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愛情故事
卡夫卡是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捷克小說家,他從小就生活在父親的陰影裡,以至於卡夫卡的愛情也受到了來自家庭的影響。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卡夫卡的愛情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卡夫卡曾三次訂婚,又三次主動解除婚約,始終沒有建立自己的家庭。只是在他離開人世的半年多以前才與一名叫多拉·迪阿曼特的年輕猶太女子同居。卡夫卡的婚姻之所以如此艱難,是因為他不堪的家庭環境影響的。他覺得婚姻並不能給他帶來安全感,反而還會掠奪他的靈魂和肉體的雙重自由,卡夫卡終其一生都遊離於婚姻的城堡之外。
卡夫卡並不是一位缺少愛情的人,身高一米八二的憂鬱帥哥在二十出頭時就吸引了美麗的菲利斯,隨即兩人便開始談婚論嫁,但是很快就被卡夫卡解除了婚約。憤怒的菲利斯叫了幾個剽悍的姐妹以虛擬法庭的形式審判了這位“奧地利陳世美”,這一幕被卡夫卡轉化為文學形式,構成了《訴訟》的主體。之後卡夫卡又有幾次婚約,但無一例外都被他解除了。
有著世界上最焦灼靈魂的卡夫卡根本不適合婚姻,他也為此非常牴觸婚姻。但是在他離世前一年,身患肺癆的卡夫卡在一個療養院裡看到了一位正在殺魚的女孩,說了一句:“如此美麗的一雙手,卻幹著那麼殘忍的事”。之後這位女孩愛上了卡夫卡,愛情這味藥讓卡夫卡的病好轉,但是好景不長,病情繼續惡化。最終,卡夫卡因肺病離開人世。
卡夫卡的簡介
弗蘭茲·卡夫卡生活在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捷克,他出生於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的父親和母親都是猶太人,從這方面講,卡夫卡應該是一位地道的猶太人。
從卡夫卡的出生地來看,他出生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波西米亞首府布拉格,也就是現在的捷克西部,那裡正是猶太人的聚集地,根據這個條件可以推斷,卡夫卡就是猶太人,同時,他的父母都是猶太人,那麼卡夫卡是猶太人那是必然的。
“卡夫卡”這個姓氏在希伯來語中,它的含義是“穴鳥”,或者是“寒鴉”。根據史料記載,卡夫卡這個姓氏,很可能是在猶太人遭受迫害期間,奧匈帝國專門為猶太人規定的僅有的幾個姓氏之一。這樣以來,卡夫卡屬於猶太人是非常確定的。所以,在卡夫卡的簡介中,他總是會以猶太人的身份出現。
卡夫卡小時候,他的父母對他抱有很大的期望,他雖然身為猶太人,但是父母卻將他送到了一所德國人辦的文科中學學習。身為猶太人的卡夫卡自小學習的是德語,再加上他與當地的斯拉夫人沒有什麼來往***當時的布拉格主要是斯拉夫人的聚集地***,以至於卡夫卡成為一個性格孤僻的人。他曾在日記中寫道:“學校和家庭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抹殺我的個性。”由此可見,卡夫卡從中學時期就表現出了與世隔絕的傾向。
卡夫卡的文學地位
卡夫卡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德語小說家,作為西方現代派文學宗師的卡夫卡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無人能及的,他的作品不講求故事的明晰性,經常採用寓言體,而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永無定論,這也讓卡夫卡的作品風靡整個歐洲大陸。
卡夫卡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同時也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在這方面,卡夫卡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無可厚非的。卡夫卡的作品思路總是那麼不連貫,跳躍性很強,主題曲折晦澀,這無疑給讀者帶來不小的困難。雖然卡夫卡的作品難讀,但是隻要能讀進去,摸清作品的脈絡,一定會受益匪淺的。
卡夫卡的創作風格是表現主義,同時他也是在表現主義文學創作上最有成就的人。他創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前後,當時的社會經濟蕭條,社會腐敗,人民窮困潦倒,這一切使得卡夫卡的一生都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於是,這種孤獨感與恐懼感,成為了卡夫卡創作的永恆的主題。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並不是很多,而且,他在去世之前,他的女友按照他的意願,已經將他生前的大部分作品都燒燬了。但是,這些遺留下來的作品,對後世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卡夫卡的小說以荒誕的手法揭示了一種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他被三四十年代的超現實主義視為同仁,四五十年代的荒誕派視為先驅,六十年代的美國“黑色幽默”奉為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