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元宵節習俗文化有哪些
春節過後轉眼元宵節就快到了,人們又開始張羅著過元宵了,那麼你知道佛山過元宵節的習俗嗎?下面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佛山元宵節的習俗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佛山元宵節的習俗
百獅爭霸賽
南海千燈湖更是在正月十五***3月5日***千燈湖舉行“百獅爭霸賽”,邀請珠三角地區獅子參賽。在順德的10個鎮街,還保留著很多傳統的風俗,在10個鎮街推出的節目榜單中,不少蘊涵著濃郁的傳統和年味。細數各鎮街,主題多元化,學校、公園、廣場等場所成為了活動的集合地。大良的新春系列活動將迎來一場精彩繽紛的歡歌喜舞,倫教的元宵燈謎活動正等候著才子佳人相會,容桂的春節籃球邀請賽也將火熱上演。
行通濟
行通濟是廣東省佛山市一帶的漢族民俗和民間宗教活動。作為在元宵節期間舉行的遊玩祈福活動。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扶老攜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蕩蕩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真正行通濟是正月十六,但是後來政府改為正月十五。行通濟是反映漢族傳統信仰、風俗習慣及祈福儀式的民民俗文化活動。
元宵節當晚,幾十萬人齊集佛山通濟橋前,呼朋喚友,或者一家老小,每人手持一架小風車,匯入擁擠的人潮,施施然邁過通濟橋牌坊,口中默唸“行通濟,冇閉翳”,祈求時來運轉。這種習俗源於明朝,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現在元宵行通濟習俗的影響力,已擴充套件到整個珠三角和港澳地區,行通濟已成為整個珠三角的年度盛事。
據說佛山城南今南浦公園附近以前有一條河通濟河,河上有一條橋叫“通濟橋”。河現在沒了,橋還在,每年這一天,人們都到這裡走過橋,燒香、拋生菜和轉風車,人流絡繹不絕,好不熱鬧。
行通濟歷史
從明末清初開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鄉家家戶戶都會扶老帶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蕩蕩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200多年來,佛山人祖祖輩輩延續著行通濟的風俗。而且還流傳著“行通濟,無閉翳”的諺語。***“蔽翳”是粵語方言,意指憂愁、衰氣。***行通濟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個風俗習慣“行通濟”。
通濟橋始建於明代,得名在明天啟六年***1626年***,距今300多年。被稱為佛山舊八景之“村尾垂虹”。民國後通濟橋被拆,但行通濟的習俗不變,人們每年仍不約而同地走過橋面。直到2001年,佛山市政府順應民意重建通濟橋,以延續行通濟的習俗。
據記載,通濟橋始建於明代,得名在明天啟六年***1626年***。開始是木石參半的拱橋,建成時,取名為“通濟橋”。因為橋的位置建立在佛山湧的上游,正好是河湧的出口,當朝的戶部尚書李侍問回到佛山時,發起募捐修橋。在建橋時,他徵求了鄉中父老和河湧下游的各鄉父老的意見,用木石參半的方法,這樣既能使橋結構雄偉堅固,又不至於阻塞下游的流水,利及眾人。
元宵節飲食禁忌
過元宵節就得吃元宵,這和過中秋節吃月餅一樣,寓意團團圓圓和圓圓滿滿。北方元宵多為甜餡,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南方的則甜、鹹、葷、素皆有。元宵的外皮以糯米粉為食材。糯米含較多澱粉,黏性高,不易消化,腸胃功能不佳的人、老年人、小孩子,在食用的時候要特別留意,以免造成消化不良或吞嚥阻礙。
另外,吃元宵要當心“燙口”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潰瘍病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最好不要吃太甜的食物,以免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加重對潰瘍面的刺激。《傷寒論》特別囑咐說,當人大病初癒,或者病剛剛好的時候,應該“忌生冷黏滑”,所以病人不宜多吃元宵。
元宵節養生飲食必知
高燒患者
發熱時患者的胃腸道處於相對抑制狀態,因此應吃些流食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否則會加重病情。
糖尿病患者
湯圓含糖量較高,患者若貪圖口福,可使血糖急劇升高,不僅會加重病情,還能誘發酮症酸中毒。
年老體弱者
老年人腸胃功能減弱,消化酶和消化液的分泌減少,腸胃蠕動減慢,排空時間延長,難以消化和吸收湯圓這樣的粘食。可能會因急速吞嚥而引起元宵卡喉,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死亡。
胃腸消化功能不良者
湯圓是由糯米麵做成的,黏性較大,不易消化,食後可導致胃痛、胃脹、噯氣、反酸甚至腹瀉。
高血壓、高血脂及痛風患者:無論是甜餡湯圓還是鹹味的湯圓,都含有大量的油脂。甜餡的湯圓含有大量糖分和熱量,大量食用,會使血糖失控,血脂升高,血粘度加重。
久病初愈者
此時患者食慾雖有好轉,但消化功能仍然較弱,過量食用湯圓不利於康復。
嬰幼兒
小兒消化功能較弱,吞嚥反射尚未發育完善,因此吃湯圓時不能整個地吃,要分成1/4吃,吃完一口再吃第二口。一定要細嚼慢嚥,以防不測。
潰瘍病患者
吃湯圓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加重對潰瘍面的刺激,嚴重者可誘發胃出血、胃穿孔等。
急性胃腸炎患者
患者的胃腸道正處於充血、水腫狀態,病人應吃些米湯、藕粉等易消化食物,吃湯圓會加重胃腸道負擔。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