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書簡讀書心得3篇
《談美書簡》中,朱先生以親身的經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下面是帶來的談美書簡讀書心得,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談美書簡讀書心得
長時間不曾讀書,更不曾這麼認真的讀書。《文藝心理學》***復旦大學出版學出版***又名《談美書簡》,是朱光潛先生一部談美學的論著。朱光潛先生在美學界的造詣這裡無需過多贅述,他是我國研究美學的始祖,一代美學大師。通讀完後,首先的感覺是朱先生知識的淵博,旁徵博引,學貫中西。在他的書中,古今中外的文獻引用得極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國關於美的論述都是他最早翻譯過來的。其實粗讀一篇,我真沒有弄明白到底什麼是美。雖然他通篇都在介紹什麼是美,從心理學角度、從哲學角度、從自然科學角度去研究、論證美的本質意義。但是我讀的還是一頭霧水,因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麼的深邃;眼光是那麼犀利;觀點是那麼獨到。都說讀書就是讀者和作者心與心的交流,我只覺得朱先生穿著一身長馬褂,在某個黃昏的清風中,向我娓娓道來,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樣,他持才並不傲物,從容淡泊,虛懷若谷。對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來形容了。
那麼,到底是什麼美?
什麼是美?朱光潛先生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對於一個嚴謹的科學研究者或者說是理論研究者,簡單草率地定義某種事物,總不免會把讀者引入歧途甚至會怡笑大方。偉人如柏拉圖也曾犯下把人定義成沒有羽毛動物的錯誤,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屬性,不能科學定性地定義。譬如我們說水,這是可以嚴格定義的,凡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質就是水,這個不會因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變。然而我們很多人對美的定義其實都是成為美的條件,我們說腳長的女人比腳短的女人要美,對稱的比散亂的要美,但這都是成為美的條件,但具備這些條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氣含有水分是雨的條件,但空氣中的水分卻不是雨。因此有人問聖·奧古斯丁:“什麼是時間?”,他回答:“你不問我,我本來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麼,你問我,我倒覺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義,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屬性,那就沒有研究價值了嗎?朱先生告訴我們,美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事物屬性,當我們見到美的事物時,大多數人還是會覺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別美,不僅要在物本身著眼,同時還要著重觀賞者在所觀賞物中見到的價值去研究。通俗一點講,就是美不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世界上沒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所以美學研究的理論,不僅要講藝術,而且要講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講美,我才疏學淺,讀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窺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闡述的理論。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都有一個疑問,自已認為美就是美,瞭解那麼多有意義嗎?
那麼,為什麼要研究美?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攀登過山,遊玩過水,欣賞過畫,背頌過詩文,當我們發現某處景色讓我們心情愉悅時,我們會說,這裡真美;當我們讀到某處詩文讓我們身臨其近時,我們會說這首詩真美;當我們讀到某篇文章讓我們長期心靈的桎梏、精神的困頓豁然開朗的時候,我們會說這篇文章真美。我們在說美的時候,其實都只是一個隨性的判斷,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經驗,至於為什麼會覺得美,我們都沒有意識進行仔細的考量。我們要欣賞、判斷美,其實是不能離開理論支撐的。如果我們沒有決定怎麼才是美,就沒有理由說這幅畫比那幅畫更美;如果我們沒有明白藝術的本質,就沒有理由說這件是藝術品,那件作品不是藝術品。只有當我們明白美的本質的時候,才能使欣賞和創造的過程得著更準確的力量***朱自清語***。
對於讀這本講哲學,講心理學的理論書籍,讀起來非常費力。要來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一以貫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覺得不認真讀完都是對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論到一個觀點,都列舉了十幾個思想流派的主流觀點,然後自己不輕易的判斷某種觀點的對錯,也不輕易接受某種觀點。在以過自己認真思索、艱苦探索的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他在《談美》中說到寫此書時“要先看幾十部書才敢下筆寫一章”。這讓我想起,他在這本書附錄《作者自傳》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時候,還努力去學習俄文,並且可以達到讀寫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書上看到北大王選在60多歲的時候,再去學計算機程式語言,併成功開發出漢字排版軟體,打破了國外對漢字排版領域多年的壟斷,被譽為“當代畢昇”。在這裡不是想說他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覺得我現在還很年輕,悲觀、懶惰的情緒時常在纏繞著我。每當一看到《文藝心理學》擺在我面前時,自不覺汗流夾背。
篇二:談美書簡讀書心得
美的本質。從柏拉圖開始許多的哲學家、美學家以及文藝理論家都進行了不懈的探討和研究。但最終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可見美的問題本身有著不可測度的奧祕。這同樣也告訴我們:美學是一種概念。美學之路,自然就艱難遠久。
朱光潛先生卻強調:“美的研究,一定要從現實生活出發,從生活中捕捉美的本源。”即人類對美的追求源於日常生活和經驗。
學美學,首先應知道什麼,瞭解什麼。或者必備什麼認知呢?朱光潛先生回答的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理解起來似乎就是:各人資凜不同,環境不同。學美的性質自然也不相同。美源於一點;自然最終也會歸就於一點。在探討和研究的道路上。儘管途徑各不相同。其結果卻都一樣。
談美與審美。最直觀的就是人。因為無論是對人的批評還是欣賞。都源於美的界定和價值。
對美的判斷力並非人類誕生時就存在。而是隨著我們人類的進化而逐步完善所成為的一種情感意識。
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在聯絡著各種能力的有機統一體。它會將自然中的一些單一性適當融合。正是由於這種融合,才促使美體現在人類的“認知、情感、意志”中。
馬克思主義是現代美學的基本;但也並非學懂了馬克思主義就能學通美學。如果一個人學懂了馬克思主義,但是他並不具備認真刻苦、勇猛前進的時代精神;那麼,他也不會在坎坷的學美之路上創造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來。
個人精神的結合產生了情感。人與人的結合產生了社會。當人們心中具備某些東西后;他們就會開始宣釋自己內心的美的感受。這其中自然就會要勞動。用勞動將自己的內心展現在這個社會。
展現的內容,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繁複的。這其中不禁要包括許多的學術限界。即不要因為不超越學術界限而宣揚單一的美學。這樣不禁使美學空洞和抽象了。
藝術體現美,反映了現實中的自然。藝術是人對自然的加工創造,是一種勞動產物,所以藝術又被稱為“第二自然”。
藝術敘述了人們心中的情感,思維和夢想。通過藝術,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思維高度和精神生活。
藝術源於生活。生活通過修辭轉化成藝術。藝術也就無形式。儘管在過程中存在著多種“主義思想。”但藝術的終端。我想也會迴歸於生活。
篇三:談美書簡讀書心得
美是什麼?我們怎樣去認識美?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回答起來卻有點讓我無從下手。如果單純的說美是漂亮,有些膚淺;說美是善良,又有些抽象;說美是看著順眼的東西,又有些狹隘……那麼美到底是什麼?我有些疑惑了。
然而,當我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書簡》以後,我受益匪淺。也深刻體會到了文學力量的偉大。現代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新者,用他畢生精力,向人們談論美。這是他對美的魅力的深刻體驗,是對他自己漫長美學生涯和美學思想的一次回顧和整理,更是給青年朋友們的一次回覆。他就青年朋友們普遍關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規律、美的範疇等一系列美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同時也對文學的審美特徵、文學的創作規律及特點作了詳盡的闡釋,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力圖在促進年輕一代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參照和指南。此書採用書信體的形式,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通俗化。
《談美書簡》是一部系統的美學著作,書中的13封信對怎樣學習美學、馬列主義美學體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維、創作方法等等美學範疇,作了生動而詳細的闡釋。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第一封《代前言:怎樣學習美學?》
朱光潛先生首先談了寫作《談美書簡》的動意,並且談了學習美學的基本方法。在回答“怎樣學習美學”這一問題時,說他感觸最深的是治學的學風。朱光潛先生指出:“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大的欠缺,而且會成為‘空頭美學家’”;要“學通一二種外語”,直接閱讀外文書籍;尤其應下大力氣去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但不迷信翻譯過來的書籍。美學是科學工作的一種,它需要實事求是的精神,清醒的頭腦、堅定的恆心以及排除萬難的勇氣。馬克思的名言是:“在科學的***處,正像是地獄的***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到這裡人們就應該排除一切疑慮;這個領域裡不容許又絲毫畏懼!’”朱光潛先生也寫到“正路並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對美學道路的不懈追求。
第二封《從現實生活出發還是抽象概念出發?》
人們在不斷的探究美的定義是什麼?但是並沒有固定的結論。美可以變為醜,醜也可以轉化為美。80年代,朱光潛先生堅持“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這一總命題,認為這是從抽象的概念出發不是從現實出發去研究美學問題,提倡“從現實出發去研究美學問題”,提倡“正確辨認生活與藝術中的一切醜現象”,認為“自然醜也可以轉化為藝術美”,“藝術家有描寫醜惡的權利”。
第三封《談人》
談美離不開談人,因為美是一種對於人來說才具有意義的價值。文中寫到:“一個活人時時刻刻要和外界事物打交道,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從實踐到認識,又從認識到實踐的不斷反覆流轉的發展過程。為著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斷地改造自然和社會,同時也在不斷地改造自己。”因此,人的活動大致分為知情意這三種,作為審美主體的人是“一個整體”。並且對康德的美學思想進行了批判。
第四封《關於馬克思主義與美學一些誤解》
在此,朱光潛先生重申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鄭重提出“我們提倡‘解放思想’,但不能從馬克思主義思想中‘解放’出來”。針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並沒有寫過一部美學或文藝理論的專著,說不上有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等一些誤解,朱光潛先生說,構成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這個完整體系“是長期發展而且散見於一系列著作中的。要想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美學體系,就要認認真真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對我們學習美學是一大啟發。
第五封《藝術是一種生產勞動》
朱光潛先生認定“藝術是一種生產勞動,是精神方面的生產勞動,其實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交融的”。在生產勞動過程中,一方面,自然經過人的改造而日益豐富化,成了“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發揮了他的本質力量,使其在改造自然中“物件化”了,因而也肯定了自己,使自己的本質力量日益加強和提高了。這是一個雙向過程。人類歷史就這們日益發展下去,以至於達到“人的徹底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徹底人道主義”的辯證統一。
第六封《衝破文藝創作和審美學中的一些禁區》
“四人幫”統治時期,文藝創作和美學中的禁區是“人性論”、“人道主義”、“人情味”和“共同美感”。在朱光潛先生看來,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作為人的自然本性, “人道主義”總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嚴”,“把人放在高於一切的地位,因為人雖是一種動物,卻具有一般動物所沒有的自覺心和精神生活。”在闡釋“共同美感”時,朱光潛先生援引了馬克思“藝術起源於勞動”的論述,指出“勞動是人類的共同職能”,它所產生的美感也就是“人類的共同美感”。因此,老先生呼籲我們衝破禁區,解放思想。
第七封《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
在這封信裡,朱光潛先生向我們介紹了一些生理學知識來使我們更好的認識美與美感,如節奏感,移情作用和內摹仿。而且向我們進一步闡述了其“美是主客觀的統一”“文學作品應該具有節奏感,而不應一味高昂”“審美者和審美物件各有型別”等觀點。人的審美標準不同,美的標準也就不一樣。情人眼裡出西施,難道西施都長一個樣嗎?
第八封《形象思維與文藝的思想性》
朱光潛先生認為“把從感性認識所得來的各種映象加以整理和安排,來達到一定的目的,這就叫形象思維;“把許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綜合,求出每類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規律,這是從感性認識飛躍到理性認識,這種思維就是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的不同之處,在於形象思維始終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沒有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這也契合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
第九封《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獨特地位》
文學是用語言為媒介,語言這種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觀念性,即語言要通過符號***字音和字形***間接引起事物的觀念。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在藝術門類中佔有獨特的地位。“文學實際上就是語言學”。他提醒我們青年一定要加強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如多讀文學作品等。
第十封《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朱光潛先生認為不能把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區分絕對化。“浪漫主義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情感和幻想較佔優勢”;“現實主義從客觀現實出發,抓住其中本質特徵,加以典型化”。這兩種創作方法雖然是客觀存在,卻不宜過分渲染,像旗幟那樣鮮明對立。要“從主客觀統一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高爾基曾說過:“在偉大的藝術家們身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時常好像是結合在一起的。”
第十一封《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環境起著決定典型人物性格的作用。“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才能衡量出來。”但是再現典型人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通過它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及其發展。
第十二封《審美範疇中的悲劇性和喜劇性》
悲劇與喜劇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體裁,具有兩種不同的審美特性。悲劇與喜劇很難截然劃分,從根本上說,是因為現實世界的矛盾本來就很複雜,縱橫交錯,很難分出悲喜,同時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多種多樣,不同的人對同一個戲劇往往產生不同的感受。“世界對.動情感的人是個悲劇,對.思考的人是個喜劇。”
第十三封《結束語:“還須弦外有餘音”》
朱光潛先生對來信問到關於學外語和美學問題朋友們提出忠告:“學美學的人入手要做的第一件大事還是學好馬列主義”;其次,“掌握一種外語到能自由閱讀的程度”,“掌握國際最新資料”;第三,“要隨時注意國內文藝動態”,“最好學習一門性之所近的藝術:文學、繪畫或音樂,避免將來當空頭美學家或不懂文藝的文藝理論家”。
朱光潛的《談美書簡》就是這樣一本書,13封信,行雲流水,讀來渾然天成,在同我們聊天的過程中給予我們美的啟示,逐步的認識美,理解美的問題,掌握美的體系。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認識。正如他幾十年前創作《談美——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一樣,不是掉書袋的,而信手所致,拿來談談;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美學、理解美學,而不是空洞的來談論美學大理論。所以,每個人多應讀一讀這13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