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毒去溼氣的中藥都有哪些

  在中醫看來,溼邪非常常見,可是卻最難治療,其實中醫祛溼有方法哦!那麼,排毒去溼氣的中藥有哪些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排毒去溼氣的中藥

  祛溼的中成藥有木香順氣丸,該藥物的主要成分包括:木香、枳殼和陳皮、香附、檳榔和炒蒼朮、還有砂仁、厚朴、甘草及炒青皮。功能主治行氣化溼,健脾和胃。木香順氣丸主要用於治療胸膈痞悶和脘腹脹痛,嘔吐噁心及噯氣納呆等病症。

  附子理中丸的主要成分有:附子和黨蔘、白朮、乾薑及甘草。附子理中丸的主要功能是溫中健脾,可以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及嘔吐洩瀉等。亦舒堂薏仁茶由薏苡仁、赤小豆、淡竹葉及馬齒筧組成。主要功能為健脾祛溼。可以治療溼邪而致的身體黏膩,水腫及手足不溫等。

  祛溼的中成藥有健脾丸,該藥物的主要成分有黨蔘和炒白朮、陳皮和炒枳實、炒山楂和炒麥芽。主要功能為健脾開胃。適合治療脾胃虛弱,脘腹脹滿及食少便溏等病症,祛溼效果非常明顯有效。

  祛溼的中成藥還有參苓白朮丸,其主要成分有人蔘、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肉、白扁豆和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以及大棗。主要功能是補脾胃及益肺氣。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和食少便溏,氣短咳嗽及肢倦乏力。可以益氣健脾及滲溼止瀉。

  按摩祛溼的方法

  1、曲池穴

  屈起肘部時出現橫紋的外側段為曲池穴,大腸經的溼濁之氣聚集於此,也就是說血脈之氣從四肢彙集到這裡。對這個穴位進行按摩,能夠起到調理氣血以及去除風溼的作用。

  2、委中穴

  委中穴在膝窩的中心點上。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溼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汙口,如果這裡不通暢,溼氣排不出去,可能會導致關節炎。

  3、陰陵泉

  陰陵泉穴,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處,其主要功能是排滲脾溼。它有運中焦、化溼滯的功效,適當按摩,可以利小便,讓體內的溼邪從小便而出,從而有利於脾的氣機執行恢復。

  4、承山穴

  承山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穴之間,它是最有效的祛除人體溼氣的穴位。足太陽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而承山穴就在足太陽膀胱經上,點按承山穴可以振奮人體陽氣,起到解除溼邪,振奮精神,緩解疲勞的作用。很多人點按承山穴時,會有明顯的酸脹痛感,這是因為體內有溼氣的緣故。而在按揉該穴一段時間後,便會覺得身體微微發熱,這預示著陽氣生髮,溼邪減少。

  5、豐隆穴

  豐隆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位於小腿前外側,也就是在外腳踝肩部上面大約八寸的位置。它既是胃經的絡穴,又聯絡脾經,對脾胃兩大臟腑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除溼祛痰的要穴。按摩此穴位能夠有效的起到健脾化溼的作用。

  有助於祛溼的食譜

  1、鯽魚燉豆腐

  鯽魚有健胃消食、排毒祛溼的作用,鯽魚燉豆腐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質,能滿足夏季人體對鈣質的需要,夏季吃鯽魚豆腐更可緩解虛弱乏力、脾胃虛弱等症狀。

  2、冬瓜悶排骨

  冬瓜適合夏季食用,冬瓜水分充足,有清熱解火、消腫利尿、生津解渴的作用,夏季因高溫引起食慾不振、水腫、溼氣重等症狀,吃冬瓜都可以緩解。並且,冬瓜悶排骨營養價值極高,能滿足人體對蛋白質、維生素、鐵等微量元素的需求。

  3、綠豆沙

  綠豆本身有解火祛溼、消腫利尿、清熱排毒的功效,綠豆沙即綠豆煮成沙狀,類似粥類,口感細膩、口味甘甜,適合每個年齡的人食用。老人食用綠豆沙,祛溼解毒,緩解關節的疾病;青年人吃綠豆沙,降低夏季中暑的概率;女人吃綠豆沙,夏季面板水潤靚麗。

  4、蛋炒洋蔥

  雞蛋性溫和,蛋白質、維生素A、D、鐵、卵磷脂含量豐富,是極好的滋補食材;洋蔥具有順氣養胃、祛溼化痰、清熱解火的作用,對於夏季溼氣上升引發多痰、手腳痠痛等都有療效。雞蛋炒洋蔥不僅營養豐富,對美容養顏也有效果,蛋黃中的玉米素有強抗氧化作用,能抵抗紫外線、修復受損面板。

  5、竹筍銀耳湯

  竹筍能祛溼利水,是消除腹壁脂肪的最佳食物,銀耳能潤肺養顏。先將竹筍洗淨,幹銀耳用水泡發去蒂,雞蛋打入碗中攪成糊;鍋中放水煮沸,倒入雞蛋糊,加入竹筍、銀耳,用小火燒五分鐘,加鹽調味即可食用。每次午晚餐前先喝湯吃料,也可直接當減肥餐食用。

  6、薏米粥

  薏米粥既可以當做是藥材也可以當做是一種主食,甚至於可以泡茶喝。不僅能夠養人,令身體百病不侵,同時還未到鮮美。薏米味道甘甜,具有很好的利尿消腫。祛除溼氣、排毒養顏的作用。將適量的薏米洗乾淨之後再水中浸泡半個小時,然後放入鍋中熬煮,煮成粥之後就可以起鍋食用了。
 


猜你感興趣的文章:

1.排毒去溼氣的中藥有哪些

2.祛溼排毒的中藥有哪些

3.排毒除溼吃什麼藥

4.祛溼排毒中草藥

5.祛溼排毒藥浴配方

6.排毒去溼氣的湯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