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佈局

  國家治理現代化,既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和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同志提出的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從頂層設計和具體部署上規定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途徑,開啟了加快推進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深化了對國家治理現代化規律的認識

  “四個全面”深化了對國家治理現代化道路、模式的認識,指明現代化不是隻有一條路徑,道路和模式的選擇須從本國實際出發。對現代化的追求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所謂自由民主的現代化模式應用於第三世界國家時遭遇了挫折與失敗。與之不同,我們黨自成立時起,就帶領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志深刻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曆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正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昇華。“四個全面”中的每一個“全面”,都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核心和方向,充分展現出我們黨的主張和定力;“四個全面”從目標、動力、制度、能力等方面全方位規劃出了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獨特模式與獨特路徑。

  “四個全面”揭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項複雜而綜合的系統工程。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既規定了國家治理現代化要達到的目標,也包含了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具體舉措,深刻揭示了:國家治理體系是一個邏輯嚴密、環環相扣的制度體系,只有各項建設協調推進、互相配合,才能夠發揮整體性的系統功能,達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效果。國家治理能力是一項綜合能力,只有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重點,提高各級幹部、各方面管理者的素質和本領,提高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的工作能力,才能形成先進的國家治理能力。國家治理體系與國家治理能力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國家治理體系從根本上規定了治理能力的內容、結構和治理能力所能達到的上限,而國家治理能力反過來影響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只有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配套、相協調,才能形成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合力。把國家治理現代化分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兩個方面,破除了以為建好制度就完事大吉的不全面認識,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理念和實踐的重大創新,也是對現代國家治理理論的豐富發展,充分體現了“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科學性。

  “四個全面”對如何處理執政黨、政府、市場與社會之間關係等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根本性問題給出了科學解答。“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明確了處理執政黨、政府、市場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正確原則和有效途徑。在政府與市場關係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出了完善體制機制的具體舉措。執政黨、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建立在全體人民根本利益一致,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均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基礎上,這就從根本上保證了執政黨、政府、社會之間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總體協調關係。具體表現在:突出人民主體地位,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根本政治制度,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突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作為基本政治制度,明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堅持依法治國這個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做主、與有效發揮政府作用、與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念、目標和途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從根本上規定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方向、道路和重點內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居於戰略目標的核心地位,其他三個“全面”均緊緊圍繞這一戰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指方向、指道路、指重點。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方向就是沿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指向,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方向,完善和發展一整套完備、穩定、管用的制度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現代化要走的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當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點,就是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通過各方面體制改革和制度執行能力建設,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還應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緊密相連,是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和現階段的實現方式。相應地,作為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應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基本實現。

  全面深化改革,作為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動力之源和重要法寶。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就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六個“緊緊圍繞”,全面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各領域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等,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同時,對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還要著眼於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著眼於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建立現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治理體系;著眼於建設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立現代化的政府治理體系;著眼於激發社會活力深化社會治理體制改革,建立現代化的社會治理體系。

  全面依法治國,作為現代社會治理的標誌與基石,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全方位支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法治對經濟社會發展、人的現代化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特殊的作用力,在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全面依法治國對國家治理現代化全方位的支撐作用表現在: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國憲法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願的統一體現,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社會共識,產生強大凝聚力;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顯示出社會主義法治的巨大優越性;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有力保障;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必須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當前,我們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將大大加快國家治理現代化程序。

  全面從嚴治黨,抓住了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強領導核心的根本,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根本保證。黨的執政能力強不強,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是否鞏固,不僅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各領域,而且影響到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效能否有效發揮、當家作主的地位能否鞏固,影響到各個治理主體的能力建設。因此,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重點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站在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強領導核心的高度,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堅持以下根本路徑和戰略舉措:思想上要把好總開關,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建黨緊密結合;以作風建設為突破口,從解決“四風”問題延伸開去,使黨的作風全面純潔起來;從嚴管理幹部,貫徹“三嚴三實”要求,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全方位紮緊制度籠子;增強從嚴治黨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實效性。這些舉措,在促進黨的執政能力提高的同時,也將極大促進國家治理能力的全面提高。

  以“四個全面”為指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以“四個全面”為指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要掌握戰略舉措,又要把握精神實質,重點是深入抓住以下三個問題。

  “四個全面”是一個有機整體,要把協調推進作為貫徹落實“四個全面”的重點。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必須把協調推進作為重點,深入理解和把握其科學內涵。第一,“四個全面”深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和本質要求,貫穿其中的一條紅線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體現了一個不變的立場,即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四個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處於引領地位的戰略目標,既規定了其他三個“全面”的戰略方向,也需要在落實這三個“全面”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深入發展;全面從嚴治黨,鍛造堅強領導核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始終堅持正確道路、沿著正確方向、實現各項既定目標的根本保證。第三,“四個全面”中的每一個“全面”都包含著一整套結合實際、繼往開來、勇於創新、獨具特色的戰略舉措和戰略思想,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必須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第四,各地情況不同,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中既要有全域性意識,明確自己在全國一盤棋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要根據實際情況和本地區的發展需要以及突出問題,因地制宜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四個全面”是基於我國發展的現實要求提出來的,要深入把握“四個全面”的精神實質。現在,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只剩下五年,任務繁重、時間緊迫。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對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意義非同一般。“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針對當前我國發展的現實需要和麵臨的突出矛盾提出來的,標誌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們應當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四個全面”。“四個全面”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戰略目標,是為了突出它承上啟下的重大戰略意義,在當前這一決定性階段,其更能夠發揮凝聚共識、團結力量的作用,達到集中精力攻克難關、奪取勝利的目標。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終極目標,而是與中國夢相連通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也都是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長期任務,所以“四個全面”在精神實質上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戰略抓手,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佈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佈局相統一。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來是與時俱進的,“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自然也是與時俱進的,它必將在指導實踐中接受檢驗,根據實踐的發展變化而豐富完善。

  “四個全面”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真理光芒,具有方法論意義。第一,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方向,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最根本的方法論,也是必須堅守的底線。第二,創造性地運用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當代中國的客觀實際出發,準確把握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第三,創造性地運用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抓住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既注重總體謀劃,又注重牽住“牛鼻子”,既講兩點論,又講重點論,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第四,堅持“世界是普遍聯絡的”這一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使“四個全面”之間、每一個“全面”內部及各項具體舉措之間形成有序關聯、有機銜接,進而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第五,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既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又堅持處理好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係,緊緊依靠人民推進各項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