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減少為什麼會使人流血不止

  血小板***blood platelet***,簡稱:PLT。是哺乳動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從骨髓成熟的巨核細胞胞質裂解脫落下來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塊胞質。體積小,無細胞核,呈雙面微凸的圓盤狀,***100~300***×10^9個/L,直徑為2-3微米。血小板在長期內被看作是血液中的無功能的細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態結構和生化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較恆定的數量***如人的血小板數為每立方毫米10~30萬***,在止血、傷口癒合、炎症反應、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過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於哺乳動物血液中。沒有細胞核結構,即沒有染色體。

  看過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的人,都會記得這樣一個情節:女主人公幸子下慎小腿被鐵絲扎彼,流血下止,差點送掉了性命。人們不禁要問,幸子的面板只下過受了一點輕傷,為什麼就會出現這樣嚴重的後果呢?

  原來,這與幸子血小板減少有直接關係。在一次事故中,幸子受到大劑量放射性同位素鑽一60的輻射,骨髓造血功能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血液內血小板的數量顯著減少,每立方毫米血內僅有4萬個血小板***正常人為10萬~30萬個***,幸子的面板已出現了瘀血斑,於是面板受點輕傷便會流血下止,以致威脅到生命。

  血小板是血液固體成分中的一種,體積很小,直徑只有紅細胞的1/3至1/2,形狀下規則。血小板的本領很大,是血液中的“防汛部隊”,人體一旦受傷流血,它們就會湧向前去,執行“堵壩”的任務。血小板止血的本領生要來自體內含有的血小板因子。人體受傷時,血小板自動破裂,把血小板因子釋放出來,致使血漿中的凝血酶元變成凝血活酶。這種酶能使血漿裡的纖維蛋白元變成許多細絲,井編織成網,將血細胞網住,因而使血液凝固成塊,將傷口堵住。同時,血小板的表面還有一種粘著力,使血粘聚在出血的傷口處,逐慚形成血栓,將傷口封住。另外,血小板還是許多生物活性物質的攜帶者,其中與止血有關的有5一羥色胺、腎上腺素等,它們隨血小板攜帶到損傷的血管處井釋放出來,都能引起區域性血管壁平滑肌收縮,促進止血。血中血小板的數量一旦顯著減少,便會引起血液凝固障礙而流血下止。

  臨床上,除放射病之外,惡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和慢性血病等疾病也會3胞血小板減少。醫生常通過檢查血小板的數量和形態,來幫助診斷多種血疾病。外科手術前,也要檢查血小板的數量,以防因血小板過少而造成手術中流血下止。

  血小板的壽命很短,平均壽命還下到10天。但是,它的新的“接班人”每時每刻都在下斷地出現,使血液中血小板的數量保持相對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