稱得上為“成熟”,我們便不再需要擠在大部隊裡面,說到底,跟隨大潮往往是遭受到團隊的排擠,而暫時不隨大潮流的人卻會被視作為古怪,另類的人。堅持一個不被人支援的原創或遷就一個支援的原則都是不容易的,願意在反對聲中堅持信念,的確需要極大用勇氣。

  大部分人都沒有想到自己其實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專家———在人們自己本身,家庭或事業的世界裡,人們做某些事,只不過是因為某些“專家”這麼說,或者那是一種流行,跟著做也只是為了湊個熱鬧。

  所以需要堅持的不是他人的立場,而是自己的,這才讓我們不會迷失方向,畢竟身處大流裡的我們並不需要思考,而我們正缺乏思考。

  獨立個性與思維使我們成熟,有些像是種子需要獨立的土壤。

  因此要想變得成熟,首先要不盲從。

  關於不要盲目從眾議論文篇2

  一隻蒼蠅看到牛皮紙上不停舞蹈的同伴毫不猶豫地向它們飛去,殊不知它是被假象所矇蔽,盲目地飛上了通向死亡的捕蠅紙。

  群體的誘惑,盲目的從眾心理會讓我們失去辨明事物真相的能力,致使自我喪失。切記莫要盲從。

  前些天超女王貝因整容而死亡的事件不禁引發我們深思。娛樂圈裡那些衣著光鮮,身材曼妙,形象靚麗的女明星們帶給了我們這些平凡女孩子太多的誘惑。超女王貝因想要無盡的榮耀,形象的提升而在自己的面部大動“干戈”,最終卻只能以悲劇收場。不辨真相,不明事實就盲目跟風的結果便是失去自我,自取滅亡。群體的誘惑是巨大的,但我們切記要拒絕誘惑,避免盲從。

  邯鄲學步的故事婦孺皆知,盲目地從眾使他忘記了本有的技能,最終只能落得個爬回自己國家的令人嘲笑的下場。

  東施效顰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西子捧心更增嫵媚嬌楚,惹人憐愛;但這不代表任何人捧心都有這效果——東施的捧心知識更增幾分醜態而已。所以,東施的捧心就是盲從,她沒搞明白西子捧心為什麼美。

  中國革命史和現代化建設史告訴我們盲從蘇聯模式是走不通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決策方是最明智的。

  近日來,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核危機震動了世界。尤其以我國的3·17搶鹽風暴最為引人注目。是日也,超市不論大小,食鹽全部被搶購一空,不論男女老少,紛紛加入搶鹽行列。平日裡不受關注的食鹽頓時成為人們救命的法寶。更為甚者,浙江爆出某男子因吃過量碘鹽一命嗚呼的事件,其無知更令人啞然。盲目的從眾心理引發了太多的鬧劇和悲劇。

  反之,如果我們能從自己實際出發,探明事實真相,反對盲從,我們將收穫到意想不到的結果。體操王子李寧成功轉型當商業鉅子,俞敏洪由大學教授成功轉型到商業的故事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辨明事實真相,避免盲目從眾應當存於你我之心。否則,就如那隻自作聰明的蒼蠅一樣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切勿盲從,拒絕群體誘惑!

  關於不要盲目從眾議論文篇3

  《皇帝的新裝》是安徒生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童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個皇帝非常痴迷漂亮衣服。有一天,兩個騙子自稱能織出一種愚蠢和不稱職的人都看不見的美麗衣裳。皇帝信以為真,掏出大把黃金讓他們縫製。兩個騙子把黃金全塞入自己腰包,卻裝作幹得十分賣力。

  衣服完工了,所有大臣、官員,包括皇帝都看不見衣服,為了不讓別人發現自己愚蠢,他們都交口稱讚,皇帝還穿著“新裝”遊行,全城人都嘖嘖稱讚。可一個小孩卻說出了真相:“他什麼也沒有穿!”

  這篇文章雖是個童話,含義卻非常深刻。社會上許多人不正像文中的大臣和皇帝一樣,一味地聽信盲從,一點也不動腦思考,留下笑柄。這讓我想起了一則小故事:

  惠特森先生是六年級的科學常識老師。第一天上課,他講授的是一種名叫“貓蝟獸”的動物。他說這種動物因為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所以在冰河時期便滅絕了。他一面侃侃而談,一面讓大家傳看一個顱骨。大家都認真地做了筆記,然後是隨堂測驗。當惠特森先生把測驗卷子發下來的時候,同學們全都目瞪口呆,因為卷面上畫著一個巨大的紅叉,所有人得的都是零分。可大家是按照老師講的內容回答的呀!這是怎麼回事呢?惠特森先生解釋道:“事情很簡單。關於貓蝟獸的一切,都是我信口胡編的。這種動物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因此,你們記下來的全是錯誤的資訊。難道你們根據錯誤的資訊得出的錯誤答案,還應該得分不成?”

  惠特森先生接著說:“你們本該早就識破我的把戲的。在傳看貓蝟獸的顱骨***實際上是貓的顱骨***時,我不是告訴你們這種動物沒有留下任何能夠證明其存在的證據嗎?在描述這種動物的特徵時,我故意說它的目光在夜間是如何敏銳,皮毛又是如何的光亮,等等,但這些都是我不可能知道的。我還給它起了個特別怪的名字,可是你們都深信不疑……”

  他最後說:“記住,不要讓自己的腦子睡大覺。”

  還有一次,老師告訴我們625π是19625。我覺得不正確,700乘4才等於2800,625π怎麼會等於一萬多呢?經過一番辯論,老師終於發現答案的確錯了。

  這一個個生動的事例,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那就是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老師,更不能盲從;對任何事情,都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一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想一想,相信自己的判斷,這樣才不會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