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怎麼通過太陽形成的

  煤是遠古時代的繁盛的植物及其堆積物在地殼變遷中被埋在地下,經過長期高溫、高壓的複雜碳化過程而形成的,但是煤炭和太陽有什麼關係呢??小編在此整理了煤炭的形成過程,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煤炭的形成過程

  煤是古代植物遺體的堆積層埋在地下後,經過長時期的地質作用而形成的.據研究,幾乎所有的植物遺體,只要具備了成煤的條件,都可以轉化成煤.不過,低等植物遺體所形成的煤,分佈範圍小,厚度薄,很少被人利用.那些分佈廣、規模大、利用廣泛的煤,都是高等植物的遺體***主要是古代的蕨類、松柏類以及一些被子植物的遺體***形成的.

  在地球的歷史上,最有利於成煤的地質年代主要是晚古生代的石炭紀、二疊紀,中生代的侏羅紀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紀.這是因為,在這幾個時期內,地球上的氣候非常溫暖潮溼,地球表面到處長滿了高大的綠色植物,尤其在湖沼、盆地等低窪地帶和有水的環境裡,封印木、鱗木等古代蕨類植物生長得特別茂盛.

  當時,高大的樹木倒下以後,就會被水淹沒了,這就造成了倒木和氧隔絕的情況.在缺氧的環境裡,植物體不會很快地分解、腐爛.隨著倒木數量的不斷增加,最終形成了植物遺體的堆積層.這些古代植物遺體的堆積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斷地被分解,又不斷地化合,漸漸形成了泥炭層,這是煤的形成的第一步.

  由於地殼的運動,泥炭層下沉了.泥炭層被泥沙、岩石等沉積物覆蓋起來.這時,泥炭層一方面受到上面的泥沙、岩石等的沉重壓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泥炭層又受到地熱的作用.在這樣的條件下,泥炭層開始進一步發生變化:先是脫水,被壓緊,從而比重加大,而且石炭的含量逐漸增加,氧的含量逐漸減少,腐殖酸的含量逐漸降低.完成這幾個過程以後,泥炭就變成了褐煤.

  褐煤如果繼續不斷地受到增高的溫度和壓力的作用,就會引起內部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進一步變化,褐煤就逐漸變成了煙煤或無煙煤了.

  開灤、陽泉等煤田,是在古生代的石炭紀至二疊紀時期形成的,這個時期的成煤植物是古代的蕨類植物.大同的武寧煤田,是在中生代的侏羅紀形成的,這個時期的成煤植物有古代的蘇鐵、松柏類、銀杏類等裸子植物.撫順和雲南的小龍潭煤田,是在新生代的第三紀形成的,這個時期的成煤植物是古代裸子植物中的松柏類和原始的被子植物.

  既然煤始於植物,那它無疑是太陽能的產物,因為植物的生長靠的就是太陽能.

  煤炭的工業分析

  通過工業分析可大致瞭解煤的性質,又稱技術分析,是指煤的水分、揮發分、灰分的測定以及固定碳的計算。

  水分可分為遊離水與化合水,其中游離水又分為外在水分和內在水分,化合水是以化合形式與煤中礦物質結合的水,以及礦物質中所含的氫氧在熱分解過程中以水分子形態析出的部分。

  外在水分為煤炭在開採、運輸、儲存及洗選過程中,附著在煤顆粒表面和大毛細孔中的水分。

  內在水分為吸附或凝聚在煤顆粒內部的毛細孔中的水分,溫度超過100℃時可將煤中內在水分完全蒸發出來。

  灰分是指煤完全燃燒後殘留的殘渣量。灰分來自煤的礦物質。揮發分是指煤中有機質可揮發的熱分解產物。

  揮發分隨煤化程度增高而降低,可用於初步估測煤種。

  固定碳是指煤中有機質經隔絕空氣加熱分解的殘餘物,固定碳隨變質程度的加深而增高,可作為鑑定煤變質程度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