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發生經過介紹

  鄭和下西洋是指自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的二十八年間,鄭和率眾七次遠航的歷史,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段歷史。

  鄭和下西洋的發生經過

  中國明朝期間,在永樂帝朱棣的大力支援下,中國的航海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一躍成為世界各國航海界中的翹楚,就連戰船的航程以及攻擊力也位列前茅。此期間發生的最具標誌性事件當屬鄭和七下西洋。那麼鄭和下西洋的過程是怎樣的,鄭和曾經多少次下西洋,每次的行程有何異同之處?

  公元1405年至公元1433年,在這近三十年的時間裡,鄭和曾經七次下西洋,為了能夠成功的完成每次航程,明朝政府可謂花費了大量的財力,建造了數萬輛船隻,同時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培養了一大批航海能手以及翻譯專家。

  鄭和每次下西洋的出發地基本是一致的,大多是從江蘇的劉家港拔錨起航。每一次行程中,鄭和都依照慣例展開外交,每到一處,鄭和首先會對當地的國主宣讀來自明朝皇帝朱棣的詔書,緊接著便是對國王以及皇室貴族們的例行賞賜,賞賜物非常豐盛,有金銀、玉帛以及紗羅等珍貴物,大多數國王也都會投桃報李,將本國的土特產作為回禮交給鄭和帶回明朝。

  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中,所到達的國家不下三十多個,包括爪哇、天方、阿丹、真臘、蘇祿等地,其中鄭和下西洋最遠的行程是到達了非洲東岸的紅海地區。公元1433年,鄭和在最後一次行程的過程中病逝於航船之上,中國的航海探索也就此結束。

  鄭和下西洋儲存食物的方法

  眾所周知,鄭和下西洋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它先後七次,歷時二十八年,行程幾萬海里,遠達非洲東海岸,如此浩大的工程,沒有完善的後勤保障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人們對鄭和下西洋如何儲存食物津津樂道,試圖尋找這個的不解之謎的答案。

  據現有資料表明,鄭和的船隊很重視後勤補給,船隊中有專門的保障給養的船隻,而且船員們在船上帶上了黃豆,黃豆可以發豆芽,這樣就有了新鮮蔬菜,保證了維生素的補充。而且船員還飼養了馬、羊等牲畜,既可以當做交通工具又可以補充必要的營養,還要雞、鴨等活禽,這些都是船員維持體力的必備食物,這樣就保障了即使在長時間不能靠岸補充新鮮淡水河食物的情況下,依然不會出現敗血症等疾病。

  另外鄭和下西洋在儲存食物方面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繳獲地方的物資。鄭和下西洋的寶船上都攜帶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主要就是打擊沿路的海盜,而一旦打敗他們,鄭和便派人繳獲他們的物資,佔領他們的基地,這也是船隊在茫茫大海中能夠得到有效補給的重要手段,因為單靠隨身攜帶的食物,遠遠不足以抵禦茫茫大海的風險。還有就是將傷員安置在就近的小島上,等待他們痊癒後再帶上,這樣就減輕了船隊負擔,也有效遏制了疾病的傳播。

  鄭和下西洋的利與弊

  辯證唯物主義是現代實踐主義哲學的核心思想,唯物主義堅持一切事物都存在著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這就要求我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要用一分為二的觀念去看待。這個原理幾乎適用於世界上的任何問題,對於鄭和下西洋這件事也同樣適用。鄭和下西洋在航海事業的開拓上對中國的發展十分有利,但這並不代表著鄭和下西洋沒有任何的弊端存在。那麼鄭和下西洋利與弊都有哪些呢?

  公元1405年7月,在鄭和的帶領下,明朝的船隊從江蘇劉家港出發,在隨後近三十年的時間裡,這支龐大的航海隊伍先後七次出航,不斷進行著航海的探索,這項壯舉被稱為鄭和下西洋。歷史上對於這項壯舉的評價卻並不僅僅只有讚美,在讚美之外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那麼鄭和下西洋的利與弊都有哪些呢?

  首先,鄭和下西洋的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事業的壯舉,令中國的航海業受到世界的矚目,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其二、鄭和下西洋贏得了亞洲許多國家對中國的信任和友誼。

  其次,鄭和下西洋的弊端同樣也有以下的兩個方面。

  其一、鄭和下西洋雖然是歷史壯舉,但明朝為此投入了巨大的經濟支援,給明朝政府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

  其二、鄭和下西洋的過程極為艱辛,這次壯舉卻並沒有令朝廷徹底實行貿易自由,甚至清朝時期還出現閉關鎖國的現象,這不失為一大遺憾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