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典故柏子仁的由來介紹

  柏子仁性平味甘。具養心安神、潤腸通便的功效。治驚悸、失眠、遺精、盜汗、便祕等症。《日華子本草》載“治風,潤面板。”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中藥典故柏子仁的由來

  相傳在漢武帝時,終南山有一條便道,為往來客商馬幫的必經之路。有一年,目擊者說怪物發披及腰,渾身黑毛,一見生人即跳竄逃匿,其跳坑跨澗、攀樹越嶺靈如猿猴。於是人心慌慌,商賈們非結夥成群不敢過終南山。訊息傳入縣宰耳中,縣宰疑是強人翦徑而耍的花招,就令獵戶圍剿怪物。獵戶圍獲後發現怪物竟是一位中年毛女,即押解縣衙。據毛女說,她原是秦王的宮女,秦王被滅時逃入終南山,飢寒交迫,無以充飢。適逢一白髮老翁,教她飢食柏子仁、渴嚼柏汁。初時只覺苦澀難嚥,日久則滿口香甜,舌上生津,以至不飢不渴,身輕體健,夏無炎暑,冬無寒意。時逾200多歲卻不復見老。毛女食柏子仁長壽的訊息一出,世人爭相食用。

  柏子仁,又名柏實、柏仁,側柏子的種仁。藥用始載於我國漢朝的《神農本草經》並被列為上品。並稱:“主驚悸、安五臟、益氣、除溼痺。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不飢不老、累身延年”之功。中醫認為柏子仁性味甘,平,具有養心安神,潤腸通便,斂汗生津之功效。臨床主治驚悸,失眠,健忘,遺精,盜汗,便祕等症。現代醫學證明,柏子仁中含有大量植物指肪和少量揮發油,對陰虛津虧,老年性便祕,勞損低熱等虛損性疾病大有裨益。

  代表性方劑如柏子養心丸,其功能以強心補血,益氣安神為主,主治心臟衰弱,精神恍惚,失眠健忘,夜多怪夢等症。其二如五仁潤腸丸,其功能以潤腸導便為主,臨床主治血虛便祕,腹脹食少,消化不良等症。

  柏子仁中藥屬性

  入藥部位

  為柏科植物側柏的種仁。冬初種子成熟時收採,晒乾。壓碎種皮,簸淨,陰乾

  性味歸經

  【性味】 甘,平。

  ①《本經》:"味甘,平。"

  ②《別錄》:"無毒。"

  ③《藥性論》:"味辛甘。"

  ④《本草正》:"味甘平,性微涼。"

  【歸經】 入心、肝、脾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腎三經。"

  ②《本草經疏》:"入足厥陰、少陰,亦入手少陰經。"

  ③《本草新編》:"入心、肝、腎、膀胱四經。"

  用法用量

  煎服6-15克

  禁/宜人群

  便溏及痰多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牡蠣、桂,瓜子為使。惡菊花、羊蹄、諸石及面。"

  ②《本草經疏》:"柏子仁體性多油,腸滑作瀉者勿服,膈間多痰者勿服,陽道數舉、腎家有熱、暑溼什瀉,法鹹忌之。"

  ③《得配本草》:"痰多,肺氣上浮,大便滑洩,胃虛欲吐,四者禁用。"

  炮製方法

  柏子仁:揀淨雜質,除去殘留的外殼和種皮。

  柏子霜:取揀淨的柏子仁,碾碎,用吸油紙包裹,加熱微炕,壓榨去油,研細

  地理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溼潤肥沃地,石灰岩石地也有生長。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南部,經華北向南過廣東、廣西北部,西至陝西、甘肅、西南至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柏子仁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20m,胸徑可達1m。樹皮薄,淺灰褐色,縱裂成條片。小枝扁平,直展,排成一平面。葉鱗形,互動對生,長1-3mm,先端微鈍,位於小枝上下兩面之葉露出部分倒卵狀菱形或斜方形,兩側的葉折覆著上下之葉的基部兩側,呈龍骨狀。葉背中部均有腺槽。雌雄同株;球花單生於短枝頂端;雄球花黃色,卵圓形,長約2mm。球果當年成熟,卵圓形,長1.5-2cm,熟前肉質,藍綠色,被白粉;熟後木質,張開,紅褐色;種鱗4對,扁平,背部近先端有反曲的尖頭,中部種鱗各有種子1-2顆。種子卵圓形或長卵形,長4-6mm,灰褐色或紫褐色,無翅或有稜脊,種臍大而明顯。花期3-4月,球果9-11月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