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養生祕訣

  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養生以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那麼伏天應該怎樣養生?下面給大家介紹。

  

  1、夏季別貪涼

  長時間呆在空調房裡,身體調節能力容易失調,出現多種不適。因此,最好少開空調,小孩、孕婦及患有關節炎、風溼病、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就更要注意。即使開,溫度以26℃為宜,保證室內外溫差別超過7℃;讓空調風往上吹,避免直吹身體,還要護好頸、背、腹、腰、腿等部位。

  2、飲食清淡少生冷

  三伏天飲食養生應以清淡為原則,以質軟、易於消化的食物為主。清淡飲食能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慾。平時應多吃新鮮蔬菜瓜果,既可滿足所需營養,又可預防中暑。三伏天有些人喜歡吃生冷食物,這種外熱內冷很容易讓胃腸受涼,出現腹痛、腹瀉等不適。所以,吃冷飲要適度,不可偏嗜寒涼之品。

  3、給身體祛溼

  悶熱潮溼的三伏天,人體容易被溼邪侵襲。對付暑溼,可以按足三裡穴,有助於運化水溼。睡前用40℃溫水泡腳,可祛溼,還能提高睡眠質量。還可以刻意出些汗,讓溼氣隨著汗水散發出去。多吃健脾化溼的食物也有幫助,紅豆、綠豆、荷葉煮粥,藿香、佩蘭、蒼朮泡茶,生薑切片煮水,都有祛溼之效。

  4、運動防中暑

  許多人在夏季的首選運動可能是游泳,專家建議,游泳後幹蒸一會兒,將身上的溼氣去除。此外,夏季還可以選擇慢跑、快走、打太極拳、做瑜伽等緩和的運動形式。專家特別提出,陽光是補足陽氣的重要來源,因此,夏天運動時儘可能選擇在室外,可利用早晚陽光比較柔和的時間進行運動。

  5、晚睡早起午補覺

  中醫認為“春生夏長”,到了夏天,人體陽氣處於旺盛狀態,如果經常睡懶覺,就違背了人體陽氣的季節變化規律,不僅得不到休息,反而覺得更疲乏。所以,夏季早上六七點起床比較好。午睡有利於氣血平衡,能補充體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午睡以30~60分鐘為宜,超過1小時則適得其反,可能干擾晚上睡眠。

  6、養心還要重養神

  由於三伏天天氣炎熱,心火亢盛,容易產生急躁、倦煩的情緒,從養生保健的角度出發,“躁”宜“清”之,夏季要保持清靜愉快的心境,切忌發怒,使人體氣機通暢,順應自然。夏季養心重要的是養“心神”。儘量保持樂觀情緒,注意預防懈怠厭倦、惱怒憂鬱等不良情緒的產生,做到神清氣和,心胸寬闊,精神飽滿。

  伏天養生禁忌事項

  1、忌夜食生冷

  夏季夜短,年事稍長之人,或體質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飲食,生菜、瓜類等,本為夏季忌食之品,夜間尤其要注意食用此類食物。夜間亦要注意不要吃肉、面、生冷、粘膩之物,否則可見腹脹、吐瀉交作等病症。

  2、忌空腹飲茶

  過多飲茶,尤其是空腹時飲茶,極易導致茶水消耗人體的陽氣,如果再是喜歡食鹹之人,鹹味引茶入腎,消爍下焦腎陽,使人易於罹患手足疼痛之痺症,以及下元虛冷的腹瀉、陽痿、痛經等病症。因此,夏季飲茶,應是在餐後飲二到三杯為宜,有飢餓感則立刻停飲。

  3、忌冷水洗浴

  冷水洗浴是很多青中男性最喜歡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氣炎熱,人的汗孔肌腠均處於開洩狀態,因此,寒氣極易侵入人體,導致陽氣暗損。可以見到的病症如手足發冷,小腿轉筋,雙目視物不清,甚則變生原因不明的發熱證。同時,即使是熱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後避風,對小兒尤其如此。

  4、忌夜臥貪涼

  中醫認為“頭乃諸陽之會”,頭部是人體陽氣的匯聚之處,夜臥吹冷,極易導致陽氣折損,天長日久,則陽氣散盡而斃命。因此,我們現代人尤其要注意,不可晚上睡覺整夜開空調冷氣,這種習慣易導致傷風、面癱、關節疼痛、腹痛腹瀉,對身體的損傷是嚴重的。對小兒甚至不要在其睡著之後扇風取涼,否則,易於罹患手足抽搐、口噤不開、風痺等病症,人們往往不知其害,所謂愛之深,則害之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