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學畢業論文

  隨著高校轉型發展深入進行,會計學課程應該加強教學改革,以適應新時期教育教學形勢要求。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下載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下載篇1

  淺析事業單位改革程序中的財務管理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深入,事業單位的改革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其定位與職能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實現其職能的內外環境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但事業單位內部的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改革卻相對滯後,使得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將對事業單位改革程序中存在的相關財務管理問題進行分析,並就此提出相關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事業單位;改革;財務管理。

  一、引言。

  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得部分事業單位完全推向市場,部分事業單位由國家賦予了一定的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政府新公共財政體系框架的建立,政府經濟職能的“市場化”傾向加強,作為完善政府職能的輔助部門———事業單位的內外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它正從單純的“公益性”向“綜合性”逐漸改變,其市場性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其服務物件、服務方法以及取得資金的來源等,與以往相比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2006年新《企業會計準則》的頒佈進一步完善了與我國國情相適應並與國際慣例相協調的企業會計法規體系。而我國的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仍然沿用的是上世紀90年代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財務管理滯後且明顯帶有計劃經濟體制的遺留痕跡。財務管理相對單調與簡單的常規做法與其實際發展的複雜性之間產生了較大的矛盾,造成了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方面的種種問題。

  二、事業單位改革程序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1·事業單位資金來源多渠道,財務管理難度加大。

  完全推向市場的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已經脫離了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範疇。而尚未被推向市場的事業單位,仍保留計劃經濟時期的痕跡。即,財政低層次的保障,允許事業單位開展一些收費或者經營服務,甚至有些事業單位成立下屬企業進行經營,以彌補經費的不足。這樣使得事業單位的資金來源更加廣泛,財政撥入資金、事業收入、經營收入、附屬單位上繳收入等多渠道,使得資金管理難度越來越大。

  2·國家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實行的是預算績效考核,強調的是預算管理,從而使得資金使用效益低下。

  在計劃經濟下,我國的財政是一種大包大攬的財政,政府統攬一切,財政通過直接分配來實現政府目標。事業單位對於資金的來源與使用缺乏足夠的自主決策權,它只是政府目標的執行工具,無需對資金使用產生的效益負責,財務管理相對簡單,主要就是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和預算監督。

  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事業單位作為獨立的法人,擁有更多的資金來源渠道、經營收入和有權進行相應的投資,無疑也會參與到市場競爭的過程中,使得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不再侷限於預算管理。但是,現行的財務管理體制圍繞的仍然是預算資金的使用,一方面給事業單位開了創收的口子,另一方面又不能真正按照企業模式運作,迫使各事業單位更加註重的是預算執行,而非經濟效益,很少考慮行政成本,成本核算粗放,也使其很少進行相關的財務決策,導致資金效益顯然低下。

  3·財政收支兩條線的改革力度不夠。

  事業單位收支兩條線是改革的必然要求。財政體制改革提出事業單位實行收支兩條線,部分事業單位由於在稅收和非稅收入定位不明確,仍有一些單位出現自收自支的現象,事業單位的部分資金尤其是經營性收入遊離於財政監管之外,非稅收入管理制度尚待進一步完善。

  4·資金來源多渠道,綜合預算編制不完善。

  由於預算編制是從基層由下而上進行編制,編制上的不科學性使得一些事業單位人為地將有些經營性資金不納入預算管理,遊離預算管理之外從而可能引發小金庫。

  5·事業單位人員經費、部分業務執行。

  經費不足,造成資金使用上的不規範。

  在我國部分事業單位國家只從政策上給予保障,財政預算經費如人員經費、部分業務專案經費等是嚴重不足的,從預算的角度上看,得先保證人員經費的支出,經費的不足,導致資金的濫用,有些單位因沒有或者經營性收入不足,從維護穩定的角度出發,用專案經費、基本建設經費發放人員津補貼。

  6·固定資產管理不規範。

  由於事業單位未對國有資產進行經營性和非經營性的有效劃分,事業單位的經營創收正是利用了這部分資源進行科技服務,創造了一定的財富,彌補事業經費的不足。從國有資產的構成來看是不均衡的,資產的購置者、使用和維護者不一致,勢必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對單位資產的運作以及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缺乏有效的監督,同時也造成成本費用支出的不合理。

  7·財務人員的財務管理意識薄弱、財務崗位權責弱化。

  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職能實現工具弱化了事業單位財務人員的主動財務管理意識,再加上財務人員素質的參差不齊,讓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水平低下,從而使得本應發揮財務控制和監督職能的財務機構基本上作為一個會計核算單位或報賬機構存在。其主要表現有:①財務人員沒有參加重大經濟決策的過程;②財務控制流於形式,如一些財務人員僅僅從會計的角度對發票、報銷單等資金劃撥手續進行審批,而沒有按照相關合同或檔案對支出金額的正確性、合理性進行核對;③財務人員沒有對會計資訊進行相關的整理、提煉和加工,有些單位甚至全年都沒有編制過基本的財務報表,其直接後果就是既不能為相關的經濟決策提供有用資訊,又沒有及時掌握本單位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

  三、對事業單位改革程序中財務管理的建議。

  市場經濟的實質就是在一定規則約束下的市場主體的相互獨立和產權清晰,在新公共財政與新公共管理主義的改革浪潮中,為了適應與促進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服務型政府已經成為了政府改革的必然趨勢,這勢必要強化政府在公共事務中的“市場化”地位,讓其與市場經濟的發展更加和諧與融洽。因而,加強自身的“市場化”地位也成為了改善作為完善政府職能而存在的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改革的一個必然趨勢,為了更好的加強事業單位的“市場化”地位,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繼續深化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體制改革。

  計劃經濟體制下一刀切的財務管理體制已經很難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事業單位發展,我們應該繼續深化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體制改革,增強其“市場化”地位。

  1·繼續完善事業單位的分類改革,確定不同的市場主體地位。

  事業單位的存在具有歷史特殊性,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改革浪潮中,有加強“市場化”的趨勢。但是,也並不是所有的事業單位都需要關注其資金使用的經濟效益,所以,改革的首要目標是完善事業單位的分類改革,從而確立相應的財務管理目標。

  具體來說,準政府型別和純公益類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主要目標是追求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重點在資金使用上而非其資金盈利性;準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目標是追求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使用的綜合效益最大化,關注的重點除了資金使用以外還有財政資金與社會資金的保值、增值以及盈利;純經營類的事業單位就應當與市場中的企業定位一致,追求的財務管理目標是盈利最大化,但其前提條件是其追逐盈利的過程中不能對公共服務和公共事業產生負的外部效應。

  2·引入權責發生制,增強事業單位會計資訊的財務決策權。

  對於準政府類和純公益類的事業單位,其主要定位還是在於其政府職能的實現,無需關注財政資金的盈利性,需要的相關資訊比較少,所以可以仍然適用收付實現制的會計核算;對於純經營性的事業單位而言,企業的市場地位需要更加全面和相關的會計資訊來支援其財務決策的做出,因此應當引入權責發生制的會計核算體制,增強會計資訊的決策有用性;準公益性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目標相對比較複雜,既要考慮財政資金的使用,又要兼顧社會資金的盈利性,單純的用某一單一的會計核算體制都難以滿足其財務要求。所以,相應的解決方法有兩種:①嚴格區分事業單位的資金使用途徑,對於公益性的資金使用,沿用收付實現制的會計核算體制,而對於經營性資金使用,引入權責發生制。

  ②對於難以具體區分資金使用的,在用收付實現制核算的基礎上,再用權責發生制核算一遍,從而滿足事業單位參與市場競爭的資訊需求。

  ***二***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制度。

  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應從只注重財政資金的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和預算監督轉到對單位全部資金的來源、使用以及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全過程進行核算和監督:

  1·加強綜合預算管理。事業單位預算是根據各單位職責、工作任務和事業發展計劃,編制的年度財務收支計劃,反映單位資金收支、業務活動和事業發展的規模和方向,是部門預算編制的基礎,也是單位財務工作的基本依據,所以各單位的預算外收入、經營收入也應全部納入預算管理,編制年度綜合預算,全面反映部門及所屬單位預算內外資金收支狀況,不得“坐收”、“坐支”。

  2·深化和完善事業單位國庫集中支付系統,運用國庫集中支付系統軟體對財政資料進行分析,加強財政與經濟聯絡的分析,同時完善和利用各部門的財務軟體系統對預算外、經營性資金全面剖析、把握資金的走向,關注資金的使用效率,發現問題,查詢原因,提出對策,提高預、決算分析水平,更好地為領導決策服務。

  3·加強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事業單位資產管理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做好固定資產產權登記、變動和糾紛的調處,儘可能地將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區分開來,對單位資產的運作以及資產保值增值情況進行有效的審計監督,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三***加大事業單位財務資訊的透明度,增強對事業單位財務決策的外部監督事業單位雖然是作為政府職能的輔助部門存在,但是在“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前提下,事業單位與政府之間同樣存在“委託—代理”關係。事業單位目標利益函式和政府的職能目標函式是存在差異的,在市場化改革的推動下,這種目標差異矛盾就變的更為明顯與尖銳。而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更助長了事業單位財務“機會主義”

  行為,從而阻撓了政府職能目標的實現。

  因此,適當的財務公開就像是引入一個有效的外部監督,一方面,加強公眾對政府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約束事業單位的“機會主義”行為。

  ***四***強化事業單位財務人員的財務管理意識,提高財務人員的基本素質財務管理體制的完善是改觀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狀況的必要前提,但是光有這個前提是遠遠不夠的,財務人員的素質高低也起著一個決定性的作用。因而,要加強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水平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加強事業單位的財務人員財務管理意識和專業水平。一方面,強化財務人員的財務管理意識,要讓投資風險、籌資成本、資金的時間價值、經營收益等基本財務意思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加強對已有財務人員的後續教育以及新進財務人員的專業水準把關,提升財務人員的專業素養。

  參考文獻:

  [1]馬國賢。服務型政府的預算框架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11***:1~11.

  [2]馮永梅,王澤崗。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目標的變革[J].註冊會計師與審計,2008***9***:30~31.

  [3]匡豔。淺談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公開制度[J]財會通訊,2007***7***:20.

  [4]李淑珍。重新構建事業單位財務理念體系[J]廣西會計,2011***7***:10~11.

  [5]白宗青。改革和完善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設想和建議[J]經濟參考研究。2009***69***:15~19.

  下載篇2

  試談施工企業會計資訊失真及防範措施

  摘要: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建築施工企業迅猛發展,但施工企業會計資訊失真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以致於不但弱化了施工企業內部管理,而且給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從而影響著施工企業未來的生存和發展。

  本文首先對建築施工企業會計資訊的特點給予了詳細的介紹,其次對施工企業會計資訊失真的原因進行了詳細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最後一一相對應的提出了科學合理的防範施工企業會計資訊失真的措施。

  關鍵詞:建築施工 會計資訊 資訊失真。

  0 引言。

  由於我國施工企業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建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等、靠、要”的施工任務已經蕩然無存,施工企業必須參加招投標,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施工專案;再者,由於施工企業管理粗放,內部制度還不夠完善,因此在利益與法律的博弈下,企業會計資訊失真問題越來越突出,這給企業的經濟活動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危害。對此,施工企業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努力找出其原因,建立相應的防範措施。

  1 建築施工企業會計資訊的特點。

  建築會計資訊是以建築企業為主體,以企業資金活動為物件,努力提高施工企業經濟效益的一種管理活動。同國家政府機關和非經營組織不一樣,企業的基本目的是獲取經濟利益,所以,作為企業管理重要做成部分的企業會計,肯定要為企業獲取經濟利益服務。建築施工企業會計的工作內容除了同一般企業的相同之外,主要特點是需要進行工程成本的計算,並且根據承包工程的具體形式同委託單位辦理工程款結算及竣工結算。總結起來,建築施工企業會計資訊的特點主要分為以下兩點:

  1.1 建築施工企業每項施工工程的會計資訊特點

  建築施工企業需要對每項不同的工程進行成本核算,這樣是為了達到工程預算同建築實際成本相一致。因此,施工企業會計需要對每項不同施工工程分別進行詳細的分析計算,以便於對資料的分析和考核。

  1.2 建築施工企業工程成本核算與工程款結算的特點

  建築施工專案的施工週期相對於其他企業來說算是比較長的,如果施工工作的價款結算和工程成本核算沒有進行分階段實施,而是等到工程專案基本完工或徹底完工後再進行這項工作,那麼施工企業需要墊付大量的資金,以致於導致施工企業資金不能順利有效週轉,各個部門經營成果不能如實反映。因此,建築施工企業應當及時對完工的建築工程進行分期計算預算成本和實際成本,以便於及時有效的對施工專案進行工程款結算。

  2 建築施工企業會計資訊失真的原因。

  2.1 管理者名利思想嚴重,政治素質不高

  在我國建築施工企業當中,不可否認,部分企業經營者名利思想嚴重,自我約束能力差,政治素質不高,因此出現很多虛假利益。目前在我國,很多建築施工企業大力推行專案承包制,由各個專案經理對施工專案實施內部經濟責任承包,因為專案會計出具的資料直接和專案經理部領導班子可獲得的經濟利益掛鉤,因此企業對專案經理部的考核主要以專案財務報告結果為依據。這樣的管理環境,肯定會促進建築施工企業各個專案經理部加強對專案的有效管理。但是很多事情往往都是具有雙面性的,在有正面效果的同時,一般都會攜帶一些負面作用。在加強施工企業專案成本控制的同時,也產生了虛假利益的問題,專案經理部內部的一些領導存在加大自己經濟報酬的動機,為了體現自己的工作業績,指使專案會計偽造財務資料,從而獲取比真實會計資訊更高的報酬。

  2.2 建築施工企業會計監督機制不合理

  在我國,很多建築施工企業的財務會計機構是企業自行設定的,會計機構相關人員主要由專案部負責人任命。因此,專案部負責人可以輕鬆的掌控專案財務資訊,在必要時可以進行干涉,沒有一定的外部壓力。尤其對專案經理而言,會計資訊失真帶來的好處獨其享有,這樣企業財務會計出現舞弊現象就不足為怪了。

  2.3 相關法律有待完善

  我國現在還沒有真正形成完整、健全的建築施工企業財務會計及審計的法律法規體系,所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仍然存在或多或少不嚴密的地方,有些法律法規甚至還存在一些矛盾,這樣就給法律的宣傳和實施帶來難題。並且,現在實施的財務會計制度沒有對將來會計環境可能發生的變化進行科學性、前瞻性的預測和分析,在新問題或新事物出現的時候,不能對其進行及時的分析解決,從而影響財務會計資訊的質量。

  2.4 建築施工企業過度重視工程進度和質量,對財務工作有所忽略

  在很多建築施工企業,財務部門得不到領導的重視,也沒有其他部門的支援。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①建築施工企業的專案工期一般都是一到兩年,甚至好幾年,相對其他企業來說工期較長,專案領導為了按時完成專案任務,對專案的進度和質量的重視程度遠遠高於財務部門。②施工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協調不夠,實際成本沒有能夠按照預算的執行,沒有及時進行核算,分包工程的結算滯後嚴重。

  3 防範建築施工企業會計資訊失真的措施。

  3.1 加強建築施工企業員工的職業道德規範教育

  為了提高建築施工企業員工的道德規範,強化遵紀守法意識,從主觀上消除弄虛作假的思想,並同時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需要讓建築施工企業員工實時學習企業會計方面的法律法規,熟悉國家財經制度和相關規定。於此同時施工企業要加大《會計法》的宣傳力度,增強企業領導的法制意識,讓施工企業領導明白不能干涉財務會計人員的正常工作,會計也要盡職盡責、勤奮刻苦、只唯實、不唯上,要正確核算、如實反映實際情況,會計階段性報表要能真實反映專案的經營情況,為企業領導的管理和決策服務。

  3.2 強化建築施工企業外部監督力度

  目前,我國很多建築施工企業外部監督力度不夠,需要進一步加強。在各種會計監督形式中,政府的會計管理及監督起著主導作用,尤其是我國現在正處在經濟轉軌的關鍵時期,大部分施工企業由於是內部人控制和企業經濟環境不佳等等原因,使得施工企業內部責任人的會計控制和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所實施的財務會計監督力度相對較弱,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政府的財務會計監督就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強化建築施工企業外部監督力度,需要政府實時依法對施工企業財務情況,主要包括對會計賬簿設定、會計資料的完整性及真實性等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同時需要政府對一些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業務報告進行階段性的抽查,並且在完善注會管理體制的條件下,對施工企業會計人員的任用情況和會計行為進行監督檢查,從而提高施工企業的會計資訊的可信度。

  3.3 嚴格貫徹落實相關法律法規

  建築施工業是我國重要的支柱產業,其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經濟走勢,因此應當嚴格貫徹落實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建築施工企業順利健康的發展。國家應該監督施工企業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及其他相關法律規定。首先,《會計法》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有一定的規定,要求相關財務工作人員對提供的資料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同時明確財務會計憑證的編制方法和會計報表的核算要求。其次,《審計法》規定了事業單位及有關部門必須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的要求,企業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能,可以確保企業會計資訊的真實可靠。

  3.4 加強對施工企業財務的重視程度 施工企業財務資訊是領導進行決策的關鍵因素,也是保證企業決策是否合理正確的前提和條件,因此建築施工企業應當重視財務會計資訊失真的原因和對策,提高企業財務應變能力,創新企業監管手段,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保證建築施工企業會計資訊的真實和準確。

  參考文獻:

  [1]杜德權。芻議建築施工企業會計資訊失真的防範[J].財政監督,2010***07***。

  [2]朱華。論建築施工企業會計資訊失真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J].時代金融,2011***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