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時期朝廷官職

  北朝之一。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由其子宇文覺正式建立。歷五帝,共二十四年***公元557年—公元580年***。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北周官制劃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北周官制發展

  北周官制,刻意仿古,效《周禮》六官之制。

  《周書·文帝紀下》說: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春正月丁丑,初行《周禮》,建六官。……初太祖 ***即宇文泰***以漢魏官繁,思革前弊,大統中,乃命蘇綽、盧辯依周制改創其事,尋亦置六卿官,然為撰次未成,眾務猶歸臺閣。至是始畢,乃命行之。

  蘇綽死於西魏文帝大統十二年 ***公元546年***,而六官 ***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的實施在恭帝三年 ***公元556年***,已在蘇綽死後十年之久了。西魏恭帝三年十月,宇文泰也病死。第二年***公元557年***,西魏為北周所代,宇文泰子孝閔帝宇文覺即位,但六官制度,還是被宇文泰的子侄們繼續保持下來,一直到隋文帝楊堅代周稱帝***公元581年***;恢復漢魏官制,才算結束。

  西周的六官制度,是適應西周當時的社會制度,即奴隸主對奴隸專政的一種制度。西周的太宰,最初本職是宰牲官之長。在殷代之初,伊尹以滋味幹湯,後來做了宰相。西周也以太宰為宰相。太宰的本職,實際就是周天子的宮內大臣或奴隸總管。只有在周天子下了“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的命令之後,太宰才有權總攝五府,變成冢宰。所謂“五府”,是指地官司徒府、春官宗伯府、夏官司法府、秋官司寇府、冬官司空府而言。五府都得接受冢宰的命令,冢宰就由宮內大臣或奴隸總管變成而和後世內閣首相相似了。這套西周奴隸社會的官僚體系,宇文泰本想原封不動地把它搬到自己的政權 中,這自然會碰到一些困難,所以北周的統治者沒有機械地襲用《周禮》的六官制。例如軍隊的建設,六軍禁衛和府兵制度,並沒有因實行周官制而打亂,又如地方官制自總管、刺史、郡守、縣令至黨正、里長等一套組織也依舊原封不動地儲存下來。

  北周初年,宇文護任太師,大冢宰,政自護出,軍政大權都操在宇文護一人手裡。這時“五府總於天官”,六官制還顯不出它的弱點來。到了周武帝宇文邕親政以後,情況就不同了。中央集權國家大權不容傍落,一切軍政大權都得由皇帝直接操縱。於是,武帝殺掉宇文護,任其弟大司馬齊王宇文憲為大冢宰。《周書·齊煬王憲傳》載,武帝以憲“威名過重,終不能平,雖遙授冢宰,實奪其權也”。從大司馬遷大冢宰,應該說是升了官,而傳記說“實奪其權”,是因為大司馬有軍權,遷為大冢宰後,如果皇帝下“五官總於天官”的詔令,那就有宰相的實權,比大司馬的權力更大。如果沒有下“五府總於天官”的詔令,那末大冢宰只能算是宮內的大臣,不成為首相,只是有名無實的職官。 五府不總於天官,大冢宰沒有實權,皇帝把國家的最高權力都掌握在自己手裡。雖然日常性的政務工作仍由六官來處理,但大事的決策,則必須要與皇帝很接近的官僚才能參預。這樣,天官的御正大夫,“任總絲綸”,就成為中書監、令之任了。納言大夫,出入侍從,就成為門下待中之任了。春官的內史,由於“朝政機密,並得參詳”,地位也顯得非常重要。北周後期,在中央政府的組織形式方面,表面上儘管是《周禮》一套六官制度,實際卻是沿襲魏晉以來所形成的三省制度。

  通過西魏、北周這次中央政府機關的官制改革,說明了《周禮》那套六官制度是行不通的。在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裡,三省制度終於取代了復古色彩濃厚的六官制度。但是,這次官制改革對後來的一些封建王朝,還是有一定影響的。譬如唐代的尚書六部天官吏部、地官戶部、春官禮部、夏官兵部、秋官刑部、冬官工部,還可以看出和北周六官制度的繼承關係。這種尚書六部制度便被固定下來,直至清末才完全廢除。

  北周官制

  北周官制比較完備,有“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六卿”及其屬官上、中、下大夫,上、中、下士之官。官階不叫“品”,而叫“命”。仿“九品”而定“九命”之制,“一命”最下、“九命”最尊。“九命”官制創始於西魏,《周書·文帝紀》雲:

  魏廢帝三年 ***公元554年***春正月,始作九命之典,以敘內外官爵。以第一品為九命,第九品為一命。改流外品為九秩,亦以九為上。

  北周承西魏之制,每命再分為二,《通典·職官》雲:

  後周制九命,每命分二,以正為上,凡十八命。又行五等封爵:王、公,正九命;侯,正八命;伯,正七命;子,正六命。祿制以石為準,如公為萬石;上大夫四千石;“下士”為一百二十五石。

  北周官制府兵制

  北周行“府兵制”,確立軍職名號。以12大領24軍府,上統於“八柱國”。府兵制影響及於隋唐。勳官之號有柱國大,上大,大,上開府儀同大,開府儀同大,上儀同大,儀同大。戎號有二大***驃騎大、車騎大***、四十三***驃騎***、車騎、徵東、徵南、徵西、徵北、中軍、鎮軍、撫軍、平東、平南、平西、平北、前、後、左、右、冠軍、輔國、鎮遠、建忠、中堅、寧朔、寧遠將 軍、揚烈、伏波、輕車、宣威、明威、襄威、厲威、威烈、討寇、蕩寇、蕩難、殄寇、殄難、掃寇、掃難、曠野、橫野、虎威、虎牙。