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之後還會熱嗎
處暑之後還熱不熱這是個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希望大家喜歡。
處暑日過後還會熱。
一般要到白露節氣氣溫開始轉涼,民間流傳“白露身不露,赤膊當豬玀”的說法,說明在白露日以後還有人赤膊。
處暑溫度變化的影響
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這也宣告,在苦熬初伏、中伏和末伏後,一年當中最悶熱的“伏天”結束了。
處暑是華南雨量分佈由西多東少向東多西少轉換的前期。這時華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裡的次高點,比大暑或白露時為多。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時也正是收穫中稻的大忙時節。一般年辰處暑節氣內,華南日照仍然比較充足,除了華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於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數年份也有如杜詩所"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的景況,秋綿雨會提前到來。
處暑以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日較差增大,晝暖夜涼的條件對農作物體內幹物質的製造和積累十分有利,莊稼成熟較快,民間有“處暑禾田連夜變”之說。黃淮地區及沿江江南早中稻正成熟收割,這時的連陰雨是主要不利天氣。而對於正處於幼穗分化階段的單季晚稻來說,充沛的雨水又顯得十分重要,遇有乾旱要及時灌溉,否則導致穗小、空殼率高。
處暑養生注意事項
一、多睡一小時。
處暑天氣裡,氣溫由原來的炎熱漸漸轉涼了,這個節氣就是交替的時候,大自然將陽氣漸漸的由釋放疏洩變成了收斂,人體體內的陰陽之氣也隨著變換而變換。所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時間也要做相應的調整。
專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時,並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儲存能量,養精蓄銳。尤其是對於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並且堅持午睡的好習慣,即使睡不著,但閉目養神也是對身體有好處的。
經研究發現,夜間0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子午覺既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道理。
對於年輕人來說,充足的睡眠可以讓學習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時也可以減少“秋困”的出現。
二、多吃清熱安神食物。
“病從口入”,飲食與疾病很容易“掛鉤”。處暑之後,早晚溫差變化開始明顯,腸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熱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抵抗力和適應性就會隨之降低,這時候容易出現一些腸胃病,患有慢性腸胃病的患者,往往會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症狀。加之飲食不當,這種不適的情況還會進一步加重,因此在飲食方面一定要謹慎。***圖片素材來源:百度搜索***
從養生的角度來看,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乾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隨著氣侯漸漸乾燥,身體裡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防止燥邪損傷。如梨、冰糖、銀耳、沙蔘、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蔘、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
當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潤燥、消熱通便的功效,能補充人體的津液。應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秋燥的症狀
三、避免過早新增衣物
秋季養生小常識提示說,“春捂秋凍”之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於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夜裡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同時,早晚比較涼了,要注意增加衣服。***圖片素材來源:百度搜索***
四、注意胃部保暖
夜寢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依照自然界規則,秋天陰氣增、陽氣減,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為的就是貯存體內陽氣。然而,隨著天氣轉涼,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早上賴床不起,白天不愛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所指的“秋乏
正因為如此,大家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改掉夏季晚睡的習慣,爭取晚上10點前入睡,以比夏天增加1小時睡眠為好,並保證早睡早起。另外,適當午睡也利於化解秋乏
五、可堅持冷水浴習慣
不管哪個季節,堅持運動絕對是沒錯的。入秋之後鍛鍊的好處在於,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鍊,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
但對於不同的季節,運動的型別和強度也應該有所調整,秋季的運動可選擇快走、登山、打球等,對於老年人來說,運動要以“不累”為標準。做一些既可促進血液迴圈、加快新陳代謝,又可使老年人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氣神。體育運動的時間適合選在早晚,中午由於室外天氣仍然炎熱,因此要避免這個時間段的戶外活動
冷水浴鍛鍊必須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如秋天氣溫逐漸降低,人體對寒冷和冷水也逐漸適應,一直堅持,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覺太冷。冷水浴時應循序漸進,包括洗浴部位由區域性到全身,水溫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時間由短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