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剪紙的特點

  揚州剪紙是我國南方剪紙的傑出代表,其以清秀雅緻、玲瓏剔透的風格著稱。下面是網站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揚州剪紙技藝特點

  揚州剪紙使用的紙張以安徽手宣為主,一般不用機宣。要求質地平整,厚薄適中,柔韌性好,紙裡沒有草棒和砂子。顏色為白色,不用色染,剪好的作品可選有色紙來襯托,以便觀賞和收藏。

  揚州剪紙是一門藝術,技藝十分精細,且富有神韻。具體操作程式如下:

  1.明確意象

  不少藝人在剪花樣時,總要現在紙上畫樣稿,然後再開剪,這個畫稿的過程便是明確意象。張金盛和張永壽卻不是這樣,他們剪的花樣名目雖然繁多,但從來不打“底子”。他們並非沒有“底子”,而是長期積累,畫稿已經嫻熟於胸,正如“胸中千般菊,剪下出奇花”。張永壽曾總結其經驗為“八個字”:“寫實***求其真***、變化***求其美***、概括***求其活***、誇張***求其神***。”他的藝術創造力源於對事物的潛察默記,認真地“選形”、“取勢”,“善於觀察,取其特徵”,方能“閉目如在眼前,出手如在剪下”。

  2.確立形式

  剪紙花樣大致可分為三類:

  刺繡花樣形 最早的剪紙是作為花樣提供給婦女繡花用的,其中有鞋花、枕花、肚兜花、門簾花等。這類花樣大部分以吉祥如意、福祿壽喜等題材為主,隨意性較大,可通過變形、誇張、對稱、抽象等手段來表現。

  團花圖案形 團花是裝飾性剪紙。剪制團花時,一般將紙對疊折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來剪。二分之一的作品有二龍戲珠、喜鵲登梅、蝴蝶、雙喜等。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的構圖大體相同,多以圓形圖案為主,有八龍、八鳳、八鶴等,其他還有以花鳥魚蟲為題材的圖案。團花圖案形剪紙的外邊框一般是圓形,邊框上剪出表示吉祥的雲頭、如意、靈芝等形狀的花邊,構成一幅完整的團花作品。

  折枝花卉形 經過若干年的演變,揚州剪紙從最初的實用藝術過渡為目前的欣賞藝術。在刺繡花樣花卉類圖案的基礎上,去蕪存精,簡約洗練,形成了折枝花卉形構圖。比如剪菊花,只需要一兩朵花和幾片葉子,既寫實又不繁瑣,與中國畫有異曲同工之妙。畫畫用筆,而剪紙是以剪代筆。

  3.剪下要訣

  圓如秋月 比如剪梅花的五片花瓣必須剪得圓潤、飽滿,每一瓣都要剪到位。

  線如鬍鬚 剪線瓣狀的菊花,主要以線條來表現。剪出的線條要流暢,飄逸,要有風吹過的動感,就像老人胸前的鬍鬚一樣自然。

  尖如麥芒 竹子、松枝的葉尖都較細,要用剪下的功夫來表現出竹葉、松枝的挺拔和尖銳,形如麥芒一樣能戳人。

  缺如鋸齒 有些花葉的葉邊是鋸齒狀的,剪時要注意它的生長規律,要剪出它的質感,葉邊要剪得像鋸齒一樣鋒利。

  方如青磚 剪紙中剪成方形的地方不多,只有作品有外框的才可能用到,有菱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剪這類帶邊框的作品就必須線條平行、平等,角度準確,就像是建房用的青磚,有稜有角。

  以上五點,也可總結為“圓如秋月方如磚,缺如鋸齒細如須”***“線如鬍鬚”與“尖如麥芒”可歸為一點***,這是揚州剪紙的藝術標準。無論剪成什麼樣的作品,都必須依據這種標準,剪出的作品才具備揚州剪紙細膩、典雅、玲瓏、剔透的風格。

  古代剪紙作品散軼在民間,難以尋覓。著名藝人張永壽的作品,因部分精品由國家收藏保護,並予出版,使我們能一睹其藝術風采。張永壽畢生創作了數千幅剪紙,其主要作品有20世紀50年代的《百花齊放》、70年代的《百菊圖》和 80年代的《百蝶戀花圖》三步剪紙集。《百花齊放》剪紙出版時,郭沫若為之題詩:“揚州藝人張永壽,剪出百花齊放來。請看剪下出春秋,頓使東風遍九垓。”

  《百菊圖》是張永壽多年剪菊的藝術結晶,共101幅,千姿百態,爭奇鬥妍。從每一幅看,在同一和諧的韻律中,又有章法上的各自變化。“麒麟角”頓角崢嶸,昂揚可喜;“紫松針”鋒芒畢露,峭拔奇崛;“醉紅妝”如美人酒後,不勝嬌羞;“芙蓉面”似出水芙蕖,分外嫵媚。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百菊”,朵朵花枝招展、笑靨迎人。

  揚州剪紙藝術風格

  中國剪紙,按其藝術風格大致可分為兩個流派,北方剪紙質樸、淳厚,南方剪紙秀美、清雅,揚州可為南方剪紙的代表。郭沫若曾寫詩將南北方剪紙的風格特點說得非常明白,詩曰:“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剪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神功,美在人間永不朽。”揚州剪紙的特徵可概括為:線條清秀流暢;構圖精巧雅緻;形象誇張簡潔;技法求變求新。

  1. 線條清秀流暢

  揚州剪紙多用鏤空的技法,由於鏤空,陽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斷,如果把線條剪斷了,就會使整張剪紙支離破碎,形不成畫面。由此揚州剪紙就產生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這是揚州剪紙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揚州剪紙很講究線條,因為剪紙的畫面就是由線條構成的,可以說線條是揚州剪紙造型的基礎。

  2.構圖精巧雅緻

  折枝花卉是張永壽的代表作,他的《百花齊放》、《百菊圖》和《百蝶戀花圖》的基本造型,都是折枝型的花卉。張永壽採用以小見大,以區域性見整體的巧妙構思,擷取花卉造型某一特定角度,用二維的手法表現出三維的空間。

  剪紙不同於繪畫,在構圖上很難表現出三維空間,如花瓣的捲曲、葉片的重疊、枝幹的翻轉等,揚州剪紙能於枝葉花瓣的重重疊疊,表現出物象之間的比例和透視關係。在構圖上,揚州剪紙講究造型的雅緻,依據形象在內容上的聯絡,較多地使用組合的手法,使造型有適度的誇張變形,從而產生圖案的形式美。

  3.形象誇張簡潔

  揚州剪紙在處理形象時,既要抓住物象特徵,又得做到線條連線自然。如張永壽的《百菊圖》,在注重菊花寫實的同時,抓住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膽捨去次要部分,使主體一目瞭然,簡潔和誇張,相得益彰。

  4.技法求變求新

  揚州剪紙的許多特點和風格都是由技法的求變求新而產生的,如張永壽創作的《百菊圖》,許多地方都運用了多變的剪上技巧。如一種“羅漢須”的菊花,它初開時是直瓣,盛開時是捲曲,形成螺絲圈,剪這種菊花要一瓣一瓣從裡圈往外圈剪,剪成後花瓣捲曲自如,成為一朵形象殊異、風味別緻的菊花。另一種叫“鷺驁羽”的菊花,它開花時一瓣套著一瓣,一瓣勾著一瓣,剪這種菊花要運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連,瓣瓣相隨,花瓣之間的粗細大小才能參差有致,變化不同,能像鷺驁的羽毛一樣豐滿而美麗。揚州剪紙各種技法的巧妙運用,使得揚州剪紙有“剪味”、有“紙感”。

  揚州剪紙藝術價值

  剪紙,顧名思義,是一把小剪,幾張紙片,其基本手段也就是在一張張平平的薄紙上剪出種種圖案來。剪紙藝術形式的制約性是很大的,不能像繪畫那樣,可以運用筆的抑揚頓挫,墨色的無窮變化,把物象的體積、質感、濃淡、虛實表現得淋漓盡致。然而,藝術的特色,也常常蘊藏在工具的特性之中,從“特性”中生髮出“特色”來。

  同其他地區的剪紙藝術相比,揚州剪紙的“藝術語言”十分獨特。揚州剪紙在表現物象時並非面面俱到,常常是藉助各種線條,用二維空間的形式來表現三維空間的內容。在表現物象時,揚州剪紙又特別重注物象的“輪廓”,剪紙藝人常說“要先剪個大樣”,“大樣有神氣、有勢”,這個“大樣”就是輪廓。仔細揣摩張永壽的菊花,便可領會這種獨特的“藝術語言”。

  輪廓僅是剪紙造型的基本骨架,還需要各種細節使之充實、豐富和美化,揚州剪紙藝人所說的“先粗剪,再細剪”,指的就是這個道理。揚州剪紙的最終藝術效果,正落在這個“細剪”上。揚州剪紙的“細剪”手法多種多樣,有“布白”、“穿插”、“間架”、“疏可走馬,密不透針”等,都是在點、線、面的平面佈局中,求得畫面的美感。

  傳統的揚州剪紙,素以流暢多姿、玲瓏剔透的風格獨樹一幟。如同“揚州八怪”的繪畫,善於“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細細品味揚州剪紙中的優秀作品,常常以簡約求豐富,以對此求和諧。簡約而失豐富,容易單調,豐富而失簡約,則易雜亂。揚州剪紙有的是以大塊面為主調,也有以密如細絲的線條為主調;有的以挺而剛的線條為主調,也有以曲而柔的線條為主調。揚州剪紙以簡約為美,在主調的簡約中求得畫面的疏密、曲直、長短、剛柔、枯潤、開合的變化,表現出寓豐富於簡約的審美情趣。

  揚州剪紙不大用做窗花,在揚州富裕生活環境的影響下,更多的是作為民間刺繡紋樣的底稿而流傳,在其風格上趨向於文人化的精細與典雅。張永壽受到“揚州八怪”等文人書畫的影響,更多地變現出與文人文化的結合,體現出成熟的民間藝術,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的發展脈絡和衍變軌跡,是與鄉土風格並行成長著的另一種風格樣式的嘗試與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