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現孩子的興趣_家長怎麼發現寶寶的興趣

  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家的小孩,從小就喜歡學習。早期教育中我們的家長是怎麼樣發現孩子的興趣呢?如何發現孩子的興趣這個問題由小編來為您解答!

  如何發現孩子的興趣

  如何發現幼兒的興趣愛好並且去培養

  從寶寶降生那一刻起,我們就成了“父母”,但在養育寶寶的漫漫長路上,我們還僅僅是一個初生的“嬰兒”,我們有太多的未知,太多的困惑,太多的疑慮,太多的誤區,太多的不知所措……很多時候,寶寶的問題首先是父母的問題,而我們卻常常對此渾然不覺。因此,要扮演好“父母”這個角色,我們一樣需要學習,需要改變一些我們自以為是的觀念,或者一些因為歷史的、文化的、地域的原因而長期沿襲的錯誤觀念與做法,和寶寶一同成長。

  “早教”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到底要不要“教”?“教”什麼?“教”的重心又是什麼?這些問題困擾著越來越多的父母,並因此引發越來越多的爭論與誤解。而各種各樣來自專家來自父母的論點更是讓這個問題突顯出來,變得更加尖銳,也更加莫衷一是。困惑的父母們左搖搖,右擺擺,生怕左一點帶給寶寶太多的壓力,右一點又貽誤了寶寶的發展,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歡迎大家參與討論關於早教,最常見的觀點可能有以下幾種:

  觀點1:早教會帶來很多問題,不如讓寶寶自由成長

  有的父母可能對“早教”沒什麼興趣,覺得教給孩子太多的東西無異於剝奪了他的快樂童年。況且,教孩子東西多了,無形中就會給孩子施加更多的壓力,佔用寶寶太多的時間,妨礙他其他方面的發展。而且,他懂得多了,將來上學也會帶來很多的問題,諸如不聽課,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因為自己懂得比別人多而驕傲自滿,而且過早教給孩子一些東西會限制他的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等等。與其因為“早教”帶來如此多的問題,不如放棄“早教”,讓孩子自然成長更好。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沒有對我們進行所謂的“早教”,不一樣成人成才嗎?這就是“早教”沒有必要最有力的佐證。

  觀點2:“早教”越早開始越好,教得越多越好,這樣寶寶就會越聰明孩子教不教差距很大,教得越多,孩子懂得越多,對他的發展自然也越有利。從寶寶出生那天起,就應該不停地通過各種方式將他所見到的一切講給他聽,尤其要儘早教他識字、讀書、畫畫、彈琴等等。“早教”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事情之一觀點3:“早教”雖好,但是還得看寶寶願不願意接受。如果寶寶不願意接受,“早教”就是空談,惟有放棄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這學那,有的父母也會依葫蘆畫瓢教寶寶這個那個,但是寶寶一點都學不進去,看他這樣,父母只有乾著急,但又無可奈何。雖然也知道“早教”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非常好的影響,但實在不知道從何處著手對孩子進行“早教正如上面這些觀點反映的那樣,一談到”早教“,很多父母可能都會首先想到一個”教“字,並將這個”教“字與”灌輸“二字等同起來,與識字,閱讀,學習各種技能聯絡起來,於是,”教“與”不教“兩種聲音都會很嘹亮很針鋒相對地響起來。在我經歷的多次諮詢活動中,很多父母為了這兩種論點打得不可開交,於是所有的矛盾衝突也都圍繞這個”教“字一再升級。之所以有這些矛盾衝突,關鍵起因於很多父母對”早教“二字的理解有失偏頗,正如前面三位父母有關”早教“的論點,聽起來誰都有些道理,但是又都有些失於偏頗。”早教“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早教“毫無疑問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是必需的一種來自心靈的重要營養素,不存在”教“與”不教“之爭,惟一值得重視的是要正確理解”早教“的真正含義,採取最合適的”早教“方式給予寶寶最適合的”早教“內容。

  首先,”早教“的重心不在一個”教“字,它最首要的任務是為寶寶打造一個能夠給予他來自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冷熱覺等多種感覺刺激的環境,進而培養寶寶學習的興趣、對事物的好奇心、良好的行為習慣、豐富的情感和對周圍人文與自然環境的正確態度,而不是給寶寶灌輸各種知識或者培養某項技能。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希望通過早期教育將寶寶變成超常兒童,讓寶寶方方面面都能強出別的寶寶一大截。但是,超常兒童不是可以這樣培養出來。寶寶在每個階段應當學到什麼,能學到什麼,都有他自身的特點,不可能依照父母一廂情願的思維模式來發展。父母更不可能通過某種手段來設計寶寶,把自己的期望與想法強加在寶寶身上,讓他超前去實現父母的夢想與願望。給寶寶”灌輸“各種知識與技能的”教“,和漠視寶寶的需求,全面放羊的”不教“都會給寶寶的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誤區

  1、認為孩子學習好才是有出息

  沒有那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然而對於什麼才算是有出息這個問題,理解因人而異。有一部分人認為世上惟有讀書了,孩子上大學,讀碩士、博士,總之書讀得越多越有出息;;還有一部分人認為不管做什麼,只要做出名堂,就是有出息;也有些人認為能掙大錢就是有出息。而家長在談論出息的時候,大多數指的是孩子未來的學業發展與事業走向,卻將孩子的健康發展及品德養成給淡化了。直到孩子犯了大錯,家長才認識到性格及品德的培養很重要。直到孩子患了重病,家長才真正意識到身體與心理健康是多麼難得。所以說,擁有活蹦亂跳的乖孩子的家長也都不要忘記,孩子健壯的身體、良好的性格以及高尚的品質就是成就,就是有出息,而且這才是最值得我們珍惜的,也是最值得我們為之努力的。

  2、希望孩子像或不像自己

  有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夠繼承自己的某些性格優點,或者具備自己所欠缺的特質;有的家長希望子承父業,或者從事自己曾經想做但未能實現的事業。無盡的期望,不知不覺就壓在了孩子的肩上,倘若孩子恰好能如家長所願,那麼皆大歡喜,倘若孩子並不想或者無法成為父母所希望的那樣,孩子就會承受不必要的內疚以及巨大的心理壓力,而父母則會不斷的失望,如此一來,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不快樂。與其這樣,倒不如順其自然,讓孩子沿著他自己的軌道執行,充分發揮他自己的個性,施展他的才能。要知道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並非父母的心願所能控制的,孩子最適合做什麼,是由他自己的個性、興趣、特長,以及環境和機遇共同決定的。

  3、把孩子視為一種投資

  有些家長將孩子視為能給家庭帶來收益的勞動力的來源。還有些家長持有養兒防老的觀念,指望著孩子以後能夠照顧好自己的晚年,而這兩種情況都屬於把養育孩子當作一種投 資。還有少數家長希望通過管教孩子來滿足自己的權力慾望。也有少部分家長不自覺地希望孩子永遠長不大,永遠在自己的呵護之下。若這些期望在家長的心目中佔據的比例很大,就會對親子之間的和諧相處帶來嚴重阻礙。

  4、將孩子看作自己的成就

  我們不能否人,有些家長將孩子看作自己所創作的產品,常常將孩子的相貌、學習成績、以及所得的獎項當成與親戚、朋友、同事炫耀攀比的資本。有些家長在客人來訪時總是讓孩子出來表演節目,以便在客人的恭維聲中感到滿足。若孩子不願意或者沒能表現好,家長就會責備孩子。許多家長總喜歡跟自己的孩子講單位同事家的孩子成績怎麼好,鄰居家小孩怎麼出色,發現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就滿臉失望。此種做法事實上是忽視了孩子的獨立人格,將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對孩子的自信、自尊的培養非常不利。 倘若孩子得到認可只是由於物質的成就,他會覺得只有這些才能贏得父母的歡心。那麼,渴望讓父母滿意的孩子就會為此做出超負荷的努力。但是,並非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輕鬆地滿足父母的期望。實際上很多孩子在經歷了數次打擊與失望之後,會覺得若沒有那些成就,自己就會變得毫無價值。家長也會因此而失望和怨恨,甚至會懲罰孩子。這樣,父母和孩子之間很難建立愛的紐帶。

  看了如何發現孩子的興趣的人還看了:

1.兒童興趣愛好有哪些

2.如何培養孩子畫兒童畫的興趣

3.如何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

4.怎麼發現孩子有沒有自閉症

5.如何培養孩子閱讀的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