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剪紙歷史

  揚州剪紙在南方的生活環境的影響下,剪紙不大用作窗花,更多地是作為精緻有加的民間刺繡紋樣的底稿而流傳,在其風格上更趨向於精細與秀雅,並且經常與琴棋書畫等文人藝術形式相結合。下面是網站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溯源

  揚州剪紙起源於漢代,它伴隨行民俗生活而產生,並應用在漆器、銅器、綵勝、燈綵、刺繡等民間藝術形式上。漢代,揚州民間剪紙的前身——金銀平脫技藝就很發達。這種工藝是用金銀箔片剪鏤成紋飾,貼在漆器、銅器的表面,然後上漆磨光。揚州出土的大量的漆器、銅器和殘片就是例證。金銀平脫漆器,不僅皇家用,民間也普遍使用,佛寺也常用金銀平脫漆器作經盒等。隋代以後,揚州流行剪“綵勝”的習俗。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寫道:“立春日……剪紙為小幡,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以戲之。”是說立春之日,人們剪紙為花,名為“春蝶”、“春錢”、“春勝”,相互饋贈,以兆豐稔。除立春日以外,後世又有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閨中女子剪五色彩繒,粘花枝上,謂之“掛紅”。清明前後,祭掃祖先墳墓,謂之“上墳”,燒紙錢,掛幡勝,以此祭奠鬼神。端午日,人們剪艾葉,製成華盛,互相贈遺。又有剪五色彩箋,狀如狀如蟾蜍、蜥蜴、蜘蛛、蛇、蜈蚣,散置房角屋腳,以厭百蟲,謂之“五毒符”。除夕,人們於門楣貼掛落***又名“幡勝”、“春幡”、“掛箋”、“門箋”、“掛樂”等***,以迎祥祉。

  揚州燈綵自古就很有名。明清時,揚州燈綵盛況空前,品種有夾紗燈、走馬燈、琉璃燈、料絲燈、綢絹燈、紙燈等。燈的形狀有龍、鳳、馬、兔、蛤蟆、螃蟹、蜜蜂、蝴蝶、菱、藕等。其裝飾手段多采用吉祥圖案,剪紙平貼。特別是走馬燈,內裡轉動的形象,均用紙剪成。

  揚州自古繁華富庶,人們衣著起居,多以刺繡為飾,尤其是逢年過節、婚喪壽誕,刺繡更為盛行。揚州的家庭婦女大多自幼即工於刺繡,古有“廣陵女子善繡”之說。早在漢代,揚州刺繡就已達到較高的技藝水平,1980年,揚州漢廣陵王劉胥夫人墓中出土的繡品就是佐證。唐代,揚州經濟繁榮,手工業極盛一時,更加促進了刺繡業。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就攜帶有刺繡佛像。

  明清時期,揚州戲曲繁榮,各種戲衣、道具也多用刺繡。揚州民間的服飾、門簾、床幃、帳幔、香球、香袋、榻墊、靠褥、枕頭等日用品,都盛行絲繡和貼繡裝飾,許多刺繡日用品還成為朝廷的貢品。揚州還出現了繡貨鋪,專門組織和銷售各種繡品,揚州的轅門橋至教場街一帶,就是繡貨鋪比較集中的地方。刺繡需要底樣,底樣就是剪紙,因此,許多繡娘也是剪紙能手。在這些剪紙能手中,逐漸產生了以此為業的民間藝人,他們走街串巷,專門銷售各色剪紙花樣。

  剪紙與刺繡的緊密聯絡,促使揚州藝人形成了剪紙藝術的獨特風格,這就是“揚州花樣”。專門為繡娘剪花樣的剪紙藝人,揚州人就稱為“剪花樣的”。

  揚州剪紙藝人眾多。其中,史書上記載並有代表性的有兩家:一是包家,一是張家。

  包家:包壯行,生卒年月不詳,揚州人。他將各色紗綢經過剪裁、拼貼、裱糊後,做成奇石、人物、車馬、花草樹木、樓臺亭閣等,裝飾在宮燈上,人稱這類燈叫”包家燈“。”包家燈“直到清代還有流傳,包鈞就是包家傑出的後裔。清嘉道年間的陳文述***字退庵,號雲伯,杭州人***在《畫林新詠》中記載:“剪畫,南宋時有人能於袖中剪字,與古人名跡無異。近年,揚州包鈞最工此,尤工剪畫,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無不入妙。”並賦詩讚曰:“剪畫聰明勝剪書,飛翔花鳥泳萍魚。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柳恐不如。”遺憾的是,包家剪紙此後斷代,未能傳承下來。

  張家:張萬國,生於清代咸豐四年***1854年***,祖上二代和姐姐均是剪紙藝人,名字已失傳。張萬國生有四子四女,他傳子又傳媳,傳女又傳婿,先後共有子孫輩近30人以剪紙為生。其中剪得最好的是張金玉、張金盛***1868—1950***兄弟。張金盛傳給張永壽***1905—1989***,張永壽在20歲那年,便在揚州多子街上一家名叫德興衣莊的門樓子裡,擺下桌凳,掛個招牌,正式在固定地點開張賣藝。張永壽在剪紙攤子上放有紅木鏡框,裡面盛放各式花樣,並有一塊招牌,上寫“張三麻子專剪專描新式花樣”,另外還剪了一副對聯:“剪成龍飛虎躍,描就鳥語花香。”由於張永壽依託他高超的剪下功夫,所剪的作品與眾不同,形態各異,形神兼備,銷量很大。

  時間一長,便有同行冒名頂替。為了辨別真假,張永壽自編了一首“寶塔詩”,刻成木戳,印在專用的包裝紙上,凡來向他買鞋花樣者,他都用這樣的紙包好。這首“寶塔詩”為:

  張

  三麻

  剪花樣

  百色皆像

  名揚全市上

  人稱剪花巧匠

  名譽不是一日創

  名界婦女看了歡暢

  如果需要什麼新花樣

  就請來到揚州多子街上

  “寶塔詩”別具一格,幽默風趣,通俗易懂,頗具獨特的廣告作用,“張三麻子”的剪紙名聲也更為遠播。鄰近地區的婦女都託人到揚州採買他的花樣。

  解放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間藝人,20世紀50年代初,由揚州市文聯出面召集散落在社會上的各個行業的藝人,組織了揚州市手工藝生產合作社,以張永壽為代表的一批剪紙藝人集聚合作社,專業從事剪紙創作,師徒傳承。1964年成立了民間工藝社,1973年改名揚州工藝廠,張永壽一直在廠裡工作。張永壽從12歲隨父學藝,經歷了70多個藝術春秋,創作了數千幅剪紙,1979年張永壽獲得了唯一的在剪紙方面正式命名的“國家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他的藝術成就也由此享譽國內。至此,揚州剪紙進入一個新的輝煌時期,張家剪紙也發展到了頂峰。

  揚州剪紙的技法特點:

  線條清秀流暢:揚州剪紙多用鏤空的技法,由於鏤空,就形成了陽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斷,如果把一部分的線條剪斷了,就會使整張剪紙支離破碎,形不成畫面。由此就產生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這是剪紙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

  構圖精巧雅緻:採用以小見大,以區域性見整體的巧妙構思,擷取花卉造型某一特定角度,用二維的手法表現出三維的空間。揚州剪紙講究造型的雅緻,依據形象在內容上的聯絡,較多地使用組合的手法,使造型有適度的誇張變形,從而產生圖案的形式美。

  形象誇張簡潔:揚州剪紙在處理形象時,既要抓住物象特徵,又得做到線條連線自然。

  技法求變求新: 揚州剪紙的許多特點和風格都是由技法的求變求新而產生的。揚州剪紙各種技法的巧妙運用,從而形成了揚州剪紙特有的“剪味紙感”。

  揚州剪紙線條細膩流暢;整體構圖層次分明。揚州剪紙有的是以大塊面為主調的,也有是以密密細絲般的線條為主調的;有以挺而剛的線條為主調的,也有以曲而柔的線條為主調的。並且是在主調的變化中求得畫面的疏密、曲直、長短、剛柔、枯潤、開合等,體現出多樣統一的藝術規律。

  揚州剪紙在南方的生活環境的影響下,剪紙不大用作窗花,更多地是作為精緻有加的民間刺繡紋樣的底稿而流傳,在其風格上更趨向於精細與秀雅,並且經常與琴棋書畫等文人藝術形式相結合。以張永壽為代表的南方剪紙更多地表現出與文人文化的結合,體現出成熟藝術在時代條件下的發展脈絡和軌跡,是與鄉土風格並行成長著的另一種風格樣式的嘗試與延伸。

  揚州民間剪紙的價值,當然不僅在於它具有獨特的藝術語言,它與其他民間藝術一樣同時具備諸如人文價值、鑑賞價值、收藏價值等。例如,揚州民間剪紙是江蘇民間剪紙的代表,也可說是吳越地區民間剪紙的代表。揚州民間剪紙的歷史淵源、作者隊伍、內容形式、剪工技藝等方面的資料,為研究中國民俗學、社會學、民藝學以及研究中國民間剪紙史等人文社會科學,均有重要的價值。張永壽是中國近代傑出的民間剪紙藝術大師,他的剪紙修養和刀工技藝無人能超過,被日本友人稱為“最高的神技”。國內外許多媒體和眾多名人對他的剪紙給予極高的評價。因此,關於他的剪紙鑑賞價值、收藏價值亦是十分珍貴和難得的。

  揚州剪紙藝術價值

  剪紙,顧名思義,是一把小剪,幾張紙片,其基本手段也就是在一張張平平的薄紙上剪出種種圖案來。剪紙藝術形式的制約性是很大的,不能像繪畫那樣,可以運用筆的抑揚頓挫,墨色的無窮變化,把物象的體積、質感、濃淡、虛實表現得淋漓盡致。然而,藝術的特色,也常常蘊藏在工具的特性之中,從“特性”中生髮出“特色”來。

  同其他地區的剪紙藝術相比,揚州剪紙的“藝術語言”十分獨特。揚州剪紙在表現物象時並非面面俱到,常常是藉助各種線條,用二維空間的形式來表現三維空間的內容。在表現物象時,揚州剪紙又特別重注物象的“輪廓”,剪紙藝人常說“要先剪個大樣”,“大樣有神氣、有勢”,這個“大樣”就是輪廓。仔細揣摩張永壽的菊花,便可領會這種獨特的“藝術語言”。

  輪廓僅是剪紙造型的基本骨架,還需要各種細節使之充實、豐富和美化,揚州剪紙藝人所說的“先粗剪,再細剪”,指的就是這個道理。揚州剪紙的最終藝術效果,正落在這個“細剪”上。揚州剪紙的“細剪”手法多種多樣,有“布白”、“穿插”、“間架”、“疏可走馬,密不透針”等,都是在點、線、面的平面佈局中,求得畫面的美感。

  傳統的揚州剪紙,素以流暢多姿、玲瓏剔透的風格獨樹一幟。如同“揚州八怪”的繪畫,善於“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細細品味揚州剪紙中的優秀作品,常常以簡約求豐富,以對此求和諧。簡約而失豐富,容易單調,豐富而失簡約,則易雜亂。揚州剪紙有的是以大塊面為主調,也有以密如細絲的線條為主調;有的以挺而剛的線條為主調,也有以曲而柔的線條為主調。揚州剪紙以簡約為美,在主調的簡約中求得畫面的疏密、曲直、長短、剛柔、枯潤、開合的變化,表現出寓豐富於簡約的審美情趣。

  揚州剪紙不大用做窗花,在揚州富裕生活環境的影響下,更多的是作為民間刺繡紋樣的底稿而流傳,在其風格上趨向於文人化的精細與典雅。張永壽受到“揚州八怪”等文人書畫的影響,更多地變現出與文人文化的結合,體現出成熟的民間藝術,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的發展脈絡和衍變軌跡,是與鄉土風格並行成長著的另一種風格樣式的嘗試與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