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交近攻的來源是什麼

  遠交近攻是三十六計中衍生出的成語,最初作為外交和軍事的策略,是和遠方的國家結盟,而與相鄰的國家為敵,那麼你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遠交近攻的來源,希望能幫到你。

  遠交近攻的來源

  “遠交近攻”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中的秦策,范雎建議秦始皇說:“大王不如選擇對遠方的國家進行結盟,對近國進行攻打。得到一寸土地是大王的土地,得到一尺土地還是大王的土地。”這句話是范雎說服秦始皇的一句名句,也成為了一個很好的計策。

  春秋戰國末年,七雄開始了爭霸。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之後,不論是經濟還是軍事實力都發展的特別快。於是,秦昭王就開始了他吞併六國的計劃,把六國都給吞併,自己獨霸中原。

  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出兵攻打遠在天邊的齊國。范雎見此情景,就向秦昭王獻上了自己的計謀,就是“遠郊近鄰”的策略,勸說秦昭王不要輕易攻打齊國。范雎對秦昭王說:“齊國的實力很強大,而且離秦國又非常遠,攻打齊國的時候,我們的軍隊必定會經過韓、魏兩個國家。軍隊派少了的話,難以取得勝利。但是軍隊多的話,就算打勝了秦軍也無法佔有齊國的土地。不如先與齊國進行結盟,再攻打鄰國的韓、魏,然後逐步進行推進。”秦昭王聽了范雎的話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決定先攻打韓、魏,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進行結盟,秦昭王又派使者主動去跟齊國進行結盟。以後的四十餘年,秦昭王繼續堅持運用“遠交近攻”的策略,與遠方的齊、楚兩國進行結盟,首先攻下了韓、魏,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了趙國河燕國,統一了北方,又攻破了楚國,平定了南方,最後才對齊國進行用兵,齊國也被收入囊中。就這樣,秦始皇征戰十年,終於實現了統一六國的願望。

  遠交近攻的戰略

  “遠交近攻”是指聯絡距離遠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這是戰國時期范雎為秦昭王統一六國所提出來的外交和軍事策略。

  歷史上有許多戰爭都採用了“遠交近攻”的這種戰略,如袁紹奪取冀州就是運用這種“遠交近攻”的戰術。袁紹先與公孫瓚進行聯合,讓公孫瓚攻打冀州,對韓馥造成正面的打擊,然後自己率領同時壓向冀州,讓韓馥走投無路,又派出了說客進行遊說,最終韓馥選擇投降,讓出了冀州。但袁紹並沒有因此而感謝公孫瓚,反而將下一步的目標對準了公孫瓚。與公孫瓚進行合作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一旦達到了目的,便開始兵戎相向。

  上面一個例子是運用“遠交近攻”策略比較成功的案例,但是歷史上也有許多運用失敗的例子,尤其在宋朝。先犯錯誤的是北宋,北宋末年,宋國的北邊的鄰國是遼國,而在遼國以北的地方就是新興的金國了。北宋的皇帝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與金國進行聯合選擇滅掉遼國,想討回自己的領地,但結果在滅掉遼國之後的金軍長驅直下,對宋朝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幸好有長江為庇護,才算是保住了宋朝的半壁江山。之後的南宋又犯了一個與北宋同樣的錯誤,在南宋末年,南宋的皇帝又搞“遠交近攻”,派使者與蒙古結盟,夾攻金國,金國雖被滅了但是南宋也被徹底滅亡了。

  從以上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來看,“遠交近攻”雖然是一個非常有用的軍事策略,但是需要用在恰當地方上,不能盲目使用。

  遠交近攻的簡介

  “遠交近攻”是指一種外交河軍事上的策略,和遠方國家結盟,而與相近的國家為敵。是因為這個策略秦國才能統一華夏,吞併六國,為秦始皇實現了統一六國的願望。

  秦昭王即位時期,秦國因為商鞅變法使得國力已經遠遠地超過了其他六國。幾十年來,雖然秦國在與六國的對戰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但是在擴大秦國的疆域上並沒有多大的變化,也沒有明顯的進展,這是因為秦國在策略上並沒有正確的戰略目標,秦昭王急需一位能在他擴大疆域的道路上指點迷津的人士,直到他碰見了策士范雎,終於為他指明瞭正確的道路。

  “遠交近攻”的策略正是他們談話時的精華所在。范雎先是向秦昭王列舉了秦國在軍事上所擁有的優勢,但是這些優勢卻並不能轉化成實際的利益,緊接著范雎向秦昭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提出全力進攻秦國的鄰國韓、魏兩國,放棄本來想要攻打的齊國。並且與遠方的齊國等國進行聯盟。秦昭王其實也有想過用這個方法,但是又擔心韓、魏兩國不會輕易地屈服,從而導致與韓、魏兩國糾纏不清,這樣既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又損耗了秦國大量的兵力,對於之後的戰爭就很難有把握。

  瞭解了秦昭王的擔憂後,范雎又提出了割裂對方的領土,進行軍事打擊加上外交欺騙等具體的措施,並提出哪怕等到韓、魏一點點土地也是具有戰略作用的。最終,秦昭王同意了范雎的策略,從此秦國開始了統一六國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