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本是無情物

    春天賞花,幾乎已成人們的踏青的首選。但到武昌珞珈山看櫻花,卻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原因就在於這地方是武大而不是別的地方,這花是櫻花而不是別的花。

武大的第一棵櫻花樹栽種於1939年,栽種者是侵華日軍。當時武漢淪陷,日軍一個聯隊把武大作為兵營和後方醫院。日軍緣何在此種植櫻花?一般認為應是緩解在此處休養的大批日本傷兵的思鄉之情,同時亦有炫耀武功和長期佔領之意。畢竟,櫻花是日本的國花,因此,珞珈山的這第一批櫻花,雖說只有幾十棵,但她是隨著日軍的槍炮而來,成為一種文化侵略……對於國人來說,武大的櫻花不覺間已成為心中永遠的痛。櫻花年年開放,花枝招展,但武大的櫻花,終究是日本侵華的罪證,同時也是國恥的象徵。她就像一根看不見的絲線,牽動著國人脆弱的神經。

武大方面說,日軍栽種的櫻花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早就老化死掉了,櫻花樹的生命週期很短,一般只有二、三十年。武大櫻花,已從上海引進山櫻花……但日本國花的身分和日本人栽種的事實,已成為國人心中抹之不去的陰影。

宋代才女李清照的詞句“剪不斷,理還亂”,我不知道是不是說給武大櫻花的。珞珈山上的櫻花,1972年再度植入日本元素——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向周恩來贈送了1000棵大山櫻,其中50棵轉贈給武漢大學栽植於半山廬前,1976年開花。1983年1月,慶祝邦交正常化10週年,在京都大學學習的武大教師王明全受贈的100棵垂枝櫻苗轉贈給學校,栽植於楓園三舍南側公路邊和櫻園附近,1986年全部開花。1992年,紀念中日友好20週年,日本廣島中國株式會社砂田壽夫率團訪問武大,贈送櫻花樹苗200棵……據說武大校園的櫻花已有1000多棵,有多少來自日本、有多少屬於日本櫻花的“花二代”“花三代”已沒人說得清楚。

年年歲歲花相似。每到三月中下旬櫻花爛漫的季節,武漢大學校園賞櫻者雲集,花很淡定,人很騷動。比如,前幾年的賞櫻時節,就出現過《武大校內母女二人穿和服照相,遭眾人怒轟》的報道,輿論界引起軒然大波……花無語,人有情。一種本能的情緒,已經植入人們的心田。歷史、民族、愛國等情結捆綁在一起,讓櫻花有了許多不能承受之重。武大櫻花承載的文化內涵,實在是難以解讀啊!

今年,日本這個櫻花之國屬於大災之年,地震、海嘯和核洩漏接踵而至,天災加人禍,慘狀自不待言。但櫻花照樣開放,一如既往,燦然如霞。日本人賞櫻的興致想必會大打折扣,可國人到武大賞櫻的興致盎然。媒體報道說:今年3月26至27日雙休日,一天20萬人的遊客數量讓武漢大學的校園接待能力不堪重負……

有人考證說,櫻花在中國已有近2000年的栽植歷史,中國古已有之,最早產於中國的喜馬拉雅山脈,雲南與喜馬拉雅地域相近。“櫻花”一詞,最早見於唐李商隱的詩句:“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巷垂楊岸。”歷代文人雅士均有詩文吟頌,如元代郭翼有“柳色青堪把,櫻花雪未乾”,明代於若瀛有“三月雨聲細,櫻花疑杏花”等詩句。而在日本就有一種傳說,稱日本櫻花的祖本,是由僧人從雲南帶回去的。唐代中日文化交流頻繁,我們的中唐晚唐之後,櫻花成為日本諸島的主角也在情理之中。

資料顯示,全世界櫻屬植物有150多種,中國目前發現的有50多種,中國野生櫻花資源遠遠超過日本。中國櫻花傳自日本的誤訛,這也與櫻花這個名謂在我國典籍中記載不多有關。

不管怎麼說,陽春三月,在號稱“中國最美的大學”武大校園內,春風吹拂珞珈山麓,櫻花便競相綻放,和古樸典雅、巍峨壯觀的建築相得益彰。潔白或粉紅的櫻花,奔放熱烈,佔盡春光。一樹樹,一排排,一片片白如霜雪,燦若雲霞,如朵朵輕飛的雲……

,奈何人間幾多情。看來,這櫻花的話題還是無法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