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之路三階段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創業活動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活力的重要表現,創業活動強度逐步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潛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核心指標之一。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啟發。

  :白手起家三階段 創業成功必經之路

  第一階段——通過學習為自己的創業做準備:

  1、跳槽期 尋找自己喜歡的行業和立足點

  2、修煉期 通過打工積累自己的創業經驗

  3、等待期 等待和尋找創業機會,切記生意是不熟不做!

  第二階段——建立自己的企業,並保證企業有一定的利潤:

  1、企劃期 為自己已經想好的創業做詳細的計劃,注意一切要自己親歷親為!

  2、建立期 按照自己的計劃實施自己的創業計劃,建立期時間越短越好,花錢越少越好!

  3、生存期 企業已經啟動,維持生存是很重要的,想辦法使企業生存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贏利和發展的可能.

  4、奮鬥期 儘快賺取自己的第一桶金,使自己能鬆一口氣。

  第三階段——讓企業發展到一個利潤穩定的水平,並永續經營下去:

  1、調整期 保證勝利果實關鍵的一步,奮鬥期的目標已經實現,就該考慮新的經營思路了--是擴張還是保持現狀還是?

  2、鞏固期 加強調整期成果的階段,為發展做準備!這時你應該做教練,不要做球員,讓每個球員都逐步到位!

  3、發展期 企業已經在一個穩中有升的利潤水平上執行,你就可以輕鬆做老闆了,但不是說你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因為今天成功的經驗,說不定明天就過時了,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斷進攻,讓企業一直前進!

  :大學生成功創業必經三階段

  體驗 學習 實踐:成功創業“三階段”

  人們常說,創業有“三高”:高難度、高風險、高不確定性,這“三高”合為“一高”就是:高失敗率;但另一方面,人們也知道:沒有大學生創業,也就沒有美國的矽谷!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創業即就業,而且把大學畢業生創業看作是高質量的就業。因此,有的學者建議,大學畢業生創業不僅應作為一種素質或者能力來培養,更應當作為一種文化來塑造。

  要幫助大學畢業生規避創業風險、成功創業就業,筆者認為,家庭、社會和學校都要給予積極的關注。作為高等學校,應當通過加強創業教育,引導大學生認識和掌握創業規律,借鑑前人的成功經驗和教訓,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體驗、學習與實踐創業”這三個階段。

  體驗創業:在實踐活動中接受創業教育

  體驗創業,就是大學生通過低成本、無風險的個人投資,用一種體驗的態度和心情進行創業實踐活動,增強社會認知,感悟自身價值。大學生體驗創業,也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瞭解社會的途徑和方式。在體驗創業階段,大學生承擔的責任較小,也不會造成不良後果。大學生通過與社會的接觸,可以從中學到社會上的許多遊戲規則,找到自己所學知識和自身素質在處理社會問題中的優缺點,從而學會揚長避短,為適應未來社會競爭積累知識和經驗。

  但是,面對各級政府出臺的眾多優惠政策,很多大學生在創業問題上仍然保持謹慎甚至冷漠的態度。這是為什麼呢?筆者結合多年的學校工作經驗,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以下三點原因:一是大學生自主創業意識不強,二是大學生自身創業素質不夠,三是學校創業教育引導不力。

  很多人把大學生的學業與創業看成是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矛盾,而現實中一些大學生成功創業的事實,卻佐證了大學生創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休利特當年在斯坦福大學與帕卡德合作成立了矽谷第一家高科技公司——惠普公司,康盛創想CEO戴志康上大學時掙到了自己第一個50萬……他們都是大學生成功創業的典範,他們成功創業的感人事蹟對當今大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

  大學生體驗創業,不是實質意義上的創業,而是大學生借鑑創業者成功的經驗,結合自身實際的一種創業嘗試,是在實踐活動中接受創業教育的過程。當下我國的大學生在向創業明星看齊的時候,不僅要看到他們驕人的業績,更要學習他們開拓創新的勇氣和精神。我們所看到的創業明星,大都具有體驗創業的豐富經歷,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大學生創業活動和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創業很不相同,因為大學生的知識和特長不可能跨越社會經驗和必要的商業學習過程。體驗創業對大學生而言,是一種磨礪,更是一種信念。大學生擁有了這種信念,就會激勵自己刻苦學習,提高綜合素質,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學習創業:挖掘創業天賦明確創業方向

  有了體驗創業階段的經歷後,不想創業的大學生可以從事自己喜歡或者適合的事情,而那些有興趣繼續創業的大學生則要進入下一個階段——學習創業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創業知識、挖掘創業天賦、明確創業方向。

  學習創業知識,就是要學習商業社會中的各種遊戲規則,學習如何適應團隊的合作執行方式,學習解決商業市場難題的方式,學習開發自身商業潛能的途徑,學習財務、管理、營銷等基本知識。通過學習,使自己的商業知識得到豐富,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得到發展,自我修養水平得到提高。在學習方式上,最好採用開放式,即學習的內容根據自己將來創業的需求和市場的原則來確定。

  當今社會的大學生正處在創業的最佳時期:心靈純潔,善於學習,社會責任感強;精力充沛,業餘時間多,便於學習和實踐;適應集體生活,瞭解不同人的性格特點,團隊合作意識強,願意接受新知識、新事物;另外,大學生還可以獲得老師的幫助以及創業的優惠政策支援等。創業雖然充滿了風險,但只要大學生認真學習,增強實踐能力和社會認知,在創業過程中就能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取得成功。

  目前國內正在推廣的KAB***KnowAboutBusiness***大學生創業教育專案,由於受到場地、直觀教具、師資等的限制,大多還是維持在培訓師資這個層面上,全面推開尚待時日。英國的創業教育值得借鑑,英國大學生大都接受過系統的創業教育,熟悉創業,熱衷創業;開設的創業教育課,一種是“為創業”的課程,教師絕大多數都有實際管理經驗、創立過自己的企業,採取小組互動教學方式,結合真實的創業活動,學生能獲得“近似的創業經驗”;另一種是“關於創業”的課程,教師商業管理方面經驗相對少一些,他[

  挖掘創業天賦、明確創業方向也是學習創業階段的重要任務。大學生通過職業興趣測驗、性格型別測試、職業能力測試等途徑,來發現自己的職業興趣和人職匹配型別,進一步挖掘自己的創業天賦和優勢,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有志於從事創業的大學生一旦發現自己具備創業天賦和優勢,就要儘快規劃職業生涯,積極為創業實踐作準備;同時要處理好學業和創業的關係,不要相互影響;要結合專業學習,積極積累財務、管理、營銷等商業知識,其中,財務知識是創業中最重要的基礎知識。

  經過了學習創業階段的大學生,即使不創業,也會在未來的就業中輕鬆跨越各個難關,很快就融入社會潮流中,從而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

  實踐創業:提高能力走上成功創業路

  創業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事業,一個具有創業願望的大學生能否最終走上成功創業之路,與他是否相信自己可以在激烈的挑戰和競爭中勝出有著直接的關係。實踐創業是大學生通過發現和識別商業機會,組織各種資源提供產品和服務,以創造價值的過程。實踐創業活動的主體是大學生,客體是商業機會和各種為達到目的而需要和可以得到的資源。

  同時,大學生實踐創業也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挫折和失敗,所以大學生是否自信、能否在挫折和失敗中重新振作,對於創業能否成功至關重要。大學生實踐創業階段的主要任務包括瞭解經營常識、把握經營方向、提高商業能力等。

  瞭解經營常識,即瞭解經營領域的運轉特點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瞭解商業運營所需要的規則和創業市場的整體情況,否則就很難正常運作。

  不少大學生創業把握不住方向,很容易走入誤區。其實,在就業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大學生應該首先樹立賺第一分錢,而不是一創業就必須挖到一桶金的觀念。大學生面向基層創業、就業是大有可為的,特別是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客觀上給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好的土壤,大學生“在市場經濟的大潮裡暢遊一番”,可以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提高創業實踐能力。

  提高商業能力。由於創業者是發現一個好的商業創意並將之轉變成現實的人,因此創業者必須具備一些特定能力,如捕捉機會的能力、領導及合作能力、整合資源能力等。創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創業過程中能否正確、高效地整合各種資源對於創業能否成功是很關鍵的。而在對資源的整合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又是能否與合作者融洽合作。實踐創業中的大學生應把握方向、堅持原則,懂得選擇、學會放棄。在市場競爭中,要懂得如何進行放棄和選擇,都需要經驗和智慧。

  很多大學生有創業的想法,但由於受到創業環境條件、經費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多數不能實踐創業。然而,實踐創業對大學生來說並非是件困難的事情,只要做好充分準備,隨時注意把握機會,就有成功創業的可能。

  體驗創業、學習創業與實踐創業,是大學生成功創業的三個連續階段。事實證明,大學生有益的創業活動,將會成為真正發揮自己的才華、展現創新思想和個性特點以及充分認識社會的一個大好機會。創業大學生所具有的品質、素質,完全可以勝任一般情況下的就業需求。創業和就業是孿生兄弟,能創業者一定可以順利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