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功習拳的心靜與拳意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都很快,私心雜念不可避免,要做到摒除雜念和外界干擾,做到太極拳的“靜”,就需要較長時間又有效的訓練。下面由小編給您介紹:。歡迎閱讀!

  

  1、從預備式開始到整套的結束,在全部演練的過程中,思想中都要摒除雜念,靜如止水,精神集中,專心致一,澄心靜慮。所謂“一靜無有不靜”,靜可以保持其大腦神經的清醒靈敏,培養人的智慧聰明。拳經中所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精神高深境界,真正是在穩靜安好的練拳中悟出而得到的靈敏感應。

  2、未隨出勢,先將腦筋靜下來,摒除雜念,身心放鬆,去掉拘束,如這樣子才能恢復人在未被事物纏繞之前的自然穩靜及天生具有的靈感。穩靜之後而後出動,並要在動時仍保持其穩靜,不可因動將身心的穩靜分散了,這是需要注意的。



 

  3、不但身勢放鬆,而內心也須放鬆,摒除一切雜念。如此稍等片刻,身心穩靜下來而後出動。

  4、修煉的功夫,關鍵在靜,靜才能有靈感。

  所以說要清楚干擾因素, 練拳前把牽涉注意力較大的事情,如把工作或生活事務安排等處理好,或者在內心上處理好,有一個條理,避免練拳過程中時時牽掛,造成打拳僵滯不順的現象。我觀察到有些人在心情煩亂的時候行拳走架,練不到七、八分鐘,就感覺頭暈噁心,身體較為難受。心情煩亂必然影響內氣執行,正是所謂“心浮氣躁”。所以說如果在心不能靜的情況下練拳,不但起不到健身和長功的正面作用,反而對身體產生負面的有害無益。

  

  李雅軒先生說:“身勢穩靜之後,心才能靜,神經才能敏感,氣勢才能沉下去。然後再想虛靈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立身中正和氣沉丹田這些規矩。”我認為,身勢穩靜的“穩”與“靜”含有平衡、協調、穩固的由中定入靜的內涵,假如身勢不夠穩,由於人本能的原因,練拳的心思怎能靜下來?心靜不下來,肢體就鬆不到位,也影響了拳意。既是太極拳名師又是我的師兄——林文濤先生說了一句對此有領悟的話:“先有定,後有靜;沒有定的靜是假的。”太極十三勢當從中定為主,其他十二勢為輔,太極拳的每一勢,都是先有中定而後有變化。試問:下部若不穩,上部你敢鬆嗎?實腳若不夠實,虛腳你虛得來嗎?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都很快,私心雜念不可避免,要做到摒除雜念和外界干擾,做到太極拳的“靜”,就需要較長時間又有效的訓練。在站樁練功或行拳走架的時候,假如頭腦沒有了生活、工作和其他的雜念,或者好像入睡無夢狀態的樣子,是不是符合太極拳內涵技術的“靜”?我認為:練功時好像入睡無夢狀態的樣子,這是認識和理解太極拳的練習有偏差,比如有些人眼睛半開半閉、甚至有點搖頭晃腦的打拳,還自認心靜呢,實則是沒有較好的拳意又是精氣神欠差的拳病。習拳時單是頭腦沒有了生活、工作和其他的雜念,還是不夠完整的“靜”,或許忘記了“靜”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也或許“靜”的層次沒得到提高。我經過了多年的練拳實踐,得知這樣的關係:靜了沒有拳意,乃是 假靜;靜了有拳意,才是真靜。沒有拳意的求靜,是虛有“靜”字的靜態,再靜也練不出太極拳的真功夫。練功習拳的求靜只是一個手段、一種方法,靜不是目的。靜的目的是為了養生和技擊,養生的心平氣和需要“靜”,技擊的氣和勁順、用意不用力、以靜御動、內外合一、周身一家也需要“靜”。練功習拳中充滿了拳意,就會使“靜”的修煉變得比較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