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去舟山旅遊攻略

  舟山是浙江省轄地級市,是我國兩個以群島建立的地級市之一,由1390個島嶼組成,佔全國的五分之一。群島之中,以舟山島最大,其“形如舟揖”,故名舟山。全市總面積2.22萬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2.08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440平方公里,素有“東海魚倉”和“祖國漁都”之美稱,暨上海浦東新區,重慶兩江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後我國第四個經濟新區。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是上海去舟山的旅遊攻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舟山簡介

  舟山群島歷史悠久,古稱“海中洲”,藍天、碧海、綠島、金沙、白浪是舟山生態旅遊環境的主色調。以海、漁、城、島、港、航、商為特色,集海島風光、海洋文化和佛教文化於一體的海洋旅遊資源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群中獨具風采。舟山境內共擁有佛教文化景觀、山海自然景觀和海島漁俗景觀1000餘處,主要分佈在23個島嶼上。這裡擁有普陀山、嵊泗列島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岱山島、桃花島兩個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及全國唯一的海島歷史文化名城定海,它是華東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每年吸引著600多萬海內外遊客並以15%的速度逐年遞增,是中國東部著名的海島旅遊勝地。

  舟山群島旅遊資源豐富,美麗沙灘主要有嵊泗沙灘、朱家尖沙灘、衢山沙灘、桃花島沙灘、秀山沙灘、岱山沙灘等。舟山群島有觀音道場兩處,一處是南海普陀山,一處是東海上的觀音山,兩座佛教名山是姐妹山。

  舟山的文化藝術

  舟山的定海古城是海洋歷史文化遺產,古蹟眾多,1991年被浙江省政府批准為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漁民號子

  舟山漁民號子,是舟山群島船漁工號子的總稱,是舟山各島漁民、船工世代相傳的海洋民間口頭音樂,它與漁船、運輸船作業和漁***船***民在海上和岸上勞動時息息相伴,是浙江省乃至國內的代表性民間勞動號子之一。

  舟山鑼鼓

  舟山鑼鼓以鑼、鼓、鈸及鎖吶為基調,間以絲竹,音響巨集壯,旋律急蕩奔放,氣氛極為熱烈,具有鮮明海島特色。解放後這一民間藝術,經過加工改進慢慢地搬上了舞臺。主要作品有《漁舟凱歌》《東海漁歌》《漁民歡樂》等。

  祭海

  漁民每泛出海之前,先要在船上祭祀神祗,燒化疏牒,俗稱“行文書”。然後由老大將杯中酒與盤中肉拋入大海,稱“酬遊魂”,以求出海打魚時平安無事。祭祀時要放一副“太平坊”,即棺材板,出海時,放在船上。棺材板冠以“太平坊”之名,與漁民在大海作業時很有可能被巨浪吞噬相關。葬身大海是漁民大忌,與“入土為安”的習俗大相徑庭。因此放一副棺材板,以求太平無事,若死,也得死在家裡,才能“入土為安”。這與他們到市場上去買床,不願買新的,卻要買一張已死過人的,以求到老能死在床上的願望相一致。一泛結束,亦要舉行祭祀神祗,稱“謝洋”。

  潮魂

  舊時沿海漁村一種特殊的喪俗。出海漁民翻船而死的人,因無法尋得屍體。家中設靈堂,海邊搭草棚設“醮臺”。傍晚舉行招魂儀式,在草棚裡點香燭,放供品,稻草人坐中間,上貼死者生辰八字。夜間漲潮時,道士坐“醮臺”上,敲響鐘磬饒鈸,唸咒語。有人手扶一根手竹,上掛籮筐,內裝雄雞一隻,面對大海,隨道士咒語,不停搖動。也有由死者家屬披麻戴孝,提著燈籠高呼死者名字,為其招魂。第二日將稻草人放入空棺材安葬。

  跳灶會

  跳蚤會,又名跳灶會,系流傳於舟山白泉的民俗舞蹈,因舞姿如跳蚤和婦女跳到灶上撒尿就能滅火的傳說而得名。它的形式是男女對舞,男飾濟公,女扮火神***男扮女裝其裝為紅衣綠褲***,意為“濟公斗火神”。行會時,他***她***倆由粗草繩圍成長方形,邊舞邊唱,唱法似“小熱昏”一般,除原準備的曲調外,能觸景生情,見機應唱,能吸引圍觀者興趣。

  唱蓬蓬

  唱蓬蓬即唱新聞,指樂師藉助伴奏,將時事新聞和評論說唱給眾人聽,並獲取一定的報酬。

  滃洲走書

  舟山走書***又名滃州走書***源於定海馬嶴,是舟山群島歷史文化奇葩之一,約產生於1800年前後,後從六橫傳至鎮海後,演化為“蛟川走書”。初為自擊自唱的單口說唱曲藝,內容以短詞為主,原為一人自鼓自唱,後吸取戲劇中的走、唱、念、表相結合的表演手法,將單檔坐唱改為二人或多人演唱。常規演出為1人主唱,輔1-2人伴奏***幫腔和笛***。其基本調為“慢調”與“急賦”,另吸收其他曲樂中的“二簧”、“流水”等曲調。演唱樸實,清晰“四工合”幫腔為其特性音調,以唱、表白、演為主要表演形式。

  貝雕漁民畫

  舟山貝雕是利用當地的貝殼作原料,根據貝殼的天然色彩、光澤、紋理,精雕成神形兼備的風景、人物、山水、花鳥等畫屏的工藝美術品。

  海島漁民畫

  舟山海島漁民畫,是海島地區特有的一種繪畫藝術,以衢山鼠浪湖漁民畫和東極漁民畫最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