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養杜鵑花***2***

  杜鵑花整形修剪方法:

  小苗期主要採用以摘心為主的修剪方法,即每年在當年生枝條長至4、5釐米時進行摘心,以促發分枝。摘心後,會在留下的枝條上端萌生2、3個側芽。這樣,通過2、3年的培育,即可形成良好的樹體骨架。但長勢瘦弱的小苗不宜摘心,否則長出的枝條更加細弱,不利於日後的生長。苗期形成的花蕾,要及早剝除,以免浪費養分,影響植株的生長。苗期還應結合蔬剪,特別是對分枝較多的種類和品種,應及時把樹冠內的內膛枝及過密枝、細弱枝和病蟲枝剪除。

  對於已經形成一定蓬形的植株,要在春天開花後或秋天結合翻盆進行修剪。修剪時,一要剪除萌條。杜鵑植株的基部,常會萌生眾多的枝條,消耗很多養分,從而影響植株的生長,並擾亂樹形,要及時抹去或剪除。用毛鵑作砧木嫁接的植株,要注意及早抹除砧木上長出的萌芽,以保證接穗的生長;二要適當進行疏枝,剪除一切有礙生長和樹形的枝條,以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集中養分增強生長勢;三要短截高出樹冠的竄枝與空頹處長出的徒長枝,以形成和保持良好的株形。

  因杜鵑的花蕾頂生,短截會使枝條無花,故不能普遍使用。短截後常會從剪口處萌生許多枝芽,要及時抹去多餘的芽。 成年的植株在出現長勢衰退時,可通過疏剪的方法,使植株集中養分,保持一定的生長勢。同時適當進行縮剪,刺激萌發健壯的新枝,或利用抽生的徒長枝,短截後進行更新。

  杜鵑花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根腐病對杜鵑花來說,是一種嚴重的威脅,其發病率雖不高,但染病後死亡率很高,所以在杜鵑花的栽培管理中必須重視對根腐病的防治。

  根腐病是一種由鐮孢黴菌引起的土傳病害,多發生在杜鵑花的根莖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往往潮溼,陽光不足,半知菌類鐮孢屬真菌活動頻繁,一旦侵入皮層,不久即會引起腐爛,根上出現水漬狀褐斑、軟腐,後腐爛脫皮,木質部呈黑褐色,樹皮逐漸呈灰白色,並會逐步蔓延,“進而擴大到樹幹整個皮層壞死,切斷養分及水分的輸導,使頂端嫩葉逐步乾枯,並自上而下,枝葉萎蔫失水乾枯,以致全株死亡。

  根腐病的防治,應注意採取如下措施:半知菌類鐮孢黴屬真菌存活在土壤中的植物殘體上,數年內遇合適寄主仍有侵染力,凡鹼性土壤、溼度大、溫度偏高,均有利於病害的發展蔓延,故確診後,應對死株及盆土及時處理。

  對鄰近的植株可用0.1%高錳酸鉀浸泡或淋洗全株,並用淨水沖洗後再上盆,盆土可事先用70%託布津1000倍液噴澆。應注意改善場地通風,早晚增加光照,增施鉀肥,提高抗病力。在每年5月份左右用200倍託布津塗抹主幹,每7天至10天塗一次,連續三次。

  杜鵑花死亡的原因:

  杜鵑花的死亡一般是由以下五點原因造成的。 通風換氣不良杜鵑花性喜涼爽,空氣清新,通風不良易形成高溫、燥熱的環境,且易發生褐斑病、紅蜘蛛等病蟲害。應改善通風條件,用清水噴洗枝葉,增加溼度,同時減少澆水量。

  長期光照不足杜鵑花色豔,花期較長,放在室內,植株體內養分大量消耗,而光合作用又受影響,養分不能及時補充,會出現植株不明原因地枯萎死亡。夏季需遮陰,以免強光灼傷葉片,但春季、夏初及冬季均應在上午接受光照,避免長期置於較弱光線下土壤鹼性粘性杜鵑花屬鬚根系植物,要求土壤PH值5.5至6.5,以透水性強、含豐富腐殖質培養土為宜,培養土配製後應殺蟲滅菌或高溫消毒後才能使用。粘土通透性差,鹼性土會造成杜鵑花花小,莖葉、枝梢乾枯,甚至死亡。

  水肥使用不當由於杜鵑花根系纖細,因而怕幹又怕澇。澆水過多會引起落葉、落蕾,如果經常處於水分過多的狀態,易引起爛根死亡。應適度澆水,土壤見幹見溼,保持空氣溼度在70%以上,冬季嚴格控水,保持土壤微潮即可。杜鵑花不耐大肥,尤忌濃肥和生肥,如施入臭雞蛋、死畜禽等未經腐熟的生肥或濃度過大的化肥,易燒根而使植株枯萎死亡。杜鵑花施肥時應注意量少,如需肥量較大,可增加施肥次數,同時,增施少量硫酸亞鐵。10月停肥,以免萌發新枝,影響安全越冬。 杜鵑花換盆不夠及時常年不換盆會出現株大盆小,根系過多過長,盤結過密,在盆內無法舒展,養分耗盡,日久衰竭死亡。

  因此,杜鵑花每3年至少換盆一次,將植株從舊盆中脫去,剝去部分宿土,使鬚根散開,剪去過長的鬚根和病根、枯根,換上新的培養土,促進根系新陳代謝。


看了怎樣養杜鵑花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