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書心得10篇(300—1500字)_史記讀後感***2***

  史記讀書心得體會範文5:800字

  《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合上書,書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其中“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深深震撼了我。

  故事主要講的是君主周幽王整天吃喝玩樂,掠奪美女,根本無心管理朝政。大臣將漂亮姑娘褒姒獻給了周幽王,可褒姒整天悶悶不樂,從沒露出一絲笑容。幽王無論如何也不能博得褒姒的一笑,這時,有個叫虢石父的馬屁鬼,出了個餿主意:讓幽王把娘娘帶上驪山玩幾天,到晚上把烽火點起來,讓諸侯都來相救。果然,到了晚上,諸侯們看到烽火突起,火速趕來。可大家趕到鎬京,才知道這只是一場遊戲。褒姒見大家亂哄哄地白忙了一場,果然覺得有趣笑了一笑。不久,西方的犬戎真的入侵鎬京。幽王趕緊派人點燃烽火向四方諸侯求救,但這次大家以為這也只不過是一場遊戲,都不相信。於是,犬戎大隊人馬搶走美女和許多金銀珠寶,才退兵回去。結果損失慘重,幽王也被殺死了。

  看了這個故事,我不禁為幽王深深嘆了一口氣。我突然想起了《狼來了》這個故事,那個放羊的孩子不也像周幽王一樣先是撒謊說危險來了,惹得邊上的人們都帶著道具前來相救,最後才發現白來一場。到危險真正來臨時,人們也就不相信他了,最後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甚至還賠上了性命。

  在生活中也一樣,如果你撒謊了,那麼你就失去了人們的信任,也失去了生命中最基本的物質——誠信。如果你想講誠信丟失,只需隨便撒個謊,這是十分容易的事情,當你後悔時,試圖挽回這一切時,就成了十分困難的事。丟失之時,轉眼間就能做到;挽回之時,卻要花個十年八年時間來獲得它。如果丟失了誠信,在生活做許多事都不能如願以償。你到鄰家小店去買東西,別人不會賒賬給你;你到別人家做客,別人會時時提防著你;你走在街上時,別人指指點點議論你。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中的立身之本。讓誠信之花處處開放,世界變得更美好!

  史記讀書心得體會範文6:1000字

  星夜,我拿出《史記》,翻到“屈原賈生列傳”,用心細讀。“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於是懷石,逐自投汨較以死。”讀史至此,我不禁閉目沉思,心中隱隱感到屈原那股照耀千古的浩然正氣,但更加同情屈原萬般悲憤,懷石投江的無奈。

  司馬遷評屈原之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在過去的封建社會,特別是在統治者以過分的“孝悌忠信”來鉗制人的思想,以達到鞏固其統治地位的社會中,這種“忠誠”無疑是極受推崇的。但屈原之志在現今社會中還是否適合呢?還是否有其現實之價值呢?在我看來,值得商榷。

  首先,雖說“哀莫大於心死”。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滿腔悲憤成了他自尋短見的動力,但他死了,楚國能免亡國之禍嗎?顯然不能。但我覺得,屈原既然有尋死的勇氣,為何沒有化悲憤為力量,重新面對人生的勇氣呢?其實,只要屈原能開闊一點,大可放開懷抱,別投他國,覓得賢君,以展抱負。即使此生長留楚地,亦大可隱逸山林著書立說。一來不用“愛物之汶汶”,二來使自己的才華得以儲存。何樂而不為?須知道,即使當世沒有明君,難道以後就沒有明君嗎?即使自己有生之年不能振興楚國,但只要他的精神與才華能流傳後世,那麼楚國還有一絲中興之望。可見,投江自盡實屬不智之舉!

  屈原之所以“不智”,究其原因,全是“愚忠”作崇故。俗話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就是這樣的道理。我覺得“愚忠”二字不但害已,還會誤人。正如當年忠孝兩全的岳飛,他明知自己遭十二道金牌調回京師定是凶多吉少,而且又知道自己一死,金國鐵蹄勢必重踏中原,蹂躪蒼生。若他不是執著於“忠”之一字,我想歷史也會改寫,南宋百姓也能享得太平之樂了。

  雖然說忠於國家是每一個公民的天職,但忠於的是國,而不是那施政不善、導致人民生活不穩定的當權者。所以我們可說,屈原的忠誠無疑皓如日月之輝,但他並不算是忠於國家而是忠於那個易受小人之間的昏君楚懷王,由此可知“愚忠”是不智的,在當今社會就更不合時宜。理智的忠誠是“愚忠”的蛻變與昇華,這才是人們值得仿效與推崇的美德,這才是為國家民族謀福祉的剛貞品格!

  1000字史記讀書心得體會範文7: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著優秀傳統的神祕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傑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後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後,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曆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讀書,讀史,讀人,亦是解讀一種精神,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著,張騫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厲。品味全書,我心中只有一個人可謂為英雄———項羽。是的,就是那個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魯迅先生曾寫道: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但我想項羽是個例外,遭漢軍重圍,一人殺敵數百,死戰到底。烏江亭長敬他為豪傑請他渡江再待捲土重來。然“燕鵲安知鴻鵠之志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大丈夫豈能苟且偷生!於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遺恨千古。

  然而,劉邦違背鴻溝和約終究成為其一生難以拭去的汙點,他終究是個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於他,項羽不過就是冗長而虛渺的過渡之夢。夢醒之時,天下盡在咫尺。於我,他終只是個鳥盡弓藏、為權勢而活的梟雄。成王敗寇,戰爭儼然成為解救之法,英雄與梟雄無數次站在風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敗便意味著另一個人的成功。然而英雄無所謂清貧抑或富貴,不為名利所趨,所欲追尋的不過“正義”二字,為的只是黎民百姓與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為的是因炮烙之刑無辜慘死的冤魂,為的是不讓比干一顆赤膽忠心付諸東流,為的是維持天下秩序,國家需要周武王這樣一位領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劉長醉心權勢,不滿已有的封地,引發戰亂,最終也不過是不成氣候的“過江龍”。

  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迷離了我的雙眼;百轉千回,人情冷暖,一點點冰封我的思緒。可我從不曾懷疑這個繽紛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載,卻終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踐臥薪嚐膽,終於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戰爭亦有和平,事物總有兩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