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養生從睡懶覺開始

  起居調養強調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對於老年人來說,可適當睡睡懶覺;對年輕人來說,要避免睡覺過晚。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起居從“睡懶覺”開始

  在生活起居方面,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主任中醫師洪敏建議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睡個懶覺也是可以的,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年輕人要避免夜生活豐富,睡覺過晚。老年人則要避免晨練起得太早。

  洪敏解釋,許多人喜歡天不亮就起床出門晨練,這在冬季是不適宜的。早晨氣溫低,人體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全身面板毛細血管收縮,血液迴圈阻礙增加,血壓容易升高,心肌耗氧量也增加,老人晨練易引發心肌梗死或腦溢血等意外情況。冬季晨練時間可以適當推遲,“見太陽才運動”。太陽出來以後氣溫升高,空氣質量也會變好,戶外活動應選擇在上午9時半以後到下午4時之前進行最為適宜,以身體微熱為度。

  情志恬淡安靜 暢快心情

  從“立冬”開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情志方面,中醫講究入冬後,情志要恬淡安靜、寡慾少求,這樣可以使得神氣內收,利於養藏。冬季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鬱鬱寡歡,改變這種不良情緒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參加娛樂活動,如跳舞、弈棋、畫畫、練書法、欣賞音樂等,這樣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緒,振奮精神。

  運動不可大汗淋漓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不過,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專家宋經中教授強調,冬季運動要注意“冬藏”,不可再像春夏鍛鍊一樣再大汗淋漓了。大汗過多,冷風一吹,就埋下受涼、感冒的隱患。

  上海中醫醫院內科朱凌雲教授提醒,冬季運動要注意防寒保暖,把握好度,像太極拳、游泳等中輕強度運動更適合冬季。像太極拳方便易學,對運動場地要求也不高,適合大眾。而游泳因在水中鍛鍊,無關節損傷,非常健康。但要注意的是,游泳上岸後要當心吹風、受涼、感冒。

  飲食以滋陰潤燥為主

  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洪敏建議,入冬後的飲食可以適當厚重,食材以滋陰為主。中醫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因為秋冬陽氣潛藏,陰精蓄積,順應這個趨勢養陰,效果要比其他時候要好。好比一株乾渴的鮮花,春夏養陰猶如中午澆花,澆下去的水分會被蒸發掉一大半,而秋冬養陰就如同傍晚澆花,同樣多的水分不但不會被蒸發,還可兼得晨露的滋養。

  水為陰氣之源。因此,冬季要多喝溫水,養陰的同時還可以潤燥。此外,還可酌情選擇沙蔘、玉竹、百合、無花果、銀耳、枸杞、甲魚、羅漢果等養陰的食物煲湯或燉煮。

  穿衣要“恰如其分”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因為腳是人體最遠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中醫認為足底穴位與人內臟關係密切,如果足部受涼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經等疾患。養生保健專家張東生介紹,入冬後,氣溫低,氣候乾燥,受寒冷刺激易發生凍傷和皸裂。因此,冬季防寒保暖,應做到“恰如其分”。衣著過少過薄,既耗陽氣,又易感冒;衣著過多過厚,則腠理開瀉,陽氣得不到潛藏,寒邪容易入侵。

  立冬食補宜吃粥、牛羊肉、堅果、銀耳

  飲食方面,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可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栗子、花生、豆腐、木耳等。

  一宜喝粥。天寒地凍,晨起喝碗熱粥,不僅暖胃,還能增加身體禦寒能力。對於喉嚨不適、發炎疼痛的人,溫熱的粥汁能滋潤喉嚨,可以緩解不適。

  二宜食用溫熱之品。如,吃點牛肉、羊肉、狗肉、桂圓肉、棗、蛋、山藥、豬血、糯米、韭菜等,有取陽生陰的功效。

  三宜食用堅果之品。如,核桃、板栗、松子以及花生、葵花子、芝麻、黑豆、黑米等。

  四宜食用補益陰液之品。如,銀耳、木耳、枸杞、獼猴桃等。

  喝點水、出門戴帽、睡前泡腳

  喝點水,常喝白開水。冬天氣候乾燥,人體極易缺水,常喝白開水,不但能保證機體的需要,還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廢物之功效。

  喝點茶,紅茶甘溫生熱暖腹。冬季喝點茶可以提神醒腦、消除疲勞,刺激胃液分泌,增進食慾,尤其是從事駕駛、電腦工作的人。冬天喝茶以紅茶最佳。紅茶甘溫,可養人體陽氣,生熱暖腹,還能去油膩。

  通點風,每天開窗通風三次。每天早晨、中午和晚上各開窗通風20分鐘,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實驗表明,每換氣一次,可除去室內空氣中60%的有害氣體。另外,一定要保持合適的室內溫度,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建議控制在16℃-22℃。

  護好頭和腳,出門戴帽,睡前泡腳。冬季出門戴帽子,猶如給暖瓶加塞。堅持睡前泡腳,早晚搓揉腳心,可促進足部血液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