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心理健康教育
在現代社會,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現為認知功能正常,情緒反應適當,意志品質健全,自我意識。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在現代社會,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現為認知功能正常,情緒反應適當,意志品質健全,自我意識正確,個性結構完整,人際關係協調,人生態度積極,社會適應良好,行為表現規範和行為與年齡相符等。
心理健康教育也稱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相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於精神醫學中的診療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兒童青少年心理髮展的需要而開展的教育活動,旨在提高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恰當有效地應對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如何進行情緒調節等,使學生更有效、積極地適應社會、適應自身的發展變化,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所以,預防問題發生、促進心理素質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從本質上來講,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現代社會經濟比較發達,家庭生活比較優越,外來文化的衝擊波也比較強烈。這諸多的因素,對少年兒童的心理髮展無疑會產生正負兩方面的影響。據一九九八年全國少工委等組織聯合抽樣調查表明:“全國少年兒童存在四大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如今少年兒童以“我”為中心,依賴性強,自我控制能力差,任性,脾氣大,膽小……“某省高中學生因不滿老師的教育,把老師殘忍地殺死宿舍中,仍若無其事地上課玩耍三天至案發”。大量觸目驚心的事實,都向我們說明一個問題,現代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當前教育中的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於健康的第四次定義:健康的涵義,是指軀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會適應性良好。可見,健康的內涵已日漸深廣,心理健康已納入衡量健康與否的標準之內。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鬥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
專家指出:“二十一世紀的競爭,不是金錢和權力的競爭,而是心理素質的競爭。”由此表明,健康的心理是成功的基石,是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然而,我國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卻不容樂觀,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培養少年兒童健康的心理素質,應成為教育者的共識。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原則:
1、發展性原則: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在心理教學的過程中必須以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學生的心理,二是心理教育活動必須立足於促進學生心理髮展,而不是僅限於心理健康的要求。貫徹發展性原則,首先在思想上要明確發***轉載自第一範文網
2、非價值性評價原則:心理教育的最高目的就使要促進兒童、青少年的心理髮展,而不是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髮展水平或健康程度作出鑑定。但為了有效地進行心理教育,教育者需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髮展水平和心理狀況,有時要運用一些測量手段,切忌把心理測試結果作為一種價值評價,直接或間接地成為一種“社會標定”傳達給學生,成為學生心理髮展的障礙。
3、主體性原則:在心理教育過程中,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和調動學生自我心理髮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4、相容性原則:使指在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教師***和受教育者***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情感上是相容的。貫徹相容性原則,首先要尊重學生,淡化教育與受教育的痕跡。把每個學生都擺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為學生創造一種自由、舒暢、開誠佈公、無拘無束的相互交流氛圍。其次,應重視瞭解學生的心理髮展狀況,真誠地關心和愛護學生。第三,創造師生間最佳的“心理場”。“心理場”是有師生之間的心理相互影響構成,它對心理教育效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