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痛並快樂著讀後感

  《痛並快樂著》一書,是白巖鬆寫於2000年,於2010年修訂。這本書記錄了央視名嘴白巖鬆1990年大學畢業後到2000年,21世紀來臨這10年間的工作、成長曆程。下面是有痛並快樂著讀後感,歡迎參閱。

  痛並快樂著讀後感範文1

  這是一種,成長中的痛苦;這是一番,成熟著的咀嚼。當我們終於脫離了父母的臂彎,開始蹣跚學步的時候,跌倒的痛苦,其實已經在候著我們了;當我們終於別卻了家庭的呵護,開始風雨人生的時候,跋涉的磨難,其實已經在候著我們了;當我們終於迎來了成長的快樂,開始花前月下的時候,愛情的煎熬,其實已經在候著我們了。一生中,我們還將遭逢多少痛苦,多少磨難,沒人說的清,但能夠說清的,就是我們正一天天地成熟,經歷了無數痛苦磨難之後的,健康與成熟。要成長,就會有痛苦。不必試圖去拒絕它,也拒絕不了。坦然地去面對、去咀嚼,應是我們理性的選擇。在咀嚼中感悟,在咀嚼中吸收,吸收我們成熟所需要的營養。作者是在舔舐傷痛、顧影自憐麼不是。她的作品告訴了我們,那是在咀嚼,在思索。咀嚼雖依然痛苦,但我們看到了她咀嚼的努力,和她面對的坦然。作品中,黑色背景、白色文字,以及夜空中的孤鳥,很恰當地表述了痛苦帶來的壓抑。但結尾那束白菊,已告訴了我們,過去的正被埋葬。而穿插在文字中的,那兩朵由綠色線條所捧著的太陽花,還有森林濃綠中的青藤、綠葉、晨露,以及因此而營造出來的一番盎然生氣,更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她正在結束那苦澀的咀嚼,或者說,她已經走出了那苦痛的壓抑。正如作者最後的結束語,“一切都釋然了”,那是一種,成熟了的釋然。透過背景樂那緩若飄絮的節奏、叮叮咚咚如露滴幽潭的絃樂聲,我們似乎已經看到了,一個正憑窗遠眺、默默思索著的,坦然而又執著的九月。

  這些,是我冒失的臆測麼不是,因為她已清楚地告訴了我們,《痛並快樂著》!她是在強做歡顏麼不是,因為我很難想象,一個痛苦中的沉溺者,還能夠分心做出這樣精緻的作品。因而我相信,那是她痛苦之後的成熟,那是她成熟著的快樂。

  痛並快樂著讀後感範文2

  閒暇之餘,我讀了白巖鬆的自傳《痛並快樂著》這本書,深有感觸,我喜歡他能用心地體會人生,喜歡他的執著,喜歡他對自己事業無怨無悔地付出,覺得他的話總能給我一種恍然大悟的觸動和全然釋放壓力的感覺。

  靜思中,似乎有些動念,痛並快樂著,痛也許就是我們在適應這個大跨步社會下所碰的遍體鱗傷,痛是我們該有的一種感覺,工作之痛、生活之痛有時會讓你感到煩心、感到前景黯然,甚至會產生一種遠離塵世的想法,痛的疤痕無法消除,烙下的印記永遠殘留在心裡。快樂也是我們應有的權利,是我們心理表現的一種心態,可快樂的真諦是我們用什麼換來的,今天你真的快樂嗎?有幾個人真正問過自己?快樂的源頭是不是也藏著一顆讓你顫動的心?如此多的快樂,哪一個才是屬於自己的快樂?

  儘量麻醉人生旅途中承受的所有痛, 儲存旅途中人們所給予的所有快樂,珍惜人生中僅有的短暫的時光,至少我是這樣想的。

  痛並快樂著讀後感範文3

  已經好久沒有在看完一本書後有想寫讀後感的衝動,但在這油菜花盛開的季節,讀完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白巖鬆寫的《痛並快樂著》這本書後,一種抑制不住的想要宣洩的激-情油然而生。

  窗外金黃的油菜花將大地片片分割,生命以最耀眼的顏色將整個春天點綴到極致。一本追憶青春往事長達十年之久的書,正是人生最輝煌歲月烙下的印記:它在凝重與深思中曼延;在回顧與展望中鋪陳,在痛並快樂中流淌。

  十年人生旅途的所見所聞,彷彿窗外鮮豔的繁華世界,而作者正如穿梭在花叢中碌碌的蜜蜂,汲取著糖分和養料,辛勤地耕耘著心中的一份辛田。真的,一年比一年更想讚歎油菜花的魅力,沒有什麼再比油菜花更能如此肆意地綻放。用將近半個月的時間以無與倫比的張揚將大地塗抹成金黃,雖然短暫,但卻留下了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即便最終走向凋零也已不算憾事了。

  作者採訪“東方之子”的過程中,每當聽到一段發人深省的人生經歷,就對自己進行一次靈魂的洗禮。他們的事蹟既豐富了作者主持生涯中的人生閱歷,又感悟著所有的讀者。

  “東方之子,濃縮人生精華”:經歷了百年風霜的知識分子,北大副校長季羨林,在夫人、女兒相繼去世之後,依然沒有將憂傷寫在臉上,但他常常在校園內未名湖畔幾小時的靜坐,不知是平靜中對87年往事的追溯還是對生命超越的沉思。也許,只有經歷了風雨人生,歷經了磨難,飽受了艱辛才能體驗其中的酸甜苦辣。

  一代書法家啟功,雖已駕鶴西去,但其風趣的人生,卻久久讓人回味。人家問他最近怎樣,他回答:“不好,鳥呼了。”眾人不解,啟老解釋:“一場大病,差一點嗚呼了,鳥字不是烏字差一點嗎?”喜劇人生的背後,往往是生命的嚴肅,笑看人生則是每一位活著的人都需掌握的生存法則。正如大地中絢麗的油菜花,雖然終將枯萎,但他們依然爭相開放。

  一位在1968年寫下《相信未來》這首經典詩歌的作者食指卻在現實中無法相信未來,而最終被收容在了精神病患者的福利院中。但一代人卻在《相信未來》中頑強地走了下去。照亮別人心中的阿拉丁神燈卻未能照亮自己,勸誡與人和言傳身教未能合二為一,但理想的信念依然是生活中永恆的追求。面對逆境,我們或許能走出泥沼,或許會身陷泥濘,但奮鬥是必需追求的過程,期望將是生存下去的動力。

  由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引申出的我國兩彈功勳鄧稼先,兩條迥異的人生道路,卻殊途同歸,不管是否得到過鮮花、掌聲還是默默無聞,他們最終都得到了人們共同的尊敬。一份堅持不懈的追求或許轟轟烈烈,或許深埋塵事,但最終都能喝彩人生。

  
看過痛並快樂著讀後感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