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蟲病的症狀

  鉤蟲病是因寄生蟲引起的腸胃疾病,表面看好像沒什麼大礙,其實會嚴重影響人體健康,尤其是兒童。下面小編帶你瞭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1、鉤蚴蟲所致的症狀

  鉤蚴侵入處面板,初有奇癢和燒灼感,繼而出現小出血點、丘疹和小皰疹。皮炎多發生在手指或足趾間、足背、踝部等,數日內可消失。

  受染後3~5日,患者常有咳嗽、喉癢、聲啞等;重者呈劇烈乾咳和哮喘發作,表現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哮喘,痰內可出現血絲。

  2、成蟲引起的症狀

  患者大多於感染後1~2個月逐漸出現上腹部不適或疼痛、食慾減退、腹瀉、乏力、消瘦等。

  重度感染後3~5個月逐漸出現進行性貧血,表現為頭暈、耳鳴、心悸、氣促等。貧血的程度直接影響迴圈系統,特別是心臟代謝功能。患者面板黏膜蒼白,下肢輕度水腫,不勞動也感氣急、心悸,四肢無力、耳鳴、眼花、頭昏、智力減退等。重度感染者全身水腫顯著等。

  3、其他的症狀

  兒童重症患者,可有生長髮育障礙、智力減退、性發育不全、侏儒症等表現。成年患者也常有閉經、陽痿、性慾減退、不育等;嚴重感染的孕婦易引起妊娠中毒症、早產、死胎等。

  鉤蟲病的危害

  胃腸功能紊亂:成蟲咬附於腸粘膜,引起腸壁散在性出血點及小潰瘍,周圍有炎細胞浸潤。患者表現為持續性、彌散性腹痛,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部分重症患者可出現柏油樣黑便***嬰兒鉤蟲病***或血便***消化道大出血***。

  貧血:鉤蟲對人最主要的危害是貧血。鉤蟲咬附腸壁,吸血為食,造成血液丟失,鉤蟲頭腺分泌的抗凝素,使咬附部位造成傷口血液不斷滲出,加之蟲體頻繁更換吸血部位,造成更多的傷口滲血;同時慢性失血,鐵和蛋白質的不斷損耗,使造血原料不足,血紅蛋白合成障礙,合成速度低於紅細胞新生速度,導致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異嗜症:僅有少數患者出現,表現為喜食生米、生豆、茶葉、瓦片及碎布等。似與患者體內鐵的耗損有關。多數患者經服鐵劑後,可自行消失。

  如何預防鉤蟲病

  加強糞便管理及無害化處理,是切斷鉤蟲傳播途徑的重要措施。採用糞尿混合貯存,經密封式沼氣池、五格三池式沉澱等殺滅蟲卵後,再用於旱地作物施肥。急需用肥時可用畜糞或化肥代替。

  加強個人防護和防止感染,耕作時提倡穿鞋下地,手、足面板塗沫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液或15%噻苯咪唑軟膏,對預防感染有一定作用。應儘量爭取使用機械勞動代替手工操作,以減少感染機會。

  在農村高發地區,普查普治,統一服藥,定期複查,未愈病人重複服藥,徹底消滅感染源。

  加強衛生宣傳,使人們瞭解到鉤蟲病的感染方式,不要讓孩子赤腳去地裡玩土,不許他們裸體嬉戲,要改變不穿死襠褲的壞習慣,減少鉤蟲幼蟲侵入面板的機會。

  鉤蟲病的治療

  由於鉤蚴進入面板後24h內大部分尚停留在區域性,故採用物理、化學等措施治療鉤蚴所致的皮炎,可收到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

  區域性藥物塗擦法:可酌情選用以下藥物:2%~4%碘酒,5%噻苯達唑軟膏,3%水楊酸乙醇,氧化鋅軟膏及左旋咪唑塗膚劑等。均有止癢、消腫及殺滅皮內鉤蚴的作用。

  面板透熱療法:包括熱浸、熱敷和熱薰三種方法。

  熱浸法:用53℃熱水間歇浸泡患處即浸2s、間歇8s,持續25min;或持續浸泡10~15min***必須不斷加熱水,保持熱水原有溫度***。

  熱敷法:用多層紗布或棉布或毛巾作布墊,浸於上述熱水中,然後取出稍擠幹緊貼在面板炎性部位。30s換1次,持續10min。

  熱薰法:用川艾卷或草紙卷點火,在患部薰燙5min***應防止區域性面板燒傷***。以上療法對止癢、消炎效果較好。

  鉤蟲病的偏方

  榧子仁15—20克,使君子仁15—20粒。10歲以下按年齡計算每歲1粒,10歲以上每次服用15—20粒。每日口服3次,服藥3—6日。

  烏梅15克。烏梅加水250毫升,煎煮取液60毫升,早飯前空腹服用,二煎在午飯前服,每日一劑,5日為1個療程。

  鶴蝨9克,雷丸9克,炒川楝子9克,檳榔9克,苦蔘9克,炒枳實9克,木香3克。水煎,晨起、睡前分2次空腹服,每日一劑。9歲以下用量減半,5日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