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徵文

  工匠精神永不過時,工匠精神需要我們每一代人去繼承和弘揚。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弘揚工匠精神的優秀徵文作文,供大家參考!

  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徵文篇1

  最近,網際網路上出現了一個熱詞——“工匠精神”,其實是國務院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而成為了今年全國“兩會”的熱詞。

  “工匠精神”,百度百科中解釋: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說白了,“工匠精神”其實就是一種一絲不苟的責任,一種愛崗敬業的態度,一種精益求精的執著,“工匠精神”也是一種“傻子”精神,一種“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堅韌。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生產大國,我們任何一個年代都必須具備“工匠精神”,這樣,我們很多的工業產品才不至於需要進口,才能讓“中國製造”滲透到人類生存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說出來大家也許不會相信,至今中國圓珠筆中的“圓珠”都需要進口。1895年圓珠筆就已經被髮明出來了,高鐵、大飛機我們都能造得出,圓珠筆芯竟然還不能生產!其實不難理解,我們國人幹任何事都講究賺錢,誰會願意花費九牛二虎之力來做這麼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其實,中國很多精密機床、精密儀器都依賴進口。近年來出現了“橋塌塌”、“樓歪歪”事件,恐怕也是因為國人的浮躁,這種浮躁表現在一味追求GDP增長,或只顧眼前利益,或偷工減料,或以次充好,卻忽略產品的質量。

  其實,中國曆來不缺“工匠精神”,像趙州橋、京杭大運河、故宮這麼聞名於世的建造物,也不缺“工匠”,像魯班、樑思成等。在我們生活中也不乏“工匠精神”。記得我小的時候,家裡來了木匠、篾匠做生活、生產工具,那時手工做出來的木椅子裡,沒有一顆釘,都是用的榫,且堅固耐用。篾制用品沒有一點毛刺,不用擔心手被篾刺戳破。匠師閒暇之餘,為了逗我玩,還做出一些栩栩如生、巧奪天工的小物件給我,讓我驚訝他那雙粗糙的手居然能“變”出如此精美的物品來。

  “工匠精神”本來只是一個行業、一家企業、一種職業應該樹立的標杆、應該遵循的準則,可如今,一個國家全民呼籲“工匠精神”,可見,這種精神已經匱乏到了何種程度!當今一些企業與個人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而忽略產品的品質靈魂。事實上,不僅企業發揚了“工匠精神”才能成為行業的領頭軍,全社會都需要“工匠精神”。願我們人人都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讓這種熱愛勝過對金錢的喜愛,把自己所做的事做好做細做精,讓“工匠精神”撐起“中國製造”的脊樑。

  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徵文篇2

  曾看到這樣一句話"這個世界並不合乎所有人的夢想,有的人選擇了放棄,而有的人卻選擇了堅持。”而比堅持更可貴的,是對於完美的不懈追求。

  “我堅持做一件事的原因,是我想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極致。”這是56歲的金浩所說的一句話,他用了21年的時間,把一家普普通通的街頭書店,變為了整個上海灘最大,最美的書店—錢書閣。書店中藏書之多,設計之精妙,都源於他的那份對於完美的追求。在整理書籍這一方面的長達二十餘年的監守,讓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同時也為讀書愛好者提供了廣闊的閱讀空間和視野。

  央視紀錄片<大國工匠>中,有記者來到製作手工桿秤的小鎮。富有南方特點的小巷中,男男女女忙於製作手工桿秤。他們選好原材料,用尺子量好所需的長度,把製造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做到精緻,量取,秤重儘量做到毫釐不差。花了大量時間與心血,做出了標準的秤。他們的監守,為的是商家能誠信經營,消費者有更多保障。

  工人親身打造的零件,修復師對鐘錶的反覆校準,傳統工藝美術刻師的精雕細琢,都是對"工匠精神"的一種堅守。一個團隊花了20年時間編出的字典;一位老人傳承文化,篩選,煮沸,晾晒出的紅糖。正式因為有人在精益求精,有人在批量生產商品的時代裡,選擇堅守,才讓飛機正常執行,才讓中華文明得以傳承。一個人的堅守,就會讓世界大有不同。那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更需要如匠人般監守的執著。中國是製造業大國,但質量時常為無法保障,長久以往,中國將會在世界之林失去站穩腳步的機會。各行各業都需要慢下腳步,堅守自己份內的職責,做到精緻,那麼才會國泰,國泰才能民安。人民生活需要質量的保障,質量需要對匠人精神的堅守。十年磨一劍的耐力,克盡職守的態度,精益求精的決心,才能讓文化傳承,讓國家永存。

  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裡,我們無法改變時代發展的腳步,能做到的便是一成不變的如匠人的堅守。

  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徵文篇3

  自在向本次人大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提“工匠精神”,從德國製造到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從瑞士手錶到中國航天,可圈可點的案例分析與文化自省,已經在以朋友圈為代表的輿論場上流行了一輪。

  前些日,李提醒中國還“不具備生產磨具鋼的能力”與“圓珠筆頭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點出一個基本現實:中國製造中的粗製濫造仍觸目可見,從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

  其實,製造強國只是工匠精神的果,不是因,也不是終極目標。工匠精神的因與終極目標,都是人本身。

  今日提倡工匠精神,首先是因為我們希望告別“圓珠筆老不出水”或“用一次就壞”的時代,與那些卓越之“物”共生共處。我們希望廠家製造的一口鍋,從出生到老年,都仍然好用;一塊表由奶奶傳下來,戴在腕上仍然滴答不止;城市的下水道於一百多年前建造,還是那麼通暢。

  由此,很多生命記憶得到活生生的傳承,卓越之“物”裡飽含著人的專注與深情,傳達給一直使用和儲存的人。對天地間的各種產品,我們不是棄之如敝履,而是當做值得愛惜的果實。人與物之間,才會告別粗鄙,達到一種美好的狀態。

  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產品,如果靠地溝油與三聚氰胺就能賺大錢,工匠精神就只能是一句口號。只有當我們開始真正欣賞匠心獨運的人,當看到一位拿高工資的高階技工,不是因為其收入超過名校碩士而羨慕,而是因為他對手藝的專注去尊敬,追求精益求精的“職人”,才會成為一種精神標尺。人與人之間,也才能告別粗鄙,迴歸到生命品性的相互砥礪與欣賞。

  就像日本與德國一樣,告別粗鄙時代,要經歷管理與教育的雙重革新。

  二戰後,日本企業界在美國質量管理之父愛德華茲·戴明的全心協助下,迅速提高了日本製造的質量,取得經濟奇蹟。這種管理變革不會憑空誕生,源自人的意願、視野與學習能力,教育顯然更為根本。

  德國的教育體系裡,在接受覆蓋全民的基礎教育之後,學生很早即向職業教育與文科中學分流。這種分流的好處有兩個:其一是減少千軍萬馬共擠獨木橋的危害,避免了類似中國應試教育對學生興趣乃至人格的傷害;其二是較早使學生依照“性之所近”者,確定自己的職業主攻方向。

  尤為重要的是,這種職業教育,不是在學校裡做與社會無關的學習,而是在政府的巨集觀制度設計下,直接與企業就業崗位對接。將一線實踐與課室裡的研究融合在一起,琢磨產品的精度,理解市場的變化,從小鑄造出德國人的工匠精神。

  反觀中國,職業教育不職業,精英教育不精英的狀況,廣泛存在。為了爭搶經費,各種中專和大專院校也追求大而全的學科設定,以提高學校行政等級。為了分數,除了極少數可以兼顧的學生,家長不得不讓孩子逐漸放棄手工與興趣,放棄生活教育與人格磨礪,進入刷題式學習。

  這也是一種教育上的粗鄙狀態。樹大者根必深。只有改變這樣的現狀,工匠精神才能光而大之。

  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徵文篇4

  “世界上的百年老店中,日本佔三成”這樣的一則新聞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一直以為中國是對傳統老店保留較好的國家,為什麼仍在營業的老店竟不及日本?直到我瞭解到日本手藝人的“匠人精神”。山本醬油的第三代傳人山本太郎為了釀出最好的醬油竟用了一年時間去學習怎麼製作最好的木桶。有人問他這是不是浪費時間,他卻認為這是他對父輩們以及對顧客們的責任。這樣的精神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如同一縷清風,沁人心脾。

  工匠的精神便是專注於眼前手下,踏踏實實地做好職責內的事。工匠從不關心自己的產品賣的價格,只關心人們覺得哪裡還可以改進。人的心思是有限的,不能用同樣的熱情去同時對待多件事情,工匠們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專注於手中的工件,心無旁騖,剩下的事情便交給別人。每個人如果都能有這樣的工匠那麼只要分工明確社會便永遠不會混亂,但現在人們看到電影業賺錢快,於是不管是作家,歌手,出吃人全去當導演,最後只落得本職工作沒做好,電影口碑也很差的尷尬地步。

  工匠精神的首要條件便是塌下心來。面前有很多條路時,或許有的路看起來是捷徑,有的路看起來又長又艱難,但你又怎麼會知道這兩條路有著相同的終點呢?我始終認為沒有努力是沒有結果的,沒有任何彎路是不用走的。孟劍鋒為了找到最合適的方法,嘗試了幾十種材料,推翻一套又一套的方案。如果沒有那些看似無用的嘗試又怎麼會得到被外國賓客們爭先稱讚的成果。工匠們塌下心,不急求成,只為做出最優質的產品的精神大概是我們這個社會中所有人都需要學習的。

  說到工匠,我們總會覺得“踏實”、“放下”,因為他們可以不被社會中整體的浮躁氛圍所帶動,為這社會帶來一抹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