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書籍裝幀有哪些型別

  時代的進步,書籍裝幀風格已經五花八門,日益繁多,那麼你想知道嗎?下面就由小編為你帶來分析,希望你喜歡。

  

  中國傳統圖書從裝幀形制角度劃分為兩大類十四種裝幀方式。包括裝訂類的:線裝、包背裝、和合裝、粘葉裝、縫繢裝、西裝和裝裱類的:龍鱗裝、旋風裝、卷軸裝、經摺裝、蝴蝶裝、貝葉裝、箋、框裝。

  一、裝訂類

  所有經過縫線、書背施膠工藝生產的,並且呈現書葉堆疊後呈現上下對齊的圖書產品都是裝訂類產品,包括:

  ***一***線裝——典雅含蓄,馨香雋永

  線裝書出現在包背裝盛行的公元14世紀的明朝中葉,是我國裝訂技術史上第一次將零散頁張集中起來,用訂線方式穿聯成冊的裝訂方法。它的出現表明了我國的裝訂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一書多卷的線裝書還用紙板青布糊製成“函”收裝,配以象牙別子。這種裝幀,便於翻閱,不易破散,在我國書籍傳統裝幀技術上是最進步的,它一直流行了幾百年。“線裝書”也成了我國古籍的別稱。這是由這種裝幀本身的藝術魅力和實用性決定的。裝書一般用宣紙或毛邊紙採用特殊方式印刷,用這種傳統的印刷裝幀形式能夠別具一格地體現學術、藝術價值和書籍裝幀印刷的特色。正因為線裝書裝幀形式傳遞著古色古香、濃厚典雅的文化氣息,所以在現代依然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二***包背裝——包藏永珍,揹負經籍

  包背裝是冊頁制的一種裝訂形式。大約興起於南宋後期,延用到明朝中葉。包背裝把書葉背對背地正折起來,使文字面向外,把版口作為書口,將書頁的兩邊粘在脊上,再用紙捻穿訂,外加書衣繞揹包裹。特點是版心向外,使每葉文字相連,便於閱讀。這種裝幀主要是包裹書背,由此稱為包背裝。包背裝的書籍,除了文字頁是單面印刷,且又每兩頁書口處是相連的以外,其它特徵均與今天的書籍相似。包背裝克服了蝴蝶裝的缺點,翻閱方便,一目瞭然。但由於其書背是紙捻固定,漿糊粘背,故經不起經常翻閱,極易散落,最終為線裝所代替。然自宋至滿清,幾乎所有的官修大規模圖書整合工程,如明《永樂大典》,滿清《四庫全書》使用的都是包背裝。

  ***三***和合裝——和合萬物,剛柔相濟

  和合裝是繼蝴蝶裝之後一種少量而簡單且書芯與書封可以隨進分開的裝訂形式,因為外表呈盒或半盒狀,故稱和合裝。其特點:內芯和封殼可以分開,內芯可以調換,而封殼硬而耐用。在封殼裡層的上下接槽處各相連著一條供串線訂本用的訂條,一般與內芯訂口的寬度相同,上面打孔2~3個。裝配使用時,將對摺或單頁組成的內芯,在訂口部位根據訂條上的孔距位置相應打上孔洞,然後用帶子或羅釘與訂口條串起來紮緊。

  ***四***縫繢裝——承前啟後、綴連東西

  縫繢裝,誕生於唐代,是唐、宋時期曾經流行過的一種書籍裝幀形式。所謂“縫繢裝”,縫,就是用針線連綴。繢,原是指成匹布或帛的頭和尾,在這裡指書背***除了書背,書籍的其他部位是不能用線縫的***。縫繢就是用線把書葉縫在一起。把幾張書葉按順序摞在一起對摺,成為一帖。若干帖書葉集中在一起,用針線在書葉摺疊處反覆連綴,把許多書葉裝訂在一起的裝幀方法就是縫繢。縫繢的書線僅僅是縫在書背上的,線露在書外面的很少,有的幾乎看不見,而縫進書葉的部分多,翻開書以後,在書葉折縫處是可以看見縫線的。縫繢裝書籍由於書葉要兩面書寫,且縫繢時書葉容易被線勒斷。所以書籍用紙要有一定的厚度。縫繢裝的書籍長、寬比一般是1:1-1:2。

  縫繢裝在中國流行的時間並不長,宋代以後就失傳了。但是她與粘葉裝一樣,對於中國古代書籍向冊葉制的轉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雖然在中國失傳,這種技術工藝在唐宋時期卻隨著中外頻繁的文化交流,傳到世界的其他地方的,並儲存傳承下來。向東傳入日本,日本人對中國書籍的縫繢方法做了一些改進:在書背上只穿4個眼,用兩根針,每根針只在兩個眼中反覆穿連,從而演變出一種新的裝幀形式——“和綴”。向西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和歐洲,並影響了這些國家書籍的裝幀形式。在這些國家的古籍乃至現在還在世界各地廣泛使用書籍鎖線裝幀方法中,還能找到中國古代書籍縫繢的影子。中國古書縫繢裝對世界書籍形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五***粘葉裝——外剛內柔,開闔有度

  粘葉裝,出現在唐初。應該是在印度的貝葉裝佛經傳入後,受其啟發而發明的。所謂“粘葉”,就是把書葉粘在一起。其法:書葉對摺,每張書葉形成四個葉面,第一張書葉的第一面作為首葉,一般僅題寫書名,其餘三面按順序書寫文字。自第二葉開始,四個葉面全寫字,一部書寫完,所有書葉按書寫順序集中在一起,在每張書葉折口線左右2-3毫米處塗抹漿糊,使所有書葉粘連在一起。為解決書葉軟的問題,書皮選用硬紙,以便於插架儲存。粘葉裝直接啟發了蝴蝶裝的誕生***也有認為蝴蝶裝早於粘葉裝***,這種用漿糊把書葉粘連在一起的辦法對於中國古代書籍裝幀的發展來說,意義重大。

  ***六***西裝——西風東漸,化胡為華

  不做描述。國內做的最好的為雅昌。

  二、裝裱類

  所有使用漿糊等膠黏劑對圖書紙面或外包裝進行貼合,而不存在書背縫線、施膠工藝生產的圖書產品,都是裝訂類產品,包括:

  ***一***龍鱗裝——靜如處子,動若游龍

  現有的史料看,龍鱗裝這種書籍裝幀形式至少產生於公元9世紀後半葉的唐代。唐代詩歌發展繁榮是龍鱗裝書籍出現的文化動力之一。詩歌,特別是近體律詩的發展,不但要求有嚴格的韻律,遣詞造句、運用典故也要求典雅有據。這就促使唐朝社會相應地產生並發展了兩方面的著作。一方面是備查檢掌故使用的類書空前發展,另一方面就是供起韻賦詩、檢查格律用的韻書一再被修正、增補、傳抄而流佈社會。古時的類韻書類乎現在的字典,帶有工具書的性質,是可以備隨時翻檢使用的。因此,這類書籍的書寫方式和裝幀形式,也就要以方便隨時翻檢為原則而作相應的改變。於是便出現了一種既未打破卷軸裝的外觀,又達到方便翻檢目的的裝幀形式,這就是龍鱗裝手卷,也稱龍鱗裝卷軸。這種裝幀雖然還保留著卷軸裝的外形,但內部書頁卻如現代書籍一樣,可以翻閱查檢。這就大大增強了卷軸裝書籍對文字的儲存功能和使用功能,但也未突破卷軸裝的窠臼。然在哲學審美上,龍鱗裝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審美取向,最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氣質的裝幀形式。

  ***二***旋風裝——飄逸靈動,心動身搖

  旋風裝是受到“龍鱗裝”的啟發,並且是為克服龍鱗裝的部分不足而對龍鱗裝進行改造的結果。從這點上看,旋風裝不是一種獨立的書籍裝幀形式,而是龍鱗裝的衍生品。古人將短尺度的龍鱗裝卷底向外彎曲,使得首尾相接,這樣貼上在較粗的圓杆上,書葉依次環繞中軸外表面的所有書葉貼上完成。所有書葉都以中軸為中心呈輻射狀環繞排列。由於書葉向外不利於保護書葉,可以在首尾相接處增加一個褾,首葉和尾葉只單面書字而需要分別全幅粘裱於書褾正反兩面,靠近中軸的一端兩面以書褾右端中軸為核心從首向尾,或者從左往右捲起用褾帶捆紮,這個裝幀就算裝完了。開啟書褾縱向豎立時候,書葉以中軸為中心呈輻射狀分佈,象古代的車輪,非常美觀實用。

  ***三***卷軸裝——咫尺之間,千里之外

  卷軸裝始於帛書,產生於漢代,隋唐紙書盛行時應用於紙書,歷代沿用至今。卷軸裝是由簡策捲成一束的裝訂形式演變而成的。其方法是在長卷文章的末端粘連一根軸,將書卷卷在軸上。卷軸裝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張叫作“褾”的紙或絲織品起保護作用。褾頭再系以絲帶,用以捆縛書卷。絲帶末端穿一簽,捆縛後固定絲帶。閱讀時,將長卷開啟,隨著閱讀進度逐漸舒展,閱畢,將書卷繞軸捲起,用卷首絲帶捆縛,置於插架之上。從裝幀形式上看,卷軸裝主要從卷、軸、褾、帶四個部分進行裝飾,“玉軸牙籤,絹錦飄帶”是對當時卷軸書籍的生動描繪。

  ***四***經摺裝——智慧含弘,道佛同功

  雖然貝葉裝有諸多優於卷軸的特點,但在魏晉時期大量傳入漢地之後,由於中國文化重視關聯的整體哲學觀和“萬物皆備於我”、“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不敢毀傷”的宇宙倫理觀,其書葉分散不相連綴和書葉中間打孔的方式並沒有被漢地佛教書籍所普遍沿用,而是啟發了經摺裝的出現。佛教經籍的大規模印刷是促成卷軸裝必須適應發展的社會文化條件之一。唐代佛教的繁榮,造成了佛經的大規模印刷,原來的卷軸裝手卷的低容量和長尺度不適應僧尼們隨時翻閱讀誦佛經的需要,卷軸裝的許多弊端逐步暴露出來,如果看閱卷軸裝書籍的中後部分時也要從頭開啟,看完後還要再捲起,十分麻煩。經摺裝是在卷軸裝的形式上借鑑梵夾裝改造而來的,具體做法是:將一幅長卷沿著文字版面的間隔中間,一反一正的摺疊起來,形成長方形的一疊,在首末兩頁上分別貼上硬紙板或木板。它的裝幀形式與卷軸裝已經有很大的區別,變圓為方,化曲為直,其外觀已和今天的書籍非常相似。

  ***五***蝴蝶裝——翕合訊息,化蛹成蝶

  蝴蝶裝出現於北宋雕版印刷成熟時期,由粘葉裝發展而來。其出現的文化動力是詞譜的繁榮,技術動力之一為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和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其適應了印刷一版一葉的特點,也適應了詞譜使用時需要解放雙手的要求。蝴蝶裝有兩種方式:其一,以印字的一面字對字地對齊,將折葉集為一疊,使折邊逐葉彼此粘連,形成書脊,再用一張整紙對摺,粘裹書脊,並作前後封皮。可以理解為經摺裝加整體封皮;其二,每張書葉一面寫字,有字的一面對摺,若干書葉按順序集為一疊,相鄰書葉和書葉之間,空白葉面相對並塗滿漿糊,使所有書葉粘連在一起。兩種形式的蝴蝶裝都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翻閱時無論翻到哪葉,展開的書葉左右向外的拉力都相等,都使得書頁翻開後不會因拉力不均而自動合上。被廣泛用於畫譜、拳譜、舞譜、樂譜的製作。

  ***六***貝葉裝——摩訶般若,天竺梵林

  公元前後,佛教傳入中國後,印度梵文佛經逐漸湧入,隨之帶來了一種新的並且是當時中國沒有的佛教書籍裝幀形制——貝葉裝。貝葉裝是用印度古文字書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佛教經典所採用的夾板式以穿繩繞捆的裝幀形式。是中國古代紙本書籍唯一借鑑的外國圖書裝幀形制。由一張一張裁切後的貝葉疊置在一起,垂直打孔穿繩繞捆而成。其整體造型為長方體,上下兩塊護板將貝葉夾起來,因而也稱“梵夾裝。貝葉裝的傳入,給中國書籍裝幀設計引入了“葉”的概念,改變了中國人承襲千年的展開式的閱讀方式,逐漸影響了早期中國紙本書籍的紙張組合方式和裝訂方法,促進了中國紙本書籍裝幀形制由卷軸制向冊葉制的演變。這種“積葉成書”的方法所具有的優越性,逐漸促使中國傳統書籍紙張的組合方式和裝訂方法開始發生變化,書籍展開的形態由“平面”逐漸轉向“立體”,並隨著時代和印刷技術的發展,中國傳統書籍最終演變為成熟的垂直裝訂的線裝。

  ***七***箋——案頭精靈,筆下名片

  箋,是印有詩畫的信紙,是小幅而華貴的單葉紙張,用以題詩、寫信等士人間的交際酬酢,因此又稱“箋紙”。它是一種詩箋圖,也是一種“小品藝術”。既有作信紙用的實用價值,又可供藝術欣賞。箋在我國源遠流長,它應該是收到貝葉裝書葉的啟發而來,但是揚棄了貝葉上鑽孔的方式。早在公元六世紀,我國文風昌盛的南北朝時,就有“三臺妙跡,龍伸蠖屈之書,五色華箋,河北膠東之紙”的記載。當時,詩賦之文書寫於箋紙之上,在文人筆墨間大行其道,並因箋紙有五彩花色,而得“花箋”之名。唐代女詩人薛濤名譽川蜀,“與濤唱和者元稹、白居易等皆名士,記載凡二十人競有唱和,濤僑止百花潭,躬撰深紅小彩箋,裁書供吟獻酬,賢傑時謂之薛濤箋”。嚴格意義上說,箋不是一種圖書裝幀形制。但是在公司產品經營角度講,箋一般裝在盒子裡或者將歸類整理彙編成的簿冊,成為一種獨立品種的產品,可以將其看成一種裝幀形制,以便於歸類管理。

  ***八***框裝——鏡裡乾坤,芯中情懷

  即畫框,在中國歷史書畫裝在畫框裡的形式,並不佔主流。只有少部分屏風、團扇等鑲有書畫作品。究其原因,概因我國書畫材質多為宣紙、絲帛等輕柔材質,裝框不易所致。再者,古代玻璃板等用作框面的透明材料使用並不廣泛,有框無鏡。最根本的原因,是這種四周封閉且沉重僵硬,天地不明的方式,不符合中國文化的哲學傳統。中國人講究剛柔相濟、開闔有度,中庸和合等,即使戰爭都有“圍城必缺”的原則,因而框裝一直不佔主流。近一個多世紀,西風東漸,西畫的裝裱方式傳入,加之玻璃、塑料等高透明材質可供做鏡面,製作容易。更主要的原因是,現代住宅普遍較傳統住宅低矮,立軸不適合張掛,框裝遂大行其道。框裝,有框有鏡,裡邊的話遂被稱為鏡芯。現在,中國書畫的大部分都採用框裝,裝飾畫全部用框裝。這種形式可挖掘的市場潛力巨大。

  中國傳統書籍裝幀欣賞

  中國傳統書籍裝幀圖1

  中國傳統書籍裝幀圖2

  中國傳統書籍裝幀圖3

  中國傳統書籍裝幀圖4

  中國傳統書籍裝幀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