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村養殖創業的故事
對於創業來說,新的路可能在別人不敢走的地方,也可能在別人不願走的地方,看看那些在農村創業的故事,學習他們,找到自己的創業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養鴨30年守成“鴨司令”年收900萬
30年前,舉家從孝感來到江夏,靠借債買來種鴨。從小養鴨戶到帶動周邊16家養殖戶抱團發展,目前每年迴圈養鴨規模達到56萬多隻,年收900餘萬元。
其間,2003年非典、兩次禽流感,這個曾經的獸醫都一一經歷。“養鴨,守得住的才有出路。”這是“鴨司令”韓全安對他30年養殖事業從小做到大的經驗總結。
本地鴨子飛往香港
在江夏五里界唐塗村附近,分佈著上十個水塘、水庫。無一例外地,每片水域上及岸邊,一群群鴨子“嘎嘎”歡叫著拍打著翅膀。
今年55歲的韓全安,是這些養殖基地的總帶頭人。
韓全安是孝感人,養鴨之前是一名鄉村獸醫。但是,年輕的他,總覺得這份工作滿足不了他一顆想做事業的野心。
然而,做什麼?他又一直沒想好。
直到1984年的一天,他因偶然機會來到江夏五里界。看到當時還稱為武昌縣的這片土地上,水面寬闊,生態良好,職業敏感告訴他:這是個搞養殖的好地方。
當時,儘管改革開放的春風已起,但江夏本地居民大多還停留在靠種水稻等莊稼以及靠手藝吃飯的思維,搞養殖的沒有一家。
趁熱打鐵,興奮不已的韓全安跟當地相關部門談好,回老家捲起鋪蓋便來到了江夏。這一來,就是30年。
啟動資金不足,他向親戚朋友借債買來幾百只蛋鴨種苗,甚至還向銀行貸款完善硬體設施。看到鴨子一天天長大,他的心裡也充滿了期待。
由於本身是獸醫出身,技術上沒有問題。然而,新的問題出現了,鴨子長大了往哪銷?當時,本地居民對鴨肉並不像現在這樣普及,沒有預想到的情況讓韓全安傻了眼。
正在他著急之時,在當時的武昌縣外貿局溝通下,深圳一家外貿公司要下了所有的鴨子。
韓全安的鴨子在家門口市場有限,在外貿公司的運作下,竟飛往香港等地。
沒了銷售之憂,他放開手腳擴大規模,一年出口鴨子10萬隻左右,他一年便成為了萬元戶。
帶動16家養殖戶抱團致富
隨著市場慢慢培育,當地居民對鴨肉的消費需求也開始增長。“武漢這麼多人口,攤到每家一個月一隻鴨子,也是不小的數字。”看準這一點,自1987年,韓全安調整思路開始做內銷。
發了財的韓全安,開始琢磨更好的發展方式。“我一個人,畢竟能力和精力有限,不如把大家組織到一起,抱團發展。”此時,跟隨效仿他養鴨的養殖戶越來越多,但各家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技術、銷路、原材料成本控制都是一門學問。
於是,他帶動當地16家養殖戶成立了唐塗養鴨協會,在養殖技術方面提供幫助,在銷售上全面負責,甚至連飼料他都負責調運。擔負起五里界乃至周邊梁子湖新華農莊養鴨大戶的加工與銷售業務。如今,養鴨協會養殖基地年迴圈養鴨規模達到56萬多隻。其中肉鴨46萬隻,蛋鴨近10萬隻?,收入達到900多萬元。在協會成員單位中,養殖規模在10萬隻以上有2家,最高年收入達到30多萬元,最少的也有10萬多元。成為湖南、江西等省份批發市場及加工企業的主要供應商,他也被人譽為“鴨司令”。
其實,在辦養殖場的這些年裡,韓全安也遇到過不少挫折。2003年的非典,人們談禽色變。2008年和去年的禽流感,讓人們更是對禽類唯恐避之不及。很多養殖戶看到市場行情不好,陸續退出,但他卻咬牙堅持下來了。“養鴨,守得住的才有出路。”韓全安淡淡說道。
二
養殖土元和蟑螂年利潤百萬
報紙一卷,或者舉起拖鞋一拍,這是我們對待“小強”的標準動作。在大多數人的眼中,蟑螂是害蟲,人人喊打,但膠州膠西鎮孝源店子村村民王衛祥卻樂意為它們親手製作一個溫暖的“家”,還每天好吃好喝的“伺候”著,在他眼中,這些蟑螂是“寶貝”。
如今,王衛祥通過飼養土元和蟑螂,做成幹品直供製藥廠,已經成為青島、濰坊、大連一帶的養殖名人,年利潤過百萬元。
偶然時機轉行養殖業
“土鱉”別稱地鱉蟲、土元、地烏龜、蟅蟲,是一種緊缺的中藥材,常在溫暖潮溼陰暗的環境下活動,而隨著現代城市的改造及自然環境的改變,“土鱉”這一物種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我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能夠從事蟑螂和土元飼養也是機緣巧合。”王衛祥告訴記者,因為家裡比較窮,雖然成績很好但沒有參加高考就輟學了,過去幾年間,他在工廠做過小工、在超市打過雜。
2009年,王衛祥跟妻子在北京做防水瀝青建築工作,到安徽亳州出差時看到當地的藥材市場上土元幹品供不應求,而且很多當地居民都因飼養土元而致富。“我對土元並不陌生,後來我就想著能不能自己也飼養土元。”王衛祥說,2010年,他們夫妻二人從北京辭職回到了老家。
但是剛開始創業的時候,遭到了家人、親戚的一致反對。
“養殖土元、蟑螂在咱這邊屬於新生事物,家人都說如果真的能賺錢,別人都去幹了,還能輪到你嗎?”王衛祥苦笑著說,當時說啥的都有。2010年,王衛祥拿著在北京打工攢下來的4萬塊錢開始了創業之路,並從亳州當地養殖戶手中學習了養殖技術,購買了一批蟲卵帶回老家孵化。
創業總是有著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由於是第一次孵化土元種苗,可能溫度太低,卵鞘全部死掉,四萬塊錢打了水漂。
王衛祥和妻子在家關著門抱頭哭了好幾天。“還好,妻子一直鼓勵我堅持下去。”王衛祥說,不能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於是又從銀行貸款4萬元,重新進行培育,經過8個月的努力,這次他終於成功了。
隨著規模越來越大,王衛祥直接跟製藥廠簽了訂單直供製藥廠,目前他自己土元養殖面積是2000多平方米,僅土元一項能給他帶來60多萬元的收入。除此之外,還有留下一部分母體土元產卵育種,每年種苗的銷售收入也有二十多萬元。
“今年土元的養殖面積已經達到三千平方米,產量在3萬斤以上,毛利潤將達到百萬元。”王衛祥告訴記者,飼養土元關鍵要掌握食物的乾溼度,土元是晝伏夜出的動物,最愛吃麩皮和蔬菜,如果食物水份太大的話,土元容易拉肚子,每天只要在傍晚的時候餵養一次即可,每平方米每天的餵養費用還不足三角錢。
王衛祥說,每平方米的飼養池能養殖出活體土元50多斤,晒乾後能出10多斤幹品,現在土元的收購價格一直很高,通貨每公斤在50元左右,特貨達到了60元,現在每年土元幹品就可以收入七八十萬元。土元飼養8個月就可以達到出貨標準,還有留下一部分母體土元產卵育種,母土元產卵三個月後,相當於“高齡產婦”,立即淘汰晾晒成幹品銷售,每年種苗的銷售收入也有三四十萬元,加起來年收入達到百萬元。
讓“土鱉”住進“樓房”
記者來到青島天尚土元養殖基地,剛推開飼養室的門,感到一股熱氣撲面而來。儘管室外非常寒冷,但飼養室內卻暖融融的,在狹隘的養殖室過道上,兩名工人正在篩選土鱉的變異品種。屋內被分割成四排,每排分六層,每層又被分割成一平米的單間,每層飼養池裡的土鱉爬來爬去,養殖基地負責人王衛祥正在給飼養池新增飼料。
“這是我自己設計的立體高密度養殖法,飼養室沒有任何取暖裝置,靠土鱉自身發熱,室內恆溫常年保持在30℃以左右。”王衛祥告訴記者,他採用的是立體高密度恆溫養殖技術,是靠蟲體自身發熱保持室內溫度,不受天氣影響一年四季保持室內恆溫,即省力又省工還節省了取暖費用。王衛祥利用這種飼養模式把室內的空間全部利用起來,不僅大大提高了土鱉的養殖密度,還靠著這種立體養殖技術,把土鱉的養殖週期從3年縮短到了8個月。
多種經營拉長鏈條
土元的收益挺可觀,但王衛祥並不滿足這種單一的養殖模式。“再賺錢的東西你也不能保證它沒有價格跌入低谷的時候,咱得把它發展成一個致富鏈條,才有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為了拓展經營品種,王衛祥又把主意打到了蟑螂身上。在王衛祥的青島天上土元養殖場裡,封閉昏暗的養殖室內整齊地排列著數架夾板,夾板之間呈三角形,數千萬只蟑螂就住在這樣的百葉“蟑螂屋”裡。
王衛祥所飼養的蟑螂品種是美洲大蠊,原產於南美洲,其提取物有廣泛的藥用價值。而且蟑螂的習性和土元差不多,也喜歡黑暗,只不過土元喜歡在土裡,蟑螂喜歡趴在牆壁和石棉瓦做的層斷上。王衛祥將兩種蟲子混養,使得飼養空間、飼料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無論是蟑螂還是土元,都屬於晝伏夜出的物種,所以餵養時間要注意,必須要在下午六點之前喂完,如果太晚,很容易出現自相殘殺的局面。”王衛祥強調,除了餵食時間外,餵食的食物也要注意一點,“如果只按照土元的口味餵食蔬菜的話,容易引起蟑螂腹瀉,不利於其成長。”
“目前,合作社蟑螂飼養面積是600平方米。”王衛祥介紹說,蟑螂的價格要高一些,基本在每公斤90元以上。差不多一年能達到20萬左右的利潤。
無償傳授技術帶領村民致富
在自己致富的同時,王衛祥還把技術無償向周邊村民傳授,只要哪家有養殖土元的想法,隨時可以上門討教。
記者採訪當天,正好遇到一位來自濰坊地區的村民來到王衛祥的養殖基地學習。這位村民一直在關注土元、蟑螂的養殖技術,但是苦於沒有養殖經驗,這次他來找王衛祥就是求教如何建造飼養池。得知這位村民的來意後,王衛祥接著就詢問起對方家裡的面積,並拿出筆來記錄著詳細的尺寸。
“這是一個效益很好的養殖行業。”王衛祥介紹說,通過養殖土元、蟑螂,王衛祥也成了當地的名人,周邊不少村民都前來向他學習養殖技術。“不光咱青島的,還有湖南長沙一帶的農民來找我學技術。他們回去後也搞起了土元養殖,成功後再把土元、蟑螂賣給我。”
據瞭解,王衛祥飼養土元、蟑螂這五年來,發展青島周邊養殖戶近200家。“現在製藥加工廠對土元、蟑螂幹品的需求量很大,供不應求一點也不誇張,下一步我打算在周邊鄉鎮大力推廣土元養殖,延長產業鏈進行深加工。因為土元養殖有很多優勢,一是土元耐病性強,不像養豬和雞型別的,容易得瘟疫;二是養殖成本低,一萬元就可起步。”王衛祥介紹道。***嶽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