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的春節習俗具體有哪些
每個地方在過春節的時候,都會有不一樣的習俗,在中山市,過年有哪些習俗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山市的春節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中山市簡介
中山地處珠江三角洲南部,北連廣州,東鄰香港、深圳,南接澳門、珠海。 中山市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香山縣***現中山市***翠亨村誕生。中山市又是著名的僑鄉,有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60多萬人,旅居世界五大洲的64個國家和地區。中山市是我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及一大批工業園區,是外商投資和發展經貿合作的理想之地。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中山市屬濱海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季風氣候比較明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8°C,年均降雨量1747.4毫米。 中山市風光幽美,鍾靈毓秀,她以優雅的城市風貌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城市”、“國家環境保護城市”、“廣東省文明城市”、“全國建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等稱號和榮獲聯合國授予的“人類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的榮譽。建成了一山***五桂山***、六點***翠亨村孫中山故居、中山溫泉、長江樂園、石岐、小欖、中山港***的旅遊網絡;中山文化旅遊步行街既保留了昔日的建築風格,又增添了現代化色彩;中山海上莊園納映日紅荷連天碧色,園外,水交織帆影綽綽,一幅濃郁的江南水鄉風情畫呈現眼前,被命名為廣東省生態旅遊農業基地。景觀:中山故居、五桂雄峰、長江疊翠、孫中山紀念堂、廣豐村旅遊區等。
中山市過年習俗
1、掃屋:
掃屋,亦稱為掃塵。這種風俗由來已久,大致與中原漢族地區的“掃房”習俗相似,是過年前夕必不可少的一種習俗。“年廿八***即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洗邋遢”為中山人過年前的一句口頭禪。掃屋實質是以大掃除的形式來送舊迎新。但是過去中山人掃屋,是頗為講究的。
掃屋開始時,先掃門口,再拿起長掃帚或是雞毛掃、竹枝等工具在門楣上下劃幾劃、掃幾掃,然後就從外到裡一直掃進去,即從大廳掃到廚房、從屋頂掃到地下。這裡有那麼一句俗話:“好的掃入,壞的掃出”。而掃屋的工夫,一般是由家中的男性做,與此同時,家中的女性就負責家裡的洗刷工作,包括:洗擦門窗、抬椅雜物、大小碗碟、茶杯、茶壺、飯煲炒鑊、灶頭等等,無一例外,另外,家中的所有床上用品、大人、小孩的衣物等等,都要大洗特洗至乾淨為止。這種大掃除的習俗,與其他風俗習慣一樣,不竟還是摻雜了封建迷信的東西,因而,傳統上的年前大掃除開始前,必須要“擇日”才能進行。雖然,過去從農曆十一月下旬就有人掃屋了,但均要找本黃曆、通書來“擇日”,不管是富、是貧的家庭,年前掃屋之日不能是“赤口”、“破日”,或是“大事不宜”等日子,尤其是要避開“火星”之日,當然最好是“黃道吉日”了。另外,過去中山人普遍有拜祭菩薩的習俗***一般在農曆的初一和十五,中山人多有燒香拜佛的***,因而清晨大掃除一開始,首先就是“洗菩薩”,洗菩薩所用的水,雖不是“聖水”但也不能用一般的乾淨清水。洗菩薩的水要放進幾片“碌柚”***柚子***葉,這樣做據說是可以“辟邪”,還表示家裡的主人“神心”,這種工作,一般是由家中的女性來做。
2、辦年貨置新衣:
正所謂“年關緊過債”,中山人在過年前的一頭半個月裡,就開始忙於辦年貨了,舊社會中山的農村商店較少,貨源也不是很充足,因而挨年近晚時,農村的群眾便紛紛到石岐城區及各鎮區府所在地的農貿集市去購置年貨,諸如:買紅線、紙寶哪,裁新衣服哪,執齋料、買糖果、餅食哪,賣臘味哪,以及柴米油鹽醬醋茶,乾鮮果品糖冬瓜、糖蓮子、紅瓜子及各種各樣的水果等等,應有盡有一大籮。尤其是家中的米缸更要躉足“落腳糧”,所謂“常滿”,就是從這裡引伸而來的。人們在春節前碰面第一句便是“辦齊年貨未?”這是中山人過去在春節前,最普通的一句口頭禪了。直到今天,每逢過年前的“圩日”***農貿市場***或各大商場,都可見人山人海的景象,可想為著過年,中山城鄉的人們是多麼緊張,多麼重要啊。同時,這種置辦年貨的習俗,也相應帶旺了城鄉的商店。在中山,尤其是婦女對置辦年貨更為著緊。
3、炊年糕炸煎堆:
中山各地過年時,有句俗語:“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而“炊年糕”這種習俗是中山人過年較有特色的風俗。外地人初到中山,乍一看見那些“生毛髮普”***糕面上長出五顏六色長毛、發酶的糯米糕***的年糕,都笑中山人“戇車”***傻瓜的意思***。但儘管人家笑話,中山人過年炊糕的習俗,卻歷代相沿至今不改,且成為中山人過年的一件大事。同樣,炊糕也要“擇日”,都要選在過年前吉日的凌晨,各家各戶的主婦們便起床淨手裝香拜神,然後開始工作,用糯米椿成粉,混合黃***紅***糖漿,搓成整團的糊狀,加上鹹豬肉、鹹蛋黃等佐料放在用蕉葉、竹葉等墊底的竹蒸籠裡,用慢火炊十多個鐘頭而成。年糕蒸好後,要說上幾句吉祥大利的好話,恭恭敬敬地供放在廳堂上,然後還放上紅棗,欖仁及一封“利是”、掛上兩個紅桔等物,直至過了年***即過了年初一以後***才開糕。取其意為:“年糕年糕步步高”、“快高長大”等寓意。
這裡有一習慣,就是在炊年糕期間,家中的小孩不能講錯說話或講不吉利的話,只能講好話,要不然就會炊成半生不熟的“生米糕”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封建習俗影響,中山人認為:炊年糕炊得好與壞,是對將來一年的運景好壞的象徵,所以小孩的說話也很重要,俗語講:“童音無戲言”,恐怕也是一個論據吧。
除了炊年糕,中山人還有“埋年煎堆,人有我有”之俗語。“年糕”以“高”的諧音意為“年糕年糕年年高”。而“煎堆”***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的粉團,用花生油炸成的一種食品***卻以其圓與漲滿之形,意為人事兩團圓之意。另外,由於煎堆炸好後是金黃色的,有如金元寶一樣,因此中山人俗語講:“煎堆轆轆,金銀滿屋”。可見過年前炸煎堆這一習俗,中山人過去是較為重視的。加上炸煎堆所費無幾,又能取其好意,因而中山人過年多有炊糕炸煎堆之習俗。另外,還有炸“油角仔”、炸“蛋散”等習俗。民國後,中原地區的包餃子、炸餛飩等飲食習俗,也在中山流行。
4、掛揮春貼門神:
掛揮春俗稱掛桃符,此乃漢族的傳統習俗之一,由於中山人多是中原氏族南遷而聚居的,此傳統習俗亦循之。據西漢·劉安《濰南子》記載:“桃符以兩塊長約七、八寸,寬一寸餘的桃木做成,上書除禍降福的吉利話,歲首釘於大門兩側,以驅鬼避邪”***這裡有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在此不提了***。這種掛桃符的風俗沿襲至五代***公元907-960年***的時候,開始有人將聯語題寫在桃符板上而稱為春聯,文字上記載的是《宋史·世家·西蜀》: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昶以其非工,自翕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恐怕這是中國最早之春聯了,而揮春則是在過年之前即席揮寫或印成對聯的聯句,特別是在鄉村,多有請村中有文化、書法好的人幫忙寫揮春,而商人習慣上是從集市上或文人雅士、書法家等手中購買、雅屬,於春節前夕,多在年卅晚,貼在或掛在大門兩側,稱為春聯。春聯多以吉利言語,祈望美好生活之詞語組成,從對聯中,人們可看到主人的工作職業。這一習俗沿襲至今。
除了掛揮春,還有貼門神之習俗。南朝·樑宗懍《荊楚歲時記》有這麼一段記載:“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據說,貼門神這種習俗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貼門神開始流行時,是為了驅邪鎮鬼,這與過去掛桃符是並存的,因而歲時貼門神是貼鍾馗打鬼的畫和“神荼”、“鬱壘”的字,直至現在,我們還可看到一些區鎮,尤其是客家人居住的山區,還可以見到“神荼”、“鬱壘”字樣的門神。相傳宋代開始,人們為祀三國時的關羽,並將關羽稱為關帝,遂將其繪成年畫作門神,貼於門上,也有一些巧手之人自己繪製或剪貼一些喜慶歡樂的年畫張貼,這就將貼門神改稱之為貼年畫了,而這種習俗也與掛揮春並存流存至今。一般貼門神多在年卅晚的晚飯後,也有在年初一大清早張貼的,主人在貼門神之前要燒香、燒炮仗,並要在歷代祖先的神主牌前說上幾句吉利的話,再出門口恭恭敬敬貼上。古時的人喜採用“影象意念”,如福、祿、壽三字,多采用蝙蝠、方孔錢、桃子等圖象的物品,來表示吉祥的意念,更有人將福字貼倒過來貼作門神,這種倒貼福字的習俗,是取其諧音“福到”或“到福”的意思。
5、守歲團年燒爆竹:
農曆十二月三十晚,稱之為除夕夜,也稱為年卅晚。在除夕的下午,不管在外地的或是已成家立室搬出居住的男性***外嫁女一般隨夫家***和出外打工的未婚女子,一般都舉家提著年貨賀禮等返祖家吃團圓飯。團圓飯做好後,一般是先敬祖先,就是講先拜祖先,後全家團聚吃飯。中山人吃團圓飯時的菜式主要以豬、雞、鴨等家禽,以及魚丸、肉丸、髮菜等菜餚為主,多為九道菜式,中山人習慣上稱之為“九大簋”,取其意為“長長久久”、“閤家團圓”、“新年發財”等吉祥意義。飯後,一家老少濟濟一堂,吃瓜果,閒談家事或進行各種遊戲。而小孩子們則走到屋前屋後空地燃放煙花炮仗或點燃燈籠互相追逐玩耍,直至深夜***有些還通宵達旦***。到了子時***即夜晚十二時***各家各戶就大放煙花爆仗,以示送舊迎新。
這裡,除了一家團圓的意思之外,還有送舊迎新,祝長輩長壽健康,新的一年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等意義。俗語講“守冬爺長命***即冬至***,守歲娘長命”。在《牟平縣誌》上有這麼一段:“年終為除日,……子弟稱觴,為長春壽,環侍香案,通夜不寐,謂之守歲”。
中山另一習俗,就是在除夕團圓飯後,由長輩向晚輩,尤其是給孫子、孫女這些小字輩們派利是。古時,使用方孔錢幣,長輩就用紅線穿編成串,掛在家中的小字輩脖子上或腰間,又或是放在孩子們的枕頭下,據說這樣可以辟邪驅鬼,因之亦稱為壓歲錢。解放後這種風俗因使用的錢幣不同,以及破除封建迷信以後,這些壓歲錢改用紅紙或利是封包住,放於孩子袋中或交給孫兒手上,讓孩子們買文具玩具或買零食、煙花炮仗等了。但總的來講還是一種祈望祝福的意思,即希望小字輩們在新的一年裡,“快高長大”、“健康成長”這樣的一種吉祥意義。
中山市過年食俗
1、油角
廣州人過年要炸油角,取“起鑊”意頭,是為求來年的日子也像那隻油鑊似的油油潤潤、富富足足。以前的廣州人,不管富家還是窮人,到了歲晚,總要開油鑊。油角有大有小預示一家平安。油角象徵的吉祥意義:形狀像“荷包”,亦即錢包。雖然叫油角,做法好似炸餃子。但油角的餡是甜的,還拌以椰絲、炒花生、芝麻等等香實果攪碎而成,包在餃子皮裡。與包餃子不同的是油角不用褶邊而是鎖邊,對摺粘合後,用指甲沿邊一路輕捏成麻繩狀,然後適度煎炸即可食用。
2、蛋散
除了油角外,廣州人過年也炸蛋散,以香脆著稱。相傳是有一回過年,當每家人都準備好花生、芝麻、糖等餡料包油角下鍋時,有一家人卻窮得沒錢買餡料,於是就把本來用來做油角的麵糰壓扁了下油鍋。新年到,窮人拿出那些麵糰來招呼朋友,大家都發現其又酥又脆,***即化非常好吃,於是便問名字,窮人細想後說:“因為配料有雞蛋,而且***即化的特點就像散了架似的,就叫蛋散吧。”而在廣州,做得較好,較有心得的應該就是蓮香樓、陶陶居、東海酒家這些酒樓了。
3、糖環
糖環是廣西、廣東一帶有名的特產小吃,流傳於廣東廣州、惠州、東莞、深圳、香港新界等地,在桂北山區賀州一帶也有流傳,做法類似。在應節食品當中,糖環大概是最為美觀吸引眼球的,它形狀別緻,外面一個圓環,裡面像五角星,寓以環環相扣,生生不息之意。糖環有著悠久的歷史。
4、煎堆
俗話說“煎堆碌碌,金銀滿屋。”廣東煎堆更是品種多樣,除了“圓碌碌”之外,還有扁扁的九江煎堆,空心的龍江煎堆等等。煎堆五味調和,鹹甜適當,意謂人丁興旺,花開富貴,閤家平安,萬事大吉,寓示著人們的美願。為民間過年,必備的食品,而現在也逐漸流行送煎堆,而這也代表了對朋友的祝福。在廣州,儘量燒在街邊小店購買煎堆,因為煎堆做工複雜、要做得好吃、又圓又飽滿,一定要認準老字號,首選廣州酒家、陶陶居、東海酒家。
5、糖果
這裡的糖果不是指一般的糖,而是指糖冬瓜、糖蓮子、糖馬蹄***荸薺***、糖蓮藕這種涼果年貨。過年的全盒裡面必備這些糖果,寄望來年生活甜甜蜜蜜。糖蓮子寓意年生貴子,糖馬蹄就是預示來年做事馬到成功,糖蓮藕,就是寓意年年都有,糖冬瓜表示團圓。
6、紅瓜子
過年的全盒裡面,除了有糖果,還必定有紅瓜子,而且還會擺在全盒的中間的圓圈位置。親友來訪時會邊喝茶聊天邊嗑瓜子,打麻將時也會必備一把瓜子。紅彤彤的瓜子寓意著新年紅紅火火,大吉大利。
中山市的春節習俗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