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將軍的軍事才能如何

  吳起,戰國著名的軍事家代表,那麼吳起的軍事才能如何?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吳起的軍事才能如何,希望對你有幫助!

  吳起的軍事才能如何

  吳起出生於魏國,起初學習儒學,後研修兵法,在魯、魏、楚三個國家任過職,均立下大大小小的戰功,最為根本的是他懂得如何治軍。

  吳起擔任將領時,跟最為下等的兵士吃穿一模一樣,毫無特殊化,睡覺沒有床鋪,行軍不坐車馬,捆糧一起扛,將士們患難與共。

  有一次,吳起手下一個士兵生病受傷,吳起就跪在地上為他吸吮傷口上的膿液。士兵在一旁的母親見狀便痛哭流涕,旁人問之,原來是其父原先也得膿瘡受到將軍如此厚待,為了報恩於是戰死沙場,她的兒子如今也得到將軍這樣的對待,必然也會奮勇殺敵、拿命報效,想到這裡她便忍不住淚流滿面。

  吳起在魏國任職期間,任西河郡守帶兵抵禦外敵,魏文侯逝後其子繼位,武侯在黃河上划船順行的時候,行至途中轉身對吳起說:“山河這樣險峻真是魏國天然的寶藏。”吳起遂回答說:“一國政權的穩固,在於民心所向而非地形險要。如果政治統治不講求仁德信義,地形再險峻也無濟於事。歷史上國處地理要塞卻因為暴政被滅國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因此一國統治的穩定,在於施德於百姓,否則同一條船上的人也會反目成仇。”魏武侯聽到這裡,連連稱讚,點頭認同。

  吳起兵書介紹

  吳子兵法是我國曆史上一部極為重要的兵家典籍,由戰國軍事家吳起所著,武經七書之一,是反映了先秦時期中華軍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該兵書產生的歷史條件是封建制度初步建立,戰爭軍事思想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加之軍隊組成與兵器的變革,導致了作戰方式的變化,該典籍論述了軍事理論、軍隊建設以及戰術指揮方面的見解。

  吳起在書中講述了其戰爭觀,主張慎戰、軍政結合,歷史上記載吳起共著有兵法48篇,但遺留下來的只有六篇,即該兵法中的六篇。

  “圖國偏”講述的是吳起認為於一個國家而言,向內修德與向外武裝二者必須兼備,不可有所偏向與側重,只有二者均衡才能使國力強盛,這也是吳起最為根本的戰爭論。

  “料敵篇”講述的是吳起認為將領帶軍打仗時,須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於是他十分重視對於敵我軍情形勢的勘察與分析。

  “治兵篇”,吳起認為帶兵打仗的關鍵在於兵士的素質而不是兵力的雄厚,以治取勝,軍紀必須嚴明,賞罰公正,如此才能正軍心,不潰散。

  “論將篇”講的是吳起認為將領最重要的是具備管理與謀略才能,驍勇並不是最重要的,將帥必須賞罰分明,統軍、作戰需剛柔並濟。

  “應變篇”講的是作戰須根據情形隨機應變,及時調整作戰計劃。

  “勵士篇”在於鼓舞軍心,振作士氣,對於作戰打仗的重要性。

  吳起兵法是孫子兵法的傳承與發張,與孫子兵法合稱為孫吳兵法,是我國曆史上軍事典籍中不可泯滅的重要代表。

  孫武和吳起聯絡

  我國曆史軍事上有兩位傑出的人物,並稱為孫吳,其中一位是鼎鼎大名的孫武,即我們口中的孫子,另一名就是吳起,兩位都是春秋戰國年間偉大的政治、軍事家。

  孫武,字長卿,被後世稱為兵聖,也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是兵家、東方兵學的鼻祖與先師。

  吳起,他還是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是供於唐朝武廟中的十哲之一,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是我國曆史上以研究學術出身,最終步入仕途大放光彩的人物典範。

  中國傳統兵學通常會將二者並稱,普遍大眾的看法認為孫子地位略高於吳起,其實二者之間存在著不少異同。

  孫子專注於兵法,對於具體的戰爭性質以及政治方面很少會有觸及,而吳起卻對這些方面也有自己較為深入的看法。吳起善於對戰爭定性,且十分重視政治與軍事方面的關係,認為二者緊密相連不可割裂也不可有所側重,一個國家的強盛必須內德與外武結合。

  孫武重“道”,吳起論“和”,其實二者在本質上的主張是一致的,兩種主張的目的和作用都在於帶兵必須以身作則,親近兵民、教導兵民,如此才能籠絡人心,匯聚群力,壯大自己的競爭力。

  此外,孫武二人都強調慎戰,一場戰爭的副作用,即便取得勝利,也有可能帶有隱含的危險,最終導致亡國的下場,戰勝易,守勝難。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