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心得

  《論語十則》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度的;二是講思想修養方面的。這十則教給了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度的;二是講思想修養方面的。這十則教給了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小學學古詩《楓橋夜泊》時,其中有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老師給出的解釋是:江邊的楓樹伴著漁家的燈火,帶著思想之愁我難以入眠。可是我發現:楓樹“性惡溼”,不宜生長在江邊。我又查閱了一下,發現“江楓”還有一種說法為:“江邊的楓樹”且當時就有一座橋名曰“楓橋”。因此,我認為江楓應採取第二種解釋。我將我的想法告訴了老師,老師說:“現在大多采用第一種解釋,而且這兩種說法處於爭論之間,還是選擇第一種更為妥當。”老師還誇我善於思考、探究呢!既然“學而思”如此有益,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說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這以後才能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後凋謝的。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文天祥面對著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義正言辭地加以拒絕,忍受著敵人殘酷的嚴刑拷打,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表現得大義凜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應當像他一樣堅貞不屈,不畏艱險的環境,保守自己的節操!我們應勇於挑戰困難,像松柏一樣在寒風中挺立!

  《論語》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啟迪著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

  有人說過:“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學習和探討,指引我們前進。

  篇二

  《論語》一書在歷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論語》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東方的《聖經》。

  一、 讓我們重新審視以什麼樣的心態來自己的人生觀

  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對苦痛。第二個態度是,承認現實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陷的態度,在處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著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我們工作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社會是一座大的學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真正勝任本職工作,就要多聽、多看、多思、謹言慎行,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結合別人的間接經驗才會使自己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餘,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樣的一種高尚的信仰、情懷和社會坦蕩,作為我們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認識沒有能力顧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始於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個人你都能做好每個人份內的事,那麼整個集體就是一個和-諧的集體,是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

  二、生活中我們要正確對待自己的得與失。

  《論語》一書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遺產,具有極大繼承價值,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真可謂是“學而不厭悔人不倦”。特別是看到北京大學教授于丹編寫的《論語》心得一書,更是耳目一新,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其中印證的每一個小故事,內容雖短小淺顯,卻蘊含著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世的大道理,如於丹在論語心得中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廟裡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細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過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自同一山體的花崗岩石砌成的,臺階不服氣的對佛像提出了抗-議: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都踩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以為你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領導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了佛。告訴你們我們心中常常自覺不自覺中願與他人凡是做比較時,其前提就是自己是有可比性,關鍵在於比較方法要有科學和理性,通過比較應該是發現差距而產生壓力和動力,因有了鑑別而便於定位和確定目標,其目標應是催人向上,奮發有為,這樣比起來我想我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三、愛人猶如愛己 ,敬人猶如愛己。

  現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為什麼自己付出了什麼,卻很少去思考,有的人為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裡,有的人出口就髒話粗話,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愛人者之恆愛之,敬人者之恆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沒有了別人,就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生活中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於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至尊自愛,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真誠的心,真心讚揚他人,真心對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為。

  讀論語,讓我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實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我們今天也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特別是在我們努力創造和-諧社會的今天,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顯得尤為重要。

  在《論語》中,還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誨人不倦”和“終身學習”的精神。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充滿了智慧之光,是我國傳統教育中的寶貴財富,對於我們現代的素質教育同樣具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論語》是一本聖賢書,有很多內容我還沒有讀懂、讀透。我還要認真學,持之以恆,結合實際用心體會,立足於現實需要,用現代意識進行詮釋,並努力內化、滲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實用於指導修身與工作。

  篇三

  學習了論語十則,感觸很多,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本書,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所以從小或多或少都對它有所瞭解,這一次,我們較為細緻的學習了其中十則。而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是最後一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是廣為人知的,但是,卻很少人能做到這一點。自己不願意的,不喜歡的事物,也不要強加在他人身上。聽起來簡單,但是我們卻總是在無意中遺漏這點。比如,當有兩種口味的冰激凌擺在你和朋友間,我們或許下意識的就會把自己喜歡的口味拿來,不喜歡的推給朋友,全然不顧朋友也不喜歡這種口味。再比如,我們都很討厭大人對我們大呼小叫吼來吼去,可卻不曾發現,自己也常對他們大呼小叫,也忽略了大人臉上的一份忍耐。既然我們自己都無法做好,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做好呢?既然我們不喜歡,又為什麼一定要別人喜歡呢?既然自己都無法接受,又為什麼要強迫別人接受呢?

  我們總是一貫的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只知道“己所不欲”,卻不知道“勿施於人”。學了這則論語,才知道反省自己,才知道如何為人處事。我們應該再想到自己的感受時,也顧及他人的想法,自己無法忍受的事,就不要自己犯錯,讓別人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