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多動症孩子的方法

  請媽媽們記住,不能光看到孩子的行為本身,那背後有許多目的、策略、認識、情緒等方面的問題。但是要強調一點,不可隨意為孩子診斷。如果真的擔心孩子有多動症,應該儘快去醫院就診。我們先來認識多動症,還有他的治療方法。

  多動症的孩子是怎麼樣的

  多動症的孩子可能出現像忘帶作業、不聽指揮、話過多等表現,但實際上,很多孩子在一定的年齡或情境下都會有類似表現,這是因為孩子好奇心強,易衝動,自控力差,社會經驗少。

  偶爾表現出多動行為或經常表現出某一種多動行為,並不意味著就是多動症,家長和老師千萬別隨便給孩子貼標籤,更不要隨意診斷、治療。

  真的多動症和只是有一些多動行為是不同的,前者在任何情境下都多動。有的孩子寫作業不專心,但玩遊戲或拼樂高能專注半小時甚至一兩個小時,就不是多動症;還有的孩子在家裡很淘氣,在陌生環境很乖,也不是多動症。

  有多動行為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他太過活潑、興奮,而真正的多動症的孩子恰恰是大腦的興奮度不夠,剛乾一會這個就沒興趣了,便轉移到別的事情上去了。這樣的孩子,從眼神能看出他的無聊感或帶著疲倦、沒意思的表情,這與假多動的孩子炯炯有神和精力旺盛對比非常鮮明。

  真的多動症的孩子聊天時一個話題沒完會轉移到別的話題,你能察覺他說著說著就忘了或心不在焉的狀態;而假多動症的孩子雖然說話也是天南海北,但他一般不偏離主題,或是內容有延續性。

  

  多動症需要藥物和心理雙重治療,多動行為同樣需要家長在環境和養育方式上做相應的調整。

  1. 引導孩子專注一項活動

  如果是孩子興趣廣泛,精力旺盛,那麼,家長一方面給他多安排活動,另一方面也要引導、陪伴或約束他,做到對每一個活動都專注、盡力。體育活動是不錯的選擇。

  剛上一年級的孩子,還不知道怎麼叫學習,家長可以陪伴,然後逐漸地放手,不用擔心以後會一直陪下去。陪,是為了不陪。

  2. 注重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如果孩子不守紀律不是因為多動症,而是因為從小缺乏管教,比較任性,那是家長忽略了孩子的社會性的發展。

  這類孩子對集體和他人的認識是錯誤的,可能會有「我幹什麼,別人都不會說不」的感覺,他們習慣了犯錯被諒解,想幹什麼都被允許或給條件給賄賂,發脾氣就能達到目的等……因此,他在幼兒園或學校從來不會考慮他人或集體。

  我親自見過德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小學裡,紀律是非常重要的,排隊輪到你和說話前先舉手,是不用講解、大家都知道並遵守的規則。

  作為群體動物的人,若不尊重彼此的界限和雙方的利益,就一定會有衝突和矛盾。家長要及早讓孩子有這個意識和習慣,免得將來在其他環境中讓孩子體驗挫折、失望和困惑。

  3. 結合孩子的年齡、性格考慮

  如果孩子道理都明白,但管不住自己,家長要看一下:是不是任務太難或太簡單令孩子失去興趣?還是孩子不願意、不喜歡這個任務或不喜歡在此時做這件事?還是年齡太小,家長要求過高?

  曾經有個家長焦慮地問:孩子一歲半,注意力不集中,給他講故事也不能靜下來聽,該怎麼培養?可是,一歲半的孩子說什麼專注力呢?這時候講故事也太早了。但也有不少人,根本沒注意到孩子的年齡,紛紛給建議怎麼培養專注力。

  有時候不是孩子多動,是家長環境給逼的。

  如果確診為多動症,首先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家長能做的還有:

  1. 不要責怪孩子

  不要當著孩子露出絕望、抱怨的情緒,因為得了多動症並不是孩子的責任。尤其是 60% 的多動症患兒有品行障礙,偷拿別人的東西等。家長一方面要嚴肅地告訴孩子這是不對的,另一方面不要反應過激,尤其不要羞辱孩子

  2. 多陪伴,有耐心

  當孩子興奮度降低的時候,想辦法引導孩子保持興奮度。

  3. 配合治療

  家長要配合藥物治療,並加強對孩子的行為訓練和社會性的訓練。如果長期合理治療,成年後的預後一般是好的。如果不治療,多數患兒到少年期仍有衝動行為和學習問題,甚至 30% 的患兒至成年後仍有症狀。

  4. 重視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非常重要。多動症的誘發原因中有社會心理因素,家長面對患兒也容易失望、急躁。心理治療可以幫助家長調整養育方式,促進與患兒的良性互動,及時處理情緒、行為等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