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月球的人類

  自然科學是關於自然界的物質現象及其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它把自然界劃分為不同的研究領域或層次,分門別類地研究各個領域或層次的物質的形態、結構、性質及其運動規律,形成各科的系統知識,以此構成整個自然科學的知識體系。

  自然科學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智慧結晶,是系統化了的理性認識,以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等構成其理論體系。自然科學的理論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具有客觀真理性;它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但不同於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法律、道德等意識形式。它所反映的是關於自然界的物質現象及其運動規律的客觀真理,具有超民族性、超階級性和歷史繼承性;在階級社會中,由誰來研究、掌握、運用自然科學,往往帶上階級的烙印。自然科學不是社會上層建築,而是生產力,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通過教育和技術發明等途徑可轉入生產力的三個要素,併入生產過程,成為直接的生產力;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自然科學的因素在生產力中所佔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第一生產力”;自然科學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導致社會革命,成為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人類的科學活動源於生產實踐,自然科學的發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生產,同時受著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以及自然科學內部矛盾運動的制約。用運載火箭發射航天器,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有年份、月份、日期和時刻的選擇。比如,哈雷彗星以76年為週期迴歸,哈雷彗星探測器應選在其面向太陽的幾個連續年份中發射;火星與地球的會合周期為780天,火星探測器應在火星與地球會合前後連續的幾個月份中發射;有些航天器必須在某個月內連續的幾天中發射;由於工作條件和軌道要求,以及氣象的限制,有些航天器必須在某日內某個時刻到另一個時刻內發射。這種允許航天器發射的時間範圍,叫作發射視窗。

  1969年7月僑日肯尼迪航天中心所在的梅里特島上,馮·布勞恩博士親臨控制中心。上午9點32分,市勞恩為他設計的"土星"5號火箭下達了"倒計時"的指令。身高110.6米,全重 2 930噸的"上星飛號,以1.32X10瓦的雷霆萬鈞之勢,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踏上了地球人類希冀飛往月球的漫長之路的最後一程。

  發射後9分11秒,第H級火箭脫離,第三級火箭第一次點火。11分40秒,第三級火箭熄火,飛船進入地球軌道。當第三級火箭再次點火後,飛船脫離地球軌道,進入狹長的地月過渡軌道。發射後3小時歷分,指令艙和服務艙與第三級火箭暫時分離。指令艙駕駛員麥克爾·柯林斯把飛船調轉180度,然後把指令艙端的錐狀對接杆,慢慢地準確插入登月艙的連線孔。接著,埃德溫·艾德林,這位宇宙工程學博士卸下登月和指令艙間的封閉隔板,接通電纜,完成了全部對接工作。發射後4時10分,第三級火箭與飛船徹底分離。登月艙向月球飛奔而去。

  在月面降落

  "阿波羅"11號在第一天飛行中,向地球轉播了在高空俯瞰的太平洋和美洲大陸的景象。第二天的門點32分,飛船向地球轉播了宇航員的生活和工作情況,轉播達34分鐘。第三天飛行中,又向地球轉播了1小時30分有關宇航員進人登月艙及艙內儀器裝置的場景。第四天清晨,11號飛船以每秒減速800米進入月球軌道。當飛船繞月3圈時,指令長尼·阿姆斯特朗主持第4次電視轉播,許多地球人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遙遠月球的坑坑窪窪的表面。7月20日上午,柯林斯隨飛船指令艙留在繞月軌道上,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駕駛登月艙逐漸向月面下降。離月面 2 200米時,登月艙下降速度穩定在每秒 6米。當登月能離月面 150米時,阿姆斯特朗發現預定著陸點資料與實情不符。這位美國最著名的宇航員果斷決定改變著陸點。經過 102小時 39分40秒的飛行,現在,"鷹"號登月艙的4條著陸支架終於穩穩地落在被稱為"靜海"的月球上地上。遙遠星球亙古以來的寧靜被人類的使者打破了。

  劃時代的"一小步"

  地球上億萬人的目光都通過電視螢幕緊盯著走出登月艙口的阿姆斯特朗。他花了3分鐘才走完9級踏板的舷梯。美國東部時間,1969年7月20日,22時56分20秒,月面上終於踏出人類的第一個腳印。阿姆斯特朗面對沉睡已久的月球大地宣佈:"對一個人來說,這只不過是小小的一步,可對全人類來說,這卻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在此後2

  小時40分的月面探險中,兩位宇航員展開了太陽能電池陣。安設了月震儀和鐳射反射器,還採集了22千克月球岩石和土壤的樣品,並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了電視談話。7月ZI日上午 11時 15分,登月艙飛離月面之後與繞月軌道上的飛船會合。1969年7月28日,美國東部時間12時55分22秒,"阿波羅"11號完成人類首次登月後,安全濺落在夏威夷西南的太平洋上。總統尼克松親臨打撈的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主持"阿波羅"11號三位宇航員返航的歡迎儀式。

  "阿波羅"11號飛船和三位宇航英雄,在人類發展史上永久地刻下了自己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