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疳積的症狀

  疳積是兒科四大病症之一,家長們要了解疳積的相關知識,以便觀察寶寶是否患有疳積,並及時治療。下面來看有哪些。

  

  1、面色無華或蒼白,疲乏無力,體重逐漸減輕,皮下脂肪逐漸消失,肌肉鬆弛,毛髮乾枯,重者智力發育差。

  2、有母乳不足或餵養不當及慢性病史。

  小兒疳積的主要型別

  1、輕度:腹部、軀幹和大腿內側的皮下脂肪變薄,肌肉不結實,體重比正常低15%~25%者。

  2、中度:腹部、軀幹、四肢皮下脂肪顯著消失,大腿內側有明顯皺摺,肌肉鬆弛,面板蒼白、乾燥,臉部明顯消瘦,體重比正常低25%一40%。

  3、重度:全身各部的皮下脂肪完全消失,面頰極度消瘦,額多皺紋,狀如老人。面板乾燥、無彈力、無光澤,體重比正常低40%以下。

  什麼是小兒疳積

  疳積又稱疳症,是一種小兒常見的慢性營養障礙性疾病,為兒科四大病症之一。疳積是由於餵養不當、飲食不節或多種慢性病的影響,使脾胃受損、消化失常、骯髒失養、氣液乾涸而致。該病形體消瘦、肌肉鬆弛、面色蒼白、毛髮稀疏、大便失調、肚腹腫脹、青筋外露、腹大肢細、精神萎靡、食慾不振、午後潮熱等。中醫採用調治脾胃、割治等方法施治。食療也從調理消化功能入手,家長應注意小兒的餵養,避免挑食、偏食,以求營養全面。

  小兒疳積推拿方法

  1、按摩要點

  推拿治療小兒疳積***營養不良***通常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推拿時手法一定要輕柔,且要保持推拿者雙手的潔淨,因為寶寶的面板是非常稚嫩和脆弱的,很容易感染。夏天的時候,可以在寶寶面板上塗一些爽身粉,然後再按摩,效果會更好。當被按摩的部位出現皮疹、破損或者紅腫發炎,應停止按摩。治療小兒疳積可按摩的穴位較多,以健脾、養胃、清腸為主要方向,常取的穴位有大腸、板門、中脘、承山、天樞等。除了點按揉推上述穴位以外,按摩腹部、推下七節骨、捏脊等推拿方法也同樣有不錯的效果。

  2、推薦穴位

  1、推脾經穴

  位置:拇指橈側面。

  按摩方法:寶寶仰臥或坐立,按摩者以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使其掌心向上,另一手拇指自小兒拇指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反覆50-100次。

  祛病功效:健脾,和胃,促進小兒消食解滯。

  2、揉推板門穴

  位置:手掌大魚際平面中心。

  按摩方法:寶寶仰臥或坐立,按摩者一手拇指指端在嬰幼兒大魚際中點揉板門穴,然後再以拇指橈側自嬰幼兒拇指指根大魚際向腕橫紋處直推,50-100次。

  祛病功效:可治療寶寶腹脹、食慾不振。

  3、分推大腸穴

  位置:食指橈側邊。

  按摩方法:寶寶仰臥或坐立,按摩者一手托住嬰幼兒的手,使其手掌側放,另一隻手用拇指的橈側面或指腹,自嬰幼兒虎口沿橈側緣直推至食指尖,反覆推拿50-100次。

  祛病功效:消食導滯,和中健脾,緩解小兒疳積。

  小兒疳積的食療方

  1、消積散

  配方:雞內金10克,白朮10克,胡黃連5克。

  用法:雞內金、白朮、胡黃連分別焙乾研細末,然後混合拌勻。分次用開水或米湯水沖服。

  功效:消積理脾,補益氣血。適合因乳食無度、中傷脾胃所致的小兒厭食或異食,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面色不華等。

  2、山藥大棗湯

  配方:淮山藥15克,大棗10克,荸薺粉10克,糯米30克,白糖20克。

  用法:將淮山藥洗淨切成薄片,與大棗、糯米同時下鍋加水煮至米爛,再將荸薺粉攪入鍋中,最後加入白糖拌勻即可。宜長期服用。

  功效:補脾健胃。適合疳積後期,主要表現為形體消瘦、肌肉鬆弛、氣陰俱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