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四年級語文教案

  傳統的語文教案存在很多弊端,加之管理、評價體系的不完善,教案的結構出現了模式化,成為教學參考書的平面二度轉換產物,課堂成為完成“教案劇”的一個載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一、教材解讀

  《漁歌子》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3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詞。這個單元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編排,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通過讀文,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著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並由此產生嚮往之情;同時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能抓住景物的特點,體味優美語言,學習表達方法,積累精彩句段。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張志和。他既是詩人,又是畫家。所以他筆下是一片詩情畫意:遠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垂釣的漁翁……這畫面是那麼清新,這色彩是那麼明麗,整個天地浸潤在朦朦煙雨中,寧靜而美好。整首詞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這樣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詩詞學習方法。本學期,他們在第一單元學習《憶江南》時已經接觸了詞這種文學樣式,對詞的常識也有了初步的瞭解。但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張志和"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表現特點,尤其是感悟"不須歸"的境界就成了教學的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1、A類***基礎目標***

  認識4個生字,會寫三個生字,準確流利有節奏地朗誦詩詞。

  2、B類***核心目標***

  展開想象,體會詞中的畫面感,感受"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表現特點,並感悟作者對悠閒自在生活的嚮往之情,在這些感受與感悟中引起情感共鳴,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加深與體現。

  3、C類***延伸目標***

  瞭解"漁夫"在古詩詞中的文化意象。

  三、預習作業

  認準生字詞;瞭解作者張志和的生平。

  四、教學過程

  ***一***憶主題、醞詩情。

  1、同學們,我們都是生活在農村的孩子,鄉村生活對我們來說是習以為常的,可是你們知道嗎,正是因為這種悠閒舒適、與世無爭的特點,被城裡人所向往,今人如此,古人也是這樣。我們學習過哪些描寫鄉村生活的詩歌呢?

  2、是啊,鄉村生活是翁卷筆下"才了蠶桑又插田"的忙碌,是范成大筆下"也傍桑陰學種瓜"的天真。那麼在唐代詩人張志和的筆下,鄉村生活又是什麼樣子的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張志和的《漁歌子》感受他筆下的鄉村。【板書:漁歌子 唐 張志和】

  3、請同學們齊讀課題。這是什麼體裁呀?我們以前學過詞麼?***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和詩有什麼區別呢?同桌討論一下。

  4、這節課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合作闖過詩詞旅途上的四道關卡,摘取勝利的果實,同學們有沒有信心?趕緊看看我們將要打通的哪四關?大家一起來讀一下:***第一關、字正腔圓讀正確;第二關、抑揚頓挫讀韻律;第三關、入情入境讀畫面;第四關、知人論事讀情感***。

  ***二***闖四關、讀詩情。

  1、字正腔圓讀正確。

  ***1***通過自讀、同桌互讀的形式把詞讀正確。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完成。

  ***2***誰為大家展示自己的朗讀功力?這首詞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幾個字,但是想讀好可不太容易,我們一起來看: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鱖魚的"鱖"字非常的生僻,好多成年人都讀不對,還有"箬笠、蓑衣"都不太常見。現在跟我讀:西塞山,鱖魚,箬笠,蓑衣。同學們,箬笠和蓑衣是什麼東西呢?看一下"箬笠"這兩個字是什麼偏旁部首?可能和什麼有關?***箬笠是用竹篾編制的斗笠,而蓑衣呢,是用草編織的雨衣***

  ***3***讀準字音之後,請同學們再通過同桌互讀的形式讀詞,要字字落實。

  2、抑揚頓挫讀節奏。

  ***1***抑揚頓挫地朗誦,與同桌商量著試著讀出詞的節奏。每首古詩都有不同的節奏,每個人也有自己不同的節奏,現在同學們按照自己的節奏來讀詞,給大家兩分鐘的時間。

  ***2***請你來展示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三的節奏,請同學們按照這個節奏來試讀一下。詩詞中的每次停頓要做到語斷而氣連,千萬不要讀的斷開。請你再讀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二一的節奏。老師也有兩種讀法介紹給大家,看遠處跳過來一隻小青蛙,它的節奏是"呱、呱、呱、呱",舉起你們的右手,我們學著青蛙叫的節奏來讀一遍。青蛙剛走又來了一隻小麻雀,麻雀跳的節奏是"呱呱呱呱、呱呱呱",來我們再跟著麻雀的節奏跳一遍。

  ***3***除了剛介紹的讀詩節奏,還有一種節奏。我們知道一二聲稱為平聲,三四聲稱為仄聲,平聲讀的悠長一點,仄聲讀的稍快一點,***課件***,聽老師來示範一下。現在同學們自己試著讀一下體會平仄的韻律美。男生先試讀一次,我們女生也不能落後,再來試讀。

  ***4***除此之外呢,在注意詩歌字與字之間節奏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標點符號,不同的標點符號也說明停頓的時長不同,逗號時間短,句號時間長。讓我們跟著大螢幕上的節奏再齊誦這首詩。

  3、入情入境讀畫面

  ***1***詩歌是一朵綻放的花,俏麗迷人;詩歌是一幅濃墨重彩的水墨畫,引人入勝;詩歌是一方清秀宜人的山水,醉人心扉;詩歌是人類最美的語言。詩詞中的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都是一幅幅鮮活的畫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音樂聲中、在老師的朗誦聲中張開想象的翅膀,你彷彿看見了什麼?

  ***2***同學們真是聽的如痴如醉,相信此時你們的眼前一定出現了很多的畫面吧,先讓我們走進詞的第一句,看看它為我們呈現了怎樣的畫面。

  看到了西塞山和白鷺。西塞山在哪裡?江南的山是什麼樣子的?生:秀美的。我們來欣賞一下秀美的西塞山***課件***。白鷺是什麼樣子的呢?***課件***。白鷺飛翔的姿態特別的優美。注意:"鷺"字的寫法指導。

  哪位同學能把這些詞連成一句話組成一幅畫面呢?***秀美的西塞山前,姿態優美的白鷺在自由的飛翔。***

  ***3***我們再走進第二句的美景中去盡情的欣賞一番吧。你看到了什麼?***桃花、鱖魚、流水***桃花是什麼顏色的?長在什麼地方?桃花樹下有什麼?給流水加上一個形容詞你想用哪個詞?河水裡有什麼?我們來認識一下鱖魚是什麼樣子的?***課件***試著用這幾個詞連成一句話來描述一下這美景吧。***三三兩兩的桃花開在岸上,潺潺的流水中有淡黃色的鱖魚在不時的躍動著。***

  ***4***秀美的西塞山,姿態優美的白鷺,三三兩兩的桃花,潺潺的流水,淡黃色跳躍的鱖魚,這是一幅多麼優美的寫意山水畫啊?【板書:山水畫】

  ***5***引讀:看啊,在秀美的西塞山前,從水田裡飛過來的白鷺上下翻飛,姿態優美,在這明媚的大好春光裡自由嬉戲——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三月的陽光裡,桃花盛開,那片片粉紅倒映在水中,紅的花綠的水,引得水中的鱖魚也爭相追逐這落花——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煙花三月,草長鶯飛,陽光在河面灑下點點金光,肥美的鱖魚也不甘寂寞,時不時的躍出水面,也想欣賞這迷人山水畫,看到這美景,張志和的信不由的歡悅起來,讓我們用歡快的語氣讀出來——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6***這美景讓人流連忘返,所以張志和"斜風細雨"也"不須歸","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讀到這兩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作者在湖上釣魚。***箬笠是什麼顏色的?蓑衣呢?再加上青山綠水和白鷺,色彩美不美?除了這色彩還有什麼?***斜風細雨***為什麼是斜風細雨啊?春天的風雨也是多情的、溫柔的,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飛翔的鳥、躍動的魚,拂過臉頰的微風、灑落湖面的細雨,再加上沉穩不動的青山,有動有靜,美不美?作者流連在美景之中不捨得回去,我們應該讀出什麼樣的感覺啊?對了,不捨的,舒緩的。請你來試一下,看來這美景還沒有完全吸引住你。【板書:垂釣人】

  ***7***想著那一幅幅畫面,我們在美讀中盡情的欣賞這美景吧***課件***。

  4、知人論事讀情感

  ***1***風和日麗的時候作者徜徉在秀美的山水之中,風雨來臨也"不須歸".作者為什麼不歸呢?學習詩詞講究知人論事,課前預習時候咱們蒐集了張志和的資料,現在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張志和***課件***。

  ***2***所謂無官一身輕,心無掛礙才能真正領略這山水之美。在這裡老師告訴大家一個小祕密:張志和釣魚從來不設魚鉤不放魚餌,那麼他釣的是什麼啊?同學們討論一下。請你說一下,你來說,釣的是美景,釣的是閒情。那同學們大膽的想像一下,"不須歸"的"須"字還能換成什麼字呢?***舍、願、想……***

  ***3***引讀:不捨歸,一襲蓑衣,一頂斗笠,便融入這青山綠水之中,請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自在的張志和啊——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不願歸,是不願陷入那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汙穢官場,請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率性的張志和——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不想歸,是不想讓世俗紛擾牽絆住自己不羈的心,請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逍遙的張志和!讓我們一起走近那逍遙的煙波釣徒——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4***感受"漁夫"的文化意象。

  張志和在南方的春日中垂釣,不捨歸去,無獨有偶,在北方大雪紛飛的寒冬中也有人垂釣不捨歸去,這就是柳宗元。齊誦柳宗元的《江雪》。可見,在古詩中,漁夫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世無爭、縱情山水的生活狀態,他是詩人自己內心的選擇,與景無關,與情有關。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同學們為什麼不把有關漁夫的文化內涵標註在自己的課本上呢?

  ***5***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漁歌子》這首詞在我們的朗讀聲中被喚醒了,並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也正是通過《漁歌子》這座橋樑,我們認識了張志和,走進了張志和的內心世界,和他展開了跨越千年的對話,他的經歷也引起了我們的共鳴,這就是詩歌的魅力,這就是我們中華少年經典誦讀的意義所在。請全體起立,再次齊誦《漁歌子》。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順利的闖過了所有的關卡,恭喜大家闖關成功,為這麼優秀的我們鼓鼓掌。

  三、學有疑,帶詩文。

  1、孩子們,學貴有疑,張志和說"不須歸",難道就真的能不用歸了麼?在他寫的《漁歌子》廣為傳唱之後,他的哥哥張鬆齡也寫了一首詞來回應:"樂是***釣是閒,草堂鬆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2、一個說"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個卻說"狂風浪起且須還",他們所表達的情感有何異同呢?課後請同學們賞析張鬆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看看他想告訴我們些什麼。

  的反思

  《漁歌子》是三年級經典誦讀材料中的一首詞,出自唐代詩人張志和。這首詞,通過描寫清新秀麗的江南水鄉的景色,表露出詞人悠閒自得、寄情山水、樂在其中的心志。

  因為去年執教六年級且這首詞出現在下冊的課本里,所以在本次共同體“古詩詞教學優化策略”的教學研討交流活動中,我選擇了自以為比較熟悉的《漁歌子》。在海小同仁們的幫助下,我在反思中不斷完善教案,尤其是得到對詩詞頗有研究的李建光校長的殷切指導,我更是感覺收穫頗豐。以下是我在備課以及上課後的點滴體會:

  一、 以讀代講,感受詩歌語言美

  在初次備課時,為了能讓學生感受到作者詞中如畫的美景,我花了一大半的時間對“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進行咬文嚼字的品析、解讀、闡釋,而整節課的“讀”卻是流於形式,倉促結束,效果可想而知。仍然記得評課時李校長說的那句話:“在語文教學中,‘讀’佔據首要地位,特別是古詩詞教學,一定要有一半的時間是學生在讀,追求在讀中悟,悟中讀。”一席話驚醒夢中人,在修改時,我確定了用“讀” 貫穿起整個課堂。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注意採用了多種“讀”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感受詞之美。首先,我在讀之前出示溫馨提示,讓學生明白,讀詞的第一步是讀正確,然後找準停頓點、字正腔圓地讀,以此感受古詩詞的韻味。接著,在學生品味詞中美景後,通過個別讀、師生合作讀、引讀、賽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讀出景之美。最後,在體會詞人的寫作背景後,適當延伸,引導學生讀出詞人的悠閒自得,提升情感,這時讀出韻味就水到渠成啦!

  二、 發揮想象,再現詩歌畫面美

  古人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在教學中,我合理利用這“無形畫”,發揮學生想象力,再現詩歌畫面美。

  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首詞描繪了什麼季節的景色?你從什麼地方發現的?

  生:從白鷺、桃花、斜風細雨、鱖魚等展開回答。

  師;如果讓你把眼前見到的景物描繪出來,你最想用哪一種色彩畫?為什麼?

  生:用青綠色畫西塞山、粉色畫桃花、還有白鷺和藍天。

  師:同學們,讓我們靜靜地走進這五彩繽紛畫面,聽——你聽到了什麼?你聞到了什麼?

  師:是啊,這是一幅動靜結合的畫面,這是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讓我們置身於這美麗的畫卷,情不自禁地吟唱:***整首詞***

  學生通過想象,將景物賦予生命力,感受到春天的萬紫千紅,翠綠的西塞山,粉紅的桃花,白鷺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飛翔,鱖魚在水裡快樂地游來游去,在我們眼前展現了一幅五彩繽紛的春景圖。這時學生就忍不住將五官感受到的美通過朗讀來表現,產生如臨其境之感,令他們久久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